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优秀作品评选结果揭晓。自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共征集稿件36900余篇,经过专家团队的评审,从总平台上线的1400余篇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100篇。其中,我市推送的《儿时的学堂》一文脱颖而出,荣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国征文一等奖。
所有获奖名单
扫描以下二维码查看
↓↓↓
下面附上原文
以飨读者
↓↓↓
儿时的学堂
何智勇
甲辰新春,我欣然返乡。时间在宁静与祥和中,慢了下来。或走亲访友,聚会闲聊;或漫步乡间,寻觅儿时的时光;其间,我少不得要用另一种视角,重新打量并审视故乡,品味一番温情美好的亲切和物是人非的陌生。儿时的学堂,就这样,从我泛黄的记忆中,逐渐清晰起来。
儿时的学堂,地处偏僻的江西蒙山脚下、美丽的蒙河河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美好时光,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学业。
学堂坐落在两村小组交界处,原先是一座庵,庵内供奉着许多不知名的菩萨。学堂坐北朝南,一共7间平房,北面3间都是教室,南面4间,其中2间是教室,1间是教师办公室,还有1间是校长临时宿舍兼学校的储物室。学堂东边和西边用乱石砌出两堵围墙,将学堂围成一个独属于孩子们的小天地;大门开在西边,东边围墙另有一个小门。
当时,每个学堂都是一至五年级,每班约30个学生,老师通常六七个,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一间教室。教室为青砖砌成,既庄严又肃穆,青砖比现在的实心黏土砖要长要宽要厚些,棱角分明,教室宽敞而明亮。课桌椅均为表面很粗糙的杂木加工而成,两人同桌共用一套。桌面凹凸不平,稍不留神,就会把试卷划出一道口子。椅子是长条的,我们坐这种凳子起身时要小心,先跟同桌打个招呼;不然,突然站起,凳子就会失去平衡,另一端的同学就会四脚朝天。
学堂中间,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小型操场,场地是用蒙河里挖上的沙砾碎石铺就的。围墙外西南方向,一棵郁郁葱葱、有着七八百年的老樟树下,挖了一个沙坑,专供学生跳远、跳高、掷铅球之用。每到课外活动时,孩子们就像小鸟般飞出笼子,小小的学堂顿时充满了欢笑声。
学堂不远处,蒙河自西向东奔流而来,快到学堂时,突然往北拐了一个弯,再从学堂大门外往南绕回去,写下一个大大的C字后,继续朝东流去。碰上春夏之交涨水,经常会看到一些村里的叔叔伯伯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河岸边用网捕鱼。大门的河岸上,还有一棵四五个大人手拉手都抱不过的古樟,主干早已空心,孩子们时常在树洞中爬来爬去、嬉戏玩闹,这也是我儿时为数不多的娱乐场所之一。后来,蒙河改道,把C字一侧封了个口子,河道随即被拉直。随着河水的退去,老河道上逐渐露出泥沙堆积的河床沙洲,村里便在沙洲栽插上一些垂柳。垂柳极易生长,两三年便“婀娜多姿”了。多年过去,当年栽下的垂柳主干已经需要两人才能合抱了。
学堂的南边是老师们的一片自留地,面积不大,一年四季都栽种些时令蔬菜,如南瓜、丝瓜、冬瓜、莴笋等,基本上解决了老师们的吃菜问题。菜地紧挨着蒙河,老师们吃完饭,顺手就在清澈的河水里把碗洗了。那时,我打心里羡慕老师,他们不仅有文化有知识,还顿顿能吃上白米饭、白馒头,而我放学回到家,番薯饭居多。
由于学堂紧邻蒙河,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到河里玩水,但依然有调皮的学生偷偷下河,特别是放暑假三伏天“双抢”时,老师管不了、家长管不着,河面上会像下饺子一样回荡着嬉闹声。蒙河上有一座440多年历史的两墩三孔青石桥,有些调皮贪玩的孩子,光洗澡、游泳还不过瘾,三五成群从古桥上“扑通”一声往下跳。
那时我的学业倒也轻松,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课外作业,放学后就是放牛、抓鱼、砍柴,当然寒暑假作业还是有的。老师家里都有自留地,放了学还要赶回去忙农活,也没有时间批改课外作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逐渐减少,学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02年,学堂由完小变成村小,仅保留一至三年级,四年后村小也被撤销,并入江西新余人和乡小学。从此,儿时学堂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需要说明的是,如今人和乡小学也仅剩82名学生、10名教师。儿时的学堂改造成了村委办公区。
我陷入沉思,关于学堂的点点滴滴如同一部影片,在脑海里播放着,我亲身经历了学堂的辉煌岁月,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站在一旁,目睹了它的衰落、消亡。它如同村中熟识的乡邻,由青春壮年逐渐走向衰老。日月交替,世事变幻,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大抵如此吧。
不过,转念一想,城市化浪潮之下,农村学校的消失倒也不算是一件坏事,这意味着农民进城的同时,农民的孩子也拥有了更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无疑有助于改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缩小孩子们的起跑线差距。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校门外的老河道正在改造成一座小微湿地公园,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村民休闲健身、放松散步的理想场所。学堂周边的崭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年前,工地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一片繁忙的景象。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下,新事物总是会替代旧事物,如同千百年来见证这片土地所有兴衰荣辱的蒙河水,从来不曾停留,总是将过去的歌谣带向更美好的远方。
古老的三孔青石桥下,蒙河依然静静地流淌。我绕着儿时的学堂旧址走一走、看一看,那清脆的上下课铃声、那熟悉的风雨声、那课间的嬉戏打闹声,穿越近半个世纪,重新在我耳边回荡。
原标题:《恰噶!一等奖!》
阅读原文
来源:新余发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