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试卷分析

材料作文试卷分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5 13:17:29

一、教材回顾

(一)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题完成,并交流修改。注意交流时要畅所欲言,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认真记录不同观点及其依据。(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任务)

1.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

2.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二)理性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历来被视为至理名言。而在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对个人成长来说,外因虽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因,“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则未必会“黑”。(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三)任务3:尝试写驳论文。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

二、题型示例与命题分析

问题回应型材料作文的题目以是非问句的形式呈现,回答“是”或“否”都可以,但要思考成立的前提是什么,这就必须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关系,在质疑论辩中做出理性判断,体现思辨性。

(一)题型示例:

1、2023年上海高考题:人们乐意探求世界,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3、2024广州二模: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4、2024高考新I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5、2025八省联考作文1: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6、2025八省联考作文2:辩论赛这样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二)审题指导

1.(2024上海春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以是非问句的形式呈现,回答“是”或“否”都可以,但要思考成立的前提是什么,这就必须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关系。

“已有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综合”可以是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与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创新”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进而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一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事物的活动。也就是说,创新无法脱离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

如果认为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不是创新,那么,这种综合就单单是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拼凑,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完全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

如果认为是创新,就要思考综合已有知识是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如何综合?已有知识中有哪些合理的、适合于当下问题的精华可供借鉴?对待已有知识要有所思考、有所借鉴、有所扬弃。同时,创新服务于实践,要优化、提升,推动事物发展,切不可为了创新而创新。

参考立意: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不是机械组合,发挥人主体性的综合才是创新。

2.(202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提供了“创新过程中的试错”这一写作方向,引导考生思考并论述“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这一问题。

“试错”是根据已有经验,采取系统或随机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尝试各种可能答案的过程,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尝试”或“犯错”。创新,即是革新,就是创造新的,既然是创造出“新”,所面对的必然是“未知”,因其未知,必然存在风险。改革创新不可避免的要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犯错的可能,试错也就必然地成为创新过程中的一环。

对于写作的核心问题,考生须给予明确回答,并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全面论述,阐明理由、依据。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既可以是肯定的,即认为试错越多越好(可从试错越多,越能排除错误的可能,越能接近真相、真理本身,越有利于创新的角度分析,也可从积累经验、培养勇气等方面论述),也可以是否定的,即认为试错并非越多越好(可从试错的成本、风险等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试错与创新效果、效率、质量的关系等角度讨论),还可以基于不同情况分别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或创新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等不一样的前提条件)。

参考立意:选准方向是大胆试错的基础,在方向问题上少试错,才能拥有在具体问题上多试错的基础,才拥有创新的活力。

三、典例导航:

(2024高考新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快速审题

很显然,这则材料有三层意思:

①大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②现实情况: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③从而思考: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作文就是一道问答题。人家问什么,你就答什么,行文有所回应后再去引经据典加上今例古例反例,其间别忘了充分结合材料,给自己的文字加上文采,来论证你的观点的正确性。

①核心概念“问题”的内涵:弊端、困境、困惑、麻烦等

通过互联网能很快得到答案,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困惑、疑问、未知等;

通过人工智能能很快得到解决,这里的“问题”指的是麻烦、困境、难题等;

②这是一个问句,要求考生有明确地回答问题的意识,必须明确回答题干之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可以是:

A、直接回答越来越少、没有变少、越来越多、没有变少或变多(能量守恒);

也可暗扣问题,回答不局限于直接表述的“多、少”,还可以委婉表达,如“问题更加复杂、隐秘”“潜藏着危机、会带来新的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但暗答问题实际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可能是思路不清晰、观点不鲜明)

B、正面肯定:问题会越来越少,我们要勇敢地拥抱科技。

反面批判:问题会越来越多,如何面对新问题。

辩证持中:科技能够解决问题,也会不断带来新的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回答,正面还是反面,都需要第一时间回答,并以此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③要建立概念1“互联网”、概念2“人工智能”与核心概念“问题”之间关系:可以是条件、因果等。

思考的着力点可以有三层:

一是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下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与答案”“多与少”等充满思辨性的思考。这是最基础的思考层面,需要厘清: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解决了哪些问题?给出的是什么样的答案?什么样的问题减少了?什么样的问题增多了?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有序的思考,不难得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处理知识、技术相关问题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可能会产生“人脑是否退化”“AI产生的作品是否有艺术价值”“是否违反道德或者法制”等价值、伦理、法制以及人类发展等隐形层面的问题

二是透过这一情景联想到更多发展带来的思辨性的更深层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逐渐涉入人类生活、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众多领域,科技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正效应之外,是否还激发出新的问题,甚至危机?比如“得与失”“便捷与伦理”“进与退”“快与慢”“价值与虚无”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对发展的哲学层面上的审视。新科技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在解决上一阶段问题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和运用新事物,以及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青年学生认真思考。

参考立意:

1. 问题越来越少

标题示例:《万物互联换“芯脑”,科技进步问题少》

2. 问题越来越多(强烈推荐)

标题示例:科技发展解万疑,愈多问题须慎对

3. 问题无所谓多少,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标题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山不同山自同》

写作任务解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联想”:联想要求由此及彼,在作文时要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关照的关联转换。

联想和思考可以很广泛,但必须紧扣“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背景下,人们问题变多还是变少的思考”这个中心论题展开。

在作文时要完成两步:

一是对写作对象进行精准定性(理清核心概念内涵 辨析概念之间关系),

一是反观青年自我对时代现状的深刻认识,析因。(这一步是写作重点)。

高分作文的刚需要求:

①第一段结合背景清晰地回答问题。题干的表述是“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如回答不会,理由可以是“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例如艺术、情感等等”;“科技在一方面在解决问题,一方面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伦理问题、思维惰性等等”。

②切入角度有层次(对问题内涵可由浅到深:我们的未知困惑----我们的难题与困境-----科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等);

③科技的便利性略写(不超过150字),“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背景下,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详写(主体部分,不少于600字);应该怎么应对新问题略写(位置放在倒数第2段升华,不超过150字);

④例证丰富可视为亮点(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AI技术、附近的消失、信息茧房等等);

⑤语言追求准确的高级,而非空洞的华丽。

范文:

问题不会减少,发问永不停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相反,这会使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开门见山,观点鲜明。文章开篇立足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背景,直接回应了本次写作的核心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会使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什么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却导致问题增多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探索程度的加深。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足不出户洞知天下大事,认识新事物,这自然而然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引起内心的思考,进而导致一个个新问题的形成。另外,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全人类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如克隆羊多莉一样,使人类为之震撼的同时,必须思考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争议,这些思考也会让我们提出更多的新问题。

况且,能很快得到答案的问题,大多是前人已经提出、思考、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工作,往往是运用大数据进行机械地搜索整合,将答案组织完毕,然后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自身并没有人类的思维,对于那些未知领域的问题,常常会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对未知世界问题的解决还需依靠自己的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减少我们的问题。(主题集中,论证充分。主体部分能够切中问题的肯繁,从互联网开拓视野引发更多新思考、人工智能对某些问题的无能为力两个角度,阐明互联网背景下问题会越来越多的观点,条理清晰,理由充分;从“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到“我们的问题不可能越来越少”,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因开拓人们视野引发的新思考与对未知领域的无能为力,共同带来了我们问题不少反多的结果。退一步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确实给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使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提高,有助于我们减少疑问,但是其给我们生活、认识带来的冲击所引发的问题也不容小视。在AI画手的冲击下,昔日遐迩闻名的画手在今朝发视频称“已进厂,因画画无法养活自己”引起热议。我们会被取代吗?我们的未来又会变成怎样?人工智能将如何与人类实现完美合作?这使人们对自己、对人生、对未来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不可能越来越少,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我们生活的工具,思考、发问是我们面对新时代发展的优势所在。思考和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体现人类的进步,而我们在问题中学习进步,那么这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思考深入,视野开阔。从互联网拓宽视野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更多新问题,到人工智能带来新争议,给人类提出新问题;从人工智能对未知领域问题的无能为力,到其对人们生活、认识带来的冲击,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多个方面。从多莉羊引发的争议,到AI对画家工作的冲击,再到我们会被取代的忧虑,视野覆盖过去、现实和未来。)

总评:考生能够在命题者给定的写作语境内,对写作任务中的特定问题深入思考,行文流畅说理充分,思路清晰,没有旁逸斜出之笔;语言质朴,句式多样,表达自然,没有藻饰浮华之气。这种真思考、真表达,也是特别难得之处

类题拓展 (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

有的同学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文,如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铺排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事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鼓励创新,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激励奋进……这样写有时能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