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育飞
“双11”各购书平台上,新近出版的湖南近现代名人撰写的最重要日记之一——《杨树达日记》(全九册)引起学人们的强烈关注。日记作者是从北正街走出来的长沙人杨树达,青年时期东渡日本,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因研究《汉书》卓有贡献,被陈寅恪誉为“汉圣”。凭借在小学、修辞学等领域的贡献,杨树达在1948年成为当时“中央研究院”首批81位院士之一。在学术著述外,杨树达还写有超过200万字的恢宏日记,由此与李星沅、曾国藩、郭嵩焘、王闿运、谭延闿等人并列,成为湖南历史上的长篇日记群雄之一。
杨树达谈学林奥秘
今存杨树达日记共计53册,始于1907年,止于杨树达去世的1956年,中间有缺失,但时间跨度近50年。这些日记在杨树达去世之后,由其妻子张家祓保存,藏在长沙市湘春中路36号安庄二楼楼梯口左侧的储藏室。1960年代,中国书店派人来长沙,把杨树达遗稿(包括51册日记)悉数收购,此后卖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另有2册日记,则由杨树达之孙杨逢彬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2024年,《杨树达日记》由莫晓霞、刘雪平、饶益波联合整理,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新版《杨树达日记》较杨树达自撰的《积微翁回忆录》篇幅增加四倍以上,精心编制人名索引,极便读者使用。杨树达在日记中揭露了大量学术秘辛,展示了高度的学术自信。如1929年8月12日日记记载陈寅恪来信说:“当今文字训诂学,公为第一人,此学术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
关于旧时“中央研究院”选院士一事,《杨树达日记》有较多记载。早在1947年,湖南大学共推举10人评选,每个学院2人,杨树达位列其中。在初选环节,共计150人入围,湖南籍有10人,包括杨树达、余嘉锡、金岳霖、李剑农、蒋廷黻、何廉、周鲠生、杨端六、张孝骞、曾昭抡,人文组8人,数理组2人。最终湖南籍当选者6人,为杨树达、余嘉锡、金岳霖、周鲠生、张孝骞、曾昭抡。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湘人对于物质科学不努力可以概见,殊可叹也。”这次评选颇有波折,余嘉锡曾写信给杨树达说,“兄以声誉卓然为众望所归,故得以二十票顺利通过,弟则不为人所知,而卒获附骥,盖幸也。”《杨树达日记》1948年8月1日条记载,张舜徽告诉杨树达,余嘉锡之所以被选为院士,是因为余的儿子余逊写信给傅斯年,傅斯年转托胡适,故在余嘉锡票数不足时,胡适力争,最终得以入选。因为这层缘故,余嘉锡对胡适感激万分,此后大力推尊。余嘉锡本是张舜徽的姑父,但张舜徽对此不以为然。杨树达在日记中感叹道:“季豫学问足以自立,乃任儿子为此,殊可怪也。”
在学术上足以自立的杨树达,1920年以后多在北京工作。直至1937年因时局变化,才回到长沙,此后直至1953年院系调整,杨树达整整16年时间都在湖南大学工作。杨树达入职之初,住在岳麓书院内,后来上课的地点则多在湖南大学第二院。在湖南大学,杨树达讲授了《说文解字》《左传》《汉书》等课程。然而名教授也有上课的烦恼,他开设《汉书》专题课,因系选修课,且指定参考书目《汉书补注》十分昂贵,《万有文库》本又不容易买到,最终没有一个人选修。这些内容,《杨树达日记》都不讳言。
“杨树达小道”浮现日记
杨树达对湖大爱得深沉,他接受湖南大学聘书,原是为了“稍传所学于乡里后进”。1942年4月5日,疾病缠身的杨树达担心时日无多,曾写下一份遗嘱,交代家中藏书除《御批通鉴》《资治通鉴》、李元度送给其祖父杨炳南的《船山遗书》等三部书之外,其余图书全部卖给湖南大学。
晚年的杨树达,则成为岳麓山的代言人。据《杨树达日记》,可勾勒出游览岳麓山的“杨树达小道”,主体线路为进岳麓书院,看麓山寺碑,登爱晚亭,观蔡锷墓,下至白鹤泉喝茶。倘若岳麓山的人文旅游更加发达,这条”杨树达小道”或将与上海多伦路附近的“鲁迅小道”齐名。只不过,游客们玩赏岳麓山,心境恐难与杨树达对齐。杨树达1928年4月29日日记载:“游张石侯、蔡松坡二公墓。张,留日时同学,蔡则时务同班生也。”同学张辉瓒和蔡锷墓木已拱,杨树达的伤感又岂是一般游客所能体会?《杨树达日记》还记录了不少珍贵的长沙史料,如该日记记载有湖南烈士公园烈士塔设计者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记述了,读者可自行翻读。
总之,《杨树达日记》承载了一位现代学人大半辈子的日常生活,披露了诸多学林奥秘,揭示了湖南高等教育的奋斗历程,也映照了近现代长沙城可歌可泣的历史。
可惜的是,新近出版的这套日记,1909年至1919年十余年间日记缺失,这令人略感遗憾,因这段时间杨树达主要生活在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