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个自媒体发了这么一段:
从不同报道截图看来,这个叫做好分数的app,在全国多地被“应用”,被投诉的主要原因是:
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为发布成绩的唯一渠道,需要家长缴费才可以看查看分数相关内容。
作为一个学生的家长,自然如同我们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一样,敏感的神经又高度紧张起来了。
那么这个理所当然可以作为“反腐线索”的好分数,究竟何方神圣,是否就是简单粗暴的借教育敛财的黑手段呢?在对这个app本身进行深入查询之前,其实也不妨先在网上再侧方位了解一下。
首先是发布时间,其实博主转载的那些新闻截图,多数是发生在2023年10月,而在2024年7月14日被博主收罗到一起再发布的“旧闻”,但其实这一系列事件可以说是从2023年一直发酵到2024年的,后面有佐证。
从tag来看,各地教育局和官方是对这个现象已经做了说明,至少不是一个“有关部门尚未答复”状态。
再次从相关话题下,可以看到更多在2023年就在微博留下来的信息,比如更多媒体端的报道,更多网友的留言,从这里又可以推演出的有效信息:
1. 除了好分数,还有其他平台,可能在其他地方用的是其他app,也可能同一个地区换过不同app,比如有个叫做智学网的平台,也被不同网友提及。根据不同网友的留言反馈,多数透露要付费的功能是“查看排名”。
2.从教育部门到学校都否认通过“好分数”app敛财,多数强调自己并没有向家长直接收费,也没有引导暗示家长充值。从少数学校的反馈和网友留言来看,即使收费,也不是学校出面,大部分是“家委会”这个民间组织都算不上的临时组织。
3. 认证为“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官方微博”的账号在7月16日转发了一篇推送:简而言之烟台教育局接受了采访,该app的应用是老师阅卷,阅卷后可以将成绩直接输入到这个软件,把收费解释为“系统故障”,会退费。
4. 从烟台的正面回应中可以推理出的信息正常情况下家长是免费查阅成绩,至于查看排名是否要收费,是否属于app本身的盈利功能,未见报道。
截至目前,即使不用启信宝、天眼查这类的工商信息软件把“好分数”翻个底朝天,也不需要各监事高管或者跟某个官员的小舅子小姨子同名同姓的法人都列出或真或假的人际关系天网图,也能从微博上拼凑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了。
容我大胆猜测一下,行贿受贿利益输送的阴谋论成分可能没网友的脑洞那么大。
现在学校搞数字化,除了学生要学习steam的课程,老师也要把各种课件做成电子形式。就连考试的阅卷、评奖或公布成绩,越是能用电子版的越显示出学校的先进理念,有什么小程序、app能上就都上。在微信群接龙就不如在问卷星做个调查问卷一键导出自动生成的表格洋气。
所以部分地区和学校推广数字化、电子化的过程中,一些软件厂商顺着这个甲方需求的背景应运而生,又或者是在原本的功能上额外增加了一些可以满足学校【阅卷】【发布成绩】的刚需模块。
学校层面,有经费的就招标,没经费的就白嫖,择优录取一两款,不好明年就换别的。反正在年底工作汇报里头可以大书特书这方面的政绩——如何提高了阅卷效率,如何应用新软件为老师减负,让家长远程查阅成绩,家校合作再上新台阶云云。
至于软件厂商,在商言商,本就来支教的,能收费的功能就不免费了。学生在本校内的排名,可以问老师,但是跨校的排名,还得是有不同学校所有学生的准确分数排列才更精准。再大胆猜想,厂商就算不收学校和家长的钱查分数,也只是免费“引流”,就是希望靠“查排名”这样的增值服务来盈利,爱奇艺点映尚且要充值VIP,充值会员提前看分数、VIP看错题也是同样路数。越是大范围免费推广“看成绩”这个基础功能,就越能掌握更多的学生分数,开发出更多VIP需求。
至此,一个学校靠“好分数”挣面子,厂商靠学生挣里子的生意形成了完美闭环,只有家长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当然,以上推论也不能证明好分数就是清白的,就算它真没有什么欲说还休的背景,它在学校的应用场景,也折射出了另一层问题:
推崇形式主义的教育界,终究还是要家长为它的形式买单啊!
几十年前的阅卷,是老师一张张手工批改,打分。后来有了答题机读卡,可以用机器快速读取2B铅笔填写的内容,选择题的阅卷效率大幅提高。现在的软件阅卷,相信也是类似作业帮的科技手段,扫一扫就能AI识别手写文字,普通的填空题都能自动批阅了。
老师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本来可以节约出更多时间做分数统计,但是因为这类软件已经满足了此功能,就不必人工再多此一举。学校也自然不排斥,甚至如前文所说,作为给老师减负的功绩,给家长远程查看的便捷性也兼顾了。只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哪些是免费的,哪些是收费的,收费几许,领导方面没人在乎。
教育是否应该回归“公平”,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别人几代人努力才积累的财富,要让子女维持阶层,看个成绩排名就想充VIP怎么了?迈巴赫少爷能考700分,没有烧银子投入到增值的教育服务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学校在“助长不公平”上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就是主动和被动的态度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主政者,把教育公平放在首位,而不是用爱奇艺的商业思维默许“好分数”app的运营模式,相信推广它的态度会慎之又慎。
另外一个方面,在收费问题上争论不休之时,学校可以云淡风轻地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就在于屡试不爽的“家委会”挡箭牌。
名义上,家委会是家长的委员会,实际上就像工厂的工会组织,它存在的原因和实际运作的模式,阅读此文的都不是外宾,我们就不赘述。
每当涉及到一些瓜田李下尤其是和经费相关的问题,学校方面的各色人员总是以“家委会”搪塞一切:人是家委会找的,东西是家委会买的,钱是家委会收的,东西是学生用的,费用是家长自愿给的。学校一概不知一概无关——整个过程中,学校无辜地就像被溅了一身血的吃瓜群众。
这是什么现象呢,这就是形式主义,一场所有人参与的形式主义表演,家长、学校、新闻媒体都参与:我知道你在演,你知道我在演,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演,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演……
我们还一直演下去。
为什么我们都甘当群众演员呢?
因为我们的软肋都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