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卷子教程

小脚卷子教程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25 04:42:13

文/王友明(河北)

观看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周秉昆的母亲李素华、周楠的母亲郑娟。在李素华和郑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伟大的母爱,久久难以忘怀。触景生情,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母亲生前照片)

母亲是一双脚,可谓是“三寸金莲”。

儿时,还不太懂事的我,经常抚摸着母亲的小脚玩耍。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脚后跟像一个馒头,下面满是老茧,脚面高高地隆起,四个脚指头向下弯曲着,如一块无骨肉紧紧地贴于脚掌上,只有大脚指孤零零地露在外面,恰似一个尖尖的棕子角。

我曾多次问过母亲,好端端的一双脚,咋就长成这个样子。母亲总是含着眼泪说:“孩子,别问了,等你长大了,娘再告诉你。”

后来,我长大了,念书了。

有一天晚上,我缠着坐在大土炕上纺棉花的母亲,给我讲讲小脚的故事。母亲苦笑了一下,有点伤感地告诉我说:“六岁那年,娘就开始裹脚了。最开始的时候,特别疼,忍受不住,娘就偷偷地放开了。这事被你姥姥知道了,骂了娘好长时间,又硬逼着娘重新把脚裹了起来。”停顿了一下,母亲又说:“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真的是太受罪了。”

噢!原来母亲的小脚,是在“母命难违”的无奈之中形成的,是一个历史的印记,更是旧社会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缩影!

小脚行走,主要靠脚后跟负重,一步三摇,煞是费力。然而,千般艰难,万般痛苦,均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女人脚越小越好,大脚板无异于生理畸形,要遭人岐视。

常常听老人们这样讲:小脚女人是富贵之人。可是,母亲的小脚,并未给她带来任何的福气,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灾难与辛酸。

母亲1915年7月,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在讨荒要饭的路上,因脚小走路慢,不知遭受了多少罪;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因脚小跑不动,几次差点要了命;家乡发洪水闹地震,又因脚小没跑脱,几乎命丧黄泉……

说起这些事儿,母亲就抱怨姥姥,就流眼泪,双目里写满了无奈,写满了苦涩,更写满了凄楚。可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从来就没有想过,造成这些无奈、苦难和凄楚的“罪魁祸首”,是那个旧年代,那个封建社会,而不是同样饱受无奈、苦难和凄楚折磨的姥姥。

我九岁那年,是个灾荒年。本来就贫穷的家,更加贫穷了。为了一家五口人的温饱,母亲常常是披星戴月,颠着一双小脚,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挖野菜、捋草籽、摘树叶。

一日傍晚,天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我见母亲还没回来,就和弟弟披了一块塑料布,跑到村西的小桥边去等。等啊,等啊,一直不见母亲归来。弟弟直嚷肚子饿,我哄着弟弟说:“忍着点,待会儿娘就带好吃的来了。”

夜半时分,我的眼睛一亮。母亲肩背布袋,手拄木棍,踏着泥泞的土路,一瘸一拐地走来了。我和弟弟扑过去,抱着母亲哭了起来。母亲哽咽着问:“孩子,饿坏了吧?”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糠菜窝窝头,分给我们。我没有舍得吃,递给了弟弟。早已饥饿的弟弟,三五口便进了肚。母亲见状,流下了两行辛酸的泪水。

回到家,我没有吃饭,倒头便睡。一觉醒来,我看见母亲正手拿绣花针,坐在昏暗的小油灯下,扳着小脚挑血泡呢。我凑过去一瞧,那双小脚上磨出了许多的血泡,用针一刺,血水横流。母亲剪了几根头发,穿进针眼里,让我帮她再穿在血泡上,外面包了一层软布。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娘,您的脚小走路不方便,赶明儿我不上学了,帮您去挖菜。”母亲佯装生气地说:“不上学哪成?娘吃苦受累还不都是为了你们!”

第二天天不亮,母亲又忍着疼痛出发了。望着母亲那艰难的步履和瘦弱的身躯,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从旧中国和战火纷飞年代走过来的母亲,深知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懂得保家卫国的重要。因而,母亲以伤残的小脚,用泪水、汗水,甚至生命,支撑着生活的重负,把我和弟弟送到部队。这一爱国举动,令人赞叹!

(王友明与母亲在临汾合影)

记得一年春天,我回去探家。还未进村,视野里便映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肩上挑着一副水桶,两只小脚十分吃力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颠一颤的。啊,那是母亲,是年过60岁的母亲!

我三步并作两步奔跑过去,抢过母亲肩上的担子,轻声劝道:“娘,您年纪大了,走路又不稳,以后别干这样的重活了,小心摔着。”母亲不以为然地说:“今年大旱,要是不担水点种,误了时节可就没有收成的指望了。”

来到地里,那一串串棕子角般的小脚印,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母亲啊,您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到底用了多大的毅力,才承受住如此无边的艰辛?

凝视着一望无际的春野,凝视着白发满头的母亲,凝视着那深浅不一的小脚印,我又一次泪盈眼眶了!

母亲到了耄耋之年后,那双小脚迈得更加艰难了。我到四川乐山游览时,特意买了一根竹拐杖,母亲如获至宝。虽然有了依靠的力量,走起路来还是常常打旋风脚。碰上冰天雪地,刮风下雨的日子,即便有人搀扶,母亲也是走不稳了。可母亲总是不服老,时常一步三摇地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每每女儿和侄女陪伴在母亲身边,她就会动情地说:“看看,你们这些女孩子多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候,不用受裹脚的罪。还是大脚板好,走路快,穿鞋也好看。”

是啊,小脚母亲的人生之旅,充满了太多的坎坷与艰辛。但无论生活的行囊怎样沉重,母亲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勇往直前地朝前走。

(王友明为母亲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行走在人世间,母亲的小脚踏过之处,印下了旧中国妇女充满辛酸艰难,而又忍辱负重的痕迹,也响起了新中国妇女充满幸福温馨,而又昂首阔步的铿锵足音!

作者简介: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临汾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临西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河南文学》《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1部,《岁月如歌》《心灵有约》《时光印记》3部散文集,荣获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曾荣获中国具有最高荣誉大奖之一的“中国当代散文奖”,荣登中国散文年会2009年度(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南国文学》2021年优秀作家排行榜。有散文入选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中小学生优秀学习辅导读物《当代作文》、儿童百科•课外读物。

投稿邮箱:haijiao424242@qq.com

壹点号 书卷文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