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岁的徐孟南在高考考场,满试卷写下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试图以0分考卷引起关注。放弃高考后,他身边的亲人一度对他失望,而他也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活,辗转在上海和浙江的工厂里。
十年间,他不断想重回校园,也为自己当年的冲动而后悔,然而因生活所迫,他娶妻生子,逐渐消磨了斗志。2017年,离婚两年的他,攒够了一定的积蓄,辞职后回到老家,重新拿起书本毅然参加了2018年的高考,成功就读当地专科院校新闻专业。
2024年6月,在安徽省新高考政策出台的第一年,他将又一次回到高考考场,这次他想考教育专业完成曾经的梦想。(《河南商报》6月5日报道)
《河南商报》这个报道的“槽点”之一,就是给出了所谓“因生活所迫,他娶妻生子”的叙述。
但是这个报道主要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也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当事人徐孟南在当初做出惊人选择后,错失深造就读、改变命运的机会,最终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醒悟。
有意思的是,2005-2010年间,国内出现过多位类似的“0分”考生。如2006年高考时,河南考生蒋某某在主观题空白处用双色笔写满了自己对教育制度的各种不满,并希望所有考试成绩归零,以此吸引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2007年,湖南浏阳的一位考生陈某某,“会做的题故意写错,不会的题他都空着”,最终换来了高考4门课全部为0;2008年云南镇雄也出现了“0分”考生吉某。
今天的网友很可能难以理解,这些考生为何会故意浪费高考机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迎来了都市报晚报创办的热潮,各地走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晚报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而在稍晚,互联网加速普及,网络论坛(Bulletin Board System)时代降临。
而这恰恰是公共知识分子引领舆论的重要时期。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落后于西方大国,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民主与法治,更重要的是教育僵化。关键问题是,当时的很多专家所陈述的西方、日本“经验”,本身是可疑的,比如某教育专家讲述中日孩子参加夏令营的不同表现,已经在后来被确证存在巨大的事实错误,但在当时却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教育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在当时,人们(包括都市报晚报媒体的读者,还有网络论坛上聚集的初代网民)眼中,高考制度只不过是古代科举、八股文的翻版。有人甚至认为西方历史上文化大家夸赞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言论,纯属国内编造。大家当时看不到,或者说拒绝承认中国高考制度跟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存在本质上的共同性,拒绝承认中国高考制度提供的巨大公平性,以及这种公平性成为阶层流动的制度基础。
当时的人们吐槽的问题还包括,认为高考考的科目设置不科学,以至于让偏科考生无法脱颖而出。这里所说的偏科考生,一般就是偏文科的考生,也就是语文、历史、政治都不错,也比较关心媒体报道和网络观点。考虑到当时各省的高考报名人数、本专科录取分数、人数、比例,也就意味着,即便语史政成绩优秀,如果英语和数学成绩不行,在很多地方甚至连专科也考不上。
当然,当时确实也存在另一种偏科考生,也就是选读理科,数理化成绩比较好,但语文、英语拖了后腿。所以,也会有理科考生认为,当科学家、工程师学那么多语文、英语干什么。但总体来说,当时的理科考生对于高考考试科目的吐槽,通常主要是吐槽,而文科考生中的意见显然更大。
所以,那些在高考考试的考卷上表达不满,表述改革教育制度的想法的考生,在当年只不过复制了媒体、专家、网络论坛上说过的话,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不实例子和数据。
也就是说,当年那些0分考卷上所谓的改革建言,在思想上没有原创性,在叙述上逻辑非常混乱,对于中国国情以及国外考试制度都缺乏基本了解,给出的政策举措建议缺乏可行性。
“勇敢”的“0分”考生,逐渐也发现,尽管他们、她们都不同程度上在当时引起了媒体的兴趣,但是媒体关心的显然不是将他们、她们包装成教育明星,而是纳入到媒体当时既有的话题议程,成为议程的棋子吧了。当初有人设想的一旦“0分”炸响舆论,他们、她们本人参加大量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创新论坛等公开活动,给他们、她们以持续发声的管道,他们、她们获得免试进入名优大学就读的机会,“名垂青史”,一概没有实现。而当这些考生作为报道引子的热度消散后,媒体也很快失去了对他们、她们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