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在卷子上做记号

考试在卷子上做记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26 15:25:51

高考在即,相信许多人对高考印象深刻,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考试,是从古到今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小学到大学,考试和大家相伴随行。

学霸一听到考试就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学渣一听到考试就唉声叹气,忧心忡忡。

学霸考试靠的是自己的脑力和智力,学渣靠着运气和仙气,前辈们通过诸多考试,摸索出选择题的做题技巧。

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两长两短就选B,同长同短就选A,长短不一选择D,参差不齐就选C。

至于效果如何,那可真是说不准。

想想现在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总有人运用各种高科技以身试险,却最终逃不过监考老师和监控的法眼,这些学生罔顾了法律,最后只能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其实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会有考生耍小聪明,企图通过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发达的古代,心怀鬼胎的考生们会使出什么招数来应对考试呢?

一、科举考试,各显奇招

第一招,就是夹带

夹带这种作弊方法从古至今一直盛行。考试的时候将你不会的知识点全部写在小抄上,万一运气好碰到那么一两个可以运用的,那这可真是老天爷给饭吃。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就有人通过夹带把知识点带进考场的人。

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一个神奇的作案工具,此书九卷本,4.5cm长,3.8cm宽,0.5cm厚,就这么一个小本本,竟然有十多万字,每个字1mm,是考生通过牛角刻版印刷出来的。

真是佩服这位使用者的勇气,他的眼力见该有多好,才能看见这如芝麻粒大小的字。也是佩服他的耐性,竟然写了十多万字的作弊小本子,他花费这功夫写作弊小本子,还不如好好背书,八成还能中个举人。结果写了十多万字的作弊小本,到头来被考官发现,真是得不偿失。

这种作弊方法毕竟简单可实施度高,采取这种方法的考生在古代也是一抓一大把,经过考古发现的作弊小本也挺多。

考古团队在河南洛阳发掘一本作弊小书《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书中记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带着注释和序言,写得这么详细也是难得可贵。

在浙江嘉善考古发现也有作弊微型书。书上的字和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想想那个字该有多小,真是令人诧异。这本书可是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小书。

还有一个考生制作了一个作弊小坎肩,把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都抄在了上面,写得密密麻麻 ,每个字也就三四毫米大小,这位考生的功力倒是十分深厚,能创造出来这么堪称完美的作弊工具。

当然这两个作弊法宝是有博物馆收藏的,还有部分考生为了夹带小抄费劲心思。比如:在衣服上缝制一个隐秘的小兜,放在衣服夹层里面,把小抄放在自己的鞋垫,藏在蜡烛里面,等到蜡烛燃烧殆尽的时候,取出来就可以抄袭,甚至有人藏在肛门里面带进去的!

想问问这名考生,你难道不嫌脏吗?你不嫌臭吗?你把小抄拿出来难道没味儿吗?

第二招,抄写在身体部位

可以偷偷把知识点写在手心手背上,在古代封建礼仪无比严肃的情况下,搜查官们也不会把你扒得干干净净的进考场,因为这样实在是有伤大雅。

第三招,请人代考

古代不像现代高科技这么发达,有扫描仪、指纹、磁条等等,古代科举考试,考生准考证上只写着他的外表形象、特征描述、身份证明、籍贯等等。

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乌泱泱的,成千上万那么多考生,考官也不可能一一记住每一个考生的面貌。所以想作弊的人可以找一个和自己外貌体型特征相似的人,就可以代考。

哪怕外貌体征不太相似,也可以让能人巧匠将代考者的外表容貌进行化妆修容。但是代考的人他的心理素质必须非常的强大,要不然这种随时都可能掉脑袋的事情,恐怕刚上考场就吓瘫了。

著名的大才子温庭筠,他就是一个才思敏捷的才子,可是他的才思敏捷却永远也得不到科举的青睐,因为他本人的道德方面具有一些问题,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所以入不了考官的法眼,故意为难温庭筠,他每次科举总是不中。

但是他的才名远扬,很快就有人找他来做枪手,温庭筠想着,反正自己考不上,替别人考一考也是可以的。

有一就有二,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来二去,他做枪手的本事可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在考官一直盯着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考场上八个人考试的作弊。

这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打出招牌:

本人经验丰富、文采飞扬、心理强大、下笔如神,替考的能力可谓是出神入化,买到就是赚到,这种行为也是肆意至极。

第四招,高科技作弊

可古代有什么高科技呀?它当然不是电子一类的。通过化学反应,蘸上盐水在衣服里面写字,表面看起来衣服干净如初,可是用蜡烛烘烤之后,用盐水写的字就会一一显现出来。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万一你考场没有蜡烛怎么办呢?

而且这种高科技的手段,一些昏聩庸才大概也是很难想到。

第五招,贿赂考官

贿赂考官在每个朝代的科举考试中都有,身为贵族官僚的子弟,除了门荫制度以外获得的荣华富贵,还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禄地位,贵族阶层意图垄断科举考试,直接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

考生在考试时会在考卷上留下标记,然后和主考官打点好关系。

也有将考官买通之后,主考官胆大妄为,将试卷的名字互相调换,企图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却不知道这样的举动相当于调换了两个人的人生,造成这位庸庸碌碌的考生科举上榜,而另一位富有才学的考生却黯然落榜,令人扼腕叹息

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朝廷为了防止作弊,也想出了很多办法。

首先,当你进考场的时候,对你进行严密的搜身,那么比较大的夹带就可以搜罗出来。

其次,在考前让你洗澡,穿着统一的考试服进入考场,那你事先准备在袖子上小坎肩上写的小抄,手心胳膊写的知识点,就通通作废了。

最后,对于贿赂考官的人,政府也绝不手软,许多贵族富家子弟企图通过贿赂,为自己的家族获得荣誉。殊不知这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一旦被皇上知道,经过彻查证实以后,考生与考官要承担极大的惩罚,轻则杖责充军,重则流放处死。

历史上各个朝代为了防止作弊,也探索出了很多方法。

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就实施了糊名法,糊名法在唐代只是雏形 在宋代确定为制度,宋代创立了糊名制度和誊录制度。

糊名制度就是将考试中,所有考生的名字拿纸粘贴住,用来避免那些贿赂考官的考生。

誊录制度就是让专人来誊录考生的考卷,所有考卷的笔迹都很相似,无法根据笔迹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属于委托者,即使考生事前做的记号也无处寻觅,而且在考试的时候,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防止交头接耳打手势。

三、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严酷刑罚

政府为了防止作弊煞费苦心,但要说打击力度最大的,那当属清朝。

在清朝的时候,清朝的大多数皇帝对考试作弊采取的打击手段是非常严厉的,无论是参与作弊的考官还是考生,一经查实有人私相授受,徇私舞弊,绝对严惩不贷。

雍正皇帝作为一位政治清明的皇帝,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一旦证实有人作弊,立刻拖出去斩首!就问你是要功名呢,还是要性命呢?

咸丰在位期间,发生一场很严重的科举舞弊案,整个考场的考生全部作弊,被咸丰皇帝查实以后龙颜大怒,于是将主考官四人全部处死,革职的革职,查办的查办,参与舞弊的考生下场也是很惨。

嘉庆年间,也有人张冠李戴,偷偷盗取了别人的成绩,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换来了功名利禄,嘉庆帝大怒,将这些人全部午门斩首。

可是就算科举作弊惩罚的制度如此苛刻严厉,但是,有些考生们还是放手一搏,想着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作弊的现象屡禁不绝。因为科举制度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了官场腐化,在光绪年间科举考试最终被废除。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