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答案时有卷子吗

对答案时有卷子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2 21:17:06

最近在同学会上发现个有趣现象:当年奥赛拿奖的学霸们忙着吐槽「35岁职场危机」,反倒是几个吊车尾的同学,有的成了网红店老板,有的搞直播培训风生水起。这场面让我想起玩《文明6》时掉过的坑——当我指挥整个星球all-in挖煤矿时,根本没想到新能源革命会让三代矿工集体失业。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不是知识本身没用,而是我们总在用挖煤的思维学氢能源时代的生存法则。就像我见过最魔幻的一幕——英语专八的同事在教初中毕业的老板拼写"strategy",而真正的战略布局,早就藏在老板酒局上的段子里。

这就像咱们这代人经历的教育体系——90年代计算机专业突然火爆,全国高校连夜扩招,电视里滚动播放「学计算机改变命运」,连县城职高都挂着「不会编程就是新时代文盲」的横幅。二十年后再看,当年挤破头读计算机的人,如今在互联网大厂抢着加班,工资还没送外卖的00后高。而那些真正翻身的,反而是当年被骂「不务正业」的电商主播、电竞选手。

我读初中时,老师最爱用「标准答案」抽人。有次数学考试,我用新学的方程解应用题,虽然答案正确,却被扣光步骤分。老师用红笔划烂卷子:「必须用课本上的解法!」二十年后我在深圳创业,发现那些死守「标准流程」的程序员最先被裁员,反而是初中毕业的运营小妹,用「野路子」玩转私域流量,带着整个团队杀出红海。

这些年见过太多魔幻现实。985毕业的表哥在教培行业教了十年奥数,双减政策后开滴滴,乘客问他「鸡兔同笼怎么解」时,他方向盘都快捏碎了。反倒是初中辍学的发小,靠给网红写「三本逆袭常春藤」的剧本,在县城买了三套房。有次他喝多了跟我说:「读书人总想解对题,我们这种野路子,专门研究怎么改题目。」

去年帮朋友公司申请政府补贴,我翻烂政策文件后突然顿悟:那些写着「重点支持」「原则上鼓励」的条款,就像当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真正能捞到油水的,都是盯着文件边角料下手的——比如把直播基地申报成「数字非遗传承中心」,给带货主播挂上「民俗文化推广大使」头衔。审批领导盖章时还夸我们「很有创新意识」。

现在我看招聘软件都觉得好笑。某大厂招「元宇宙架构师」,要求「精通区块链和量子编程」——其实工作内容就是给老板P会议PPT。年轻人在培训班熬夜刷题时,老板们正在酒桌上讨论:「下个月风口换成AI养猪,现在这帮程序员能不能转型给猪写代码?」

看透这套规则后,我养成了在系统里「打补丁」的习惯。写周报时会用「赋能」「抓手」包装摸鱼记录,开评审会前准备两套方案——一套用来跪舔领导,一套藏着真实数据。有次我把部门裁员计划写成「人才结构优化白皮书」,HR总监看完直夸「有大局观」。

上周回母校讲座,看着台下学生埋头记「改变命运的100个金句」,我突然想起当年那个被老师撕烂试卷的自己。散场时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追出来问:「老师,怎么才能找到人生的标准答案?」我指着教学楼外墙的裂缝说:「当年造这楼时,工人往水泥里掺了太多沙子——你看,连钢筋混凝土都有水分,何况是人定的规矩?」

回家的地铁上,我刷到网红用《穷爸爸富爸爸》讲「认知突围」的短视频。评论区里有人问:「道理都懂,为什么还是穷?」最高赞回答写着:「你在考场找答案,人家在改卷子时塞红包。」我忽然笑出声——那些死磕「标准答案」的人要是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何至于在35岁就被优化成「人力资源」?

结尾:

上个月回母校,发现当年罚我站走廊的英语老师还在教"How are you"。教室后墙贴着新标语:「标准答案仅供参考,最终解释权归现实所有。」走出校门时,瞥见几个学生在围墙裂缝处涂鸦——有人画了辆冲出试卷的跑车,轮胎下压着半张撕碎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保安正要上前呵斥,我塞给他一包烟:让孩子画完吧,说不定这是下一套标准答案的草稿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