“你家孩子开始准备小升初了吗?” 如今,这句话成了家长们见面时的高频问候语,简单一句,背后却藏着小升初这场激烈战役的硝烟味。
在广州,“小升初密考” 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家长们在各个家长群里小心翼翼地对暗号,获取考试信息,孩子则如同奔赴战场的小战士,在周末穿梭于各个隐秘考场。据悉,参与密考的孩子众多,有的考场一次就容纳近千名学生。他们怀揣着对优质初中的憧憬,在语文、数学、英语的题海中奋力拼搏 ,而家长们则在校外焦急等待,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紧张。
四川泸州一位妈妈为了让两个儿子考上重庆初中名校,上演了现实版的 “鸡娃大战”。她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就带着儿子们奔赴重庆补习奥数,风雨无阻。两年时间,花费高达 40 万!这 40 万,是无数个来回奔波的路途费用,是一节节昂贵的补习课程费用,更是这位妈妈对孩子未来的全部赌注。为了能让孩子考上理想学校,孩子四年级暑假两个月,就提前学习五六年级数学,恶补奥数几大板块内容,正常开学后每周五放学后,还要跑到重庆去参加机构补习 。可最后,却因在朋友圈分享心得,被取消了录取资格,一切努力付诸东流,令人唏嘘。
在北京,有孩子从元旦到 2 月 12 日,6 周时间参加了 6 场考试,平均每周都有一场考试。“占坑” 考、“排位” 考,各种考试应接不暇。为了增加考上心仪学校的机会,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班,上了培训班还不一定能进学校,只是多了参加最后录取考试的机会,但即便如此,家长和孩子也不愿放弃一丝希望。还有孩子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就被家长接去上培训班,晚饭只能在车上解决,周末更是被各种补习班填满。
这些疯狂的现象背后,是家长和孩子沉甸甸的付出。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被无尽的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家长们则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焦虑感与日俱增。为了小升初,整个家庭都被卷入这场疯狂的内卷之中 。
负重前行,孩子们的艰难困境在这场小升初的疯狂内卷中,最苦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远超年龄的重担,身心都遭受着巨大的考验。
学业负担重如泰山。每天,孩子们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作业,还要应对各种课外辅导资料。有孩子无奈地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写到 11 点多,作业多得像小山一样,感觉永远都做不完。” 除了书面作业,还有背诵任务,古诗词、英语单词、课文,每一项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忆 。
课余时间被无情侵占。曾经那些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在公园里嬉笑玩耍的日子,已经成为孩子们遥远的回忆。如今,他们的周末和假期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填满。有的孩子周六上午上数学补习班,下午学英语,周日还要去参加作文培训和艺术特长班。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只能在课间或者路上随便吃几口。“我已经好久没有痛痛快快地玩过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学习机器。” 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长期的高压学习,让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升初阶段,出现心理问题孩子的比例从 10% 上升到 20% 。在广州,有个孩子因为担心考不上好初中,每天晚上都失眠,半夜常常惊醒,学习时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成绩一落千丈。还有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的期望,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过度用眼导致视力问题也愈发严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学习,使得孩子们眼睛眨眼次数减少,泪液分泌增加,视疲劳便悄悄找上门。数据显示,儿童视疲劳患病率从疫情前的 10% - 20% 增长至 50% - 65% 。不少孩子出现暂时性视物模糊、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痒、眼干、异物感、胀痛、眼眶疼痛、眼睑沉重等表现,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
孩子们本应在阳光下自由成长,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可如今却被小升初的内卷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失去了太多,这样的成长代价,实在太大 。
追根溯源,探寻内卷背后黑手小升初为何会陷入如此疯狂的内卷之中?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每一个因素都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这场内卷风暴愈演愈烈。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这场内卷的根本原因。在很多城市,优质初中数量稀缺,与庞大的学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 。以北京为例,海淀区的优质初中备受家长青睐,像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名校,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升学前景好。然而,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每年都有大量学生竞争这些稀缺的学位。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进入这些优质学校,不惜想尽办法,购买学区房、参加各种培训班、寻找升学捷径,这无疑加剧了小升初的竞争激烈程度。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是导致内卷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好初中,才能考上好高中,进而考上好大学,将来才能有好的发展。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家长们在孩子小升初阶段就开始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希望孩子能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增加升学竞争力。有的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强制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
社会对学历和成绩的过度重视,也在无形中给小升初内卷添了一把火。在就业市场上,学历往往是敲门砖,高学历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这种现象让家长们坚信,孩子只有取得好成绩,获得高学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格外关注,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小升初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成绩成为了孩子和家长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
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同样不可忽视。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升学率,各个初中都希望招收优秀的学生。一些学校通过举办选拔考试、提前招生等方式,抢夺优质生源。这就导致家长们纷纷让孩子参加各种考试和培训,以满足学校的招生要求。学校之间的这种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小升初的内卷现象,让整个升学过程变得更加紧张和残酷 。
升学制度的不完善,也为小升初内卷提供了土壤。目前,一些地区的小升初升学政策存在漏洞,比如招生信息不透明、招生方式不规范等,这使得家长们对升学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升入理想的初中,家长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升学信息,参加各种考试和培训,以增加孩子的升学机会。这种不确定性和不规范的升学制度,让小升初的竞争变得更加无序和激烈 。
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小升初的疯狂内卷。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升学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
破局之策,多方努力共寻出路小升初的疯狂内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破局,让孩子们不再负重前行,是我们亟待思考的。这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寻找出路。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均衡资源分配。持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在资源分配上,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北京通过实施 “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 等项目,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薄弱地区,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规招生、考试和培训行为,规范教育秩序。
学校应积极完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唯分数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品德、兴趣、特长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上海的一些学校,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程,如机器人社团、书法社、戏剧社等,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对课外辅导的依赖。
家长的观念转变至关重要。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多元的过程,成绩并非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盲目跟风报班。四川成都的一位家长,发现孩子对绘画有浓厚兴趣后,便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绘画班,还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绘画比赛,最终孩子在绘画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社会也应营造一个健康的教育氛围,摒弃对学历和成绩的过度追捧。媒体应积极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引导公众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企业在招聘时,应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和毕业院校。
小升初的破局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健康、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摆脱内卷的束缚,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 。
回归初心,守护孩子美好未来小升初的疯狂内卷,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孩子们自由成长的脚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孩子们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过度的内卷,让孩子们的童年被无尽的学习任务所填满,他们没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时间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没有时间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种成长环境,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体、丰富的情感和创新的思维。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一时的成绩和升学,而忽视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
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回归教育的初心,还给孩子们一个轻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小升初的内卷局面。让孩子们能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孩子们的美好未来,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栋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