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综合
1.(2024·河南·中考真题)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久 ① (符 负)盛名的学府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这些历史建筑宛如镶嵌在 ② (崇 祟)山峻岭间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数千年来,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天地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答案】(1)xiá kuì (2)①负 ②崇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1)闻名遐迩:wén míng xiá ěr,声名远播,远近皆知;
(2)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2)本题考查字形。
(1)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
(2)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崇:高。
2.(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 甲 (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 乙 (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 ②(bǐng chí)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柏苍郁(yú) 风尘仆仆(pú)
B.松柏苍郁(yù) 风尘仆仆(pú)
C.松柏苍郁(yú) 风尘仆仆(pū)
D.松柏苍郁(yù) 风尘仆仆(pū)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4)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 (①筹划②一幅画③管理)。(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
(5)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答案】(1) 凌晨 秉持 (2)B
(3) 坐落 激励 (4)① (5)①保定 ②涿县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①空:líng chén——凌晨,天色就要亮的时候,即午夜以后,天亮之前。
②空:bǐng chí——秉持,操持、执守;持有,具有;操守。
(2)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松柏苍郁——sōng bǎi cāng yù,指松柏苍绿繁茂;
风尘仆仆——fēng chén pú pú,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甲空:
落成:指建筑工程完成;坐落:指房屋、田地等的位置所在。根据语境,“革命圣地西柏坡”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指“革命圣地西柏坡”的位置所在,故选“坐落”。
乙空:
激励:激发鼓励;激荡: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根据语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而不是事物,故选“激励”。
(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根据①段“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第②段“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可知,这一段“进京赶考”的历史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精心筹划的方案,再精心谋划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故选①。
(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可知①是保定;根据“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可知②是涿县。
3.(2024·湖北·中考真题)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炽(zhì)热 B.拈(zhān)轻怕重
(2)容易写错的词:A.锐不可挡 B.穿流不息
(3)容易说错的话:A.我惠赠给你的书收到了吗? B.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的?
【答案】(1)A. chì;B. niān
(2)A.锐不可当;B.川流不息
(3)A.把“惠赠”改为“赠送”;B.删去“的作者”或“谁写的”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1)本题考查字音。
A.炽(zhì)热——chì,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情绪等)热烈。
B.拈(zhān)轻怕重——niān,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怕挑重担。
(2)本题考查字形。
A.锐不可挡——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B.穿流不息——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用词不当。“惠赠”是敬辞,这里形容“我”的书,应该是谦称,故可把“惠赠”改为“赠送”。
B.句意杂糅。“的作者”与“谁写的”造成句子杂糅,故可删去“的作者”或“谁写的”。
4.(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人生的幸与不幸、美与丑都在自己的心镜中,看自己有没有将苦涩酿成酒的功夫。于是,有一个声音隐隐传来——任凭岁月的潮夕卷起风浪,也要带着前行的勇气,在纯净的自然风物中,找寻到远离尘嚣的声音,化风为曲,听水为歌,任山转水转,终岁月无恙。
(1)请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苦涩 尘嚣
(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答案】(1)
(2) sè xiāo
(3) 镜 境 夕 汐
【详解】(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①用楷书工整美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②书写要规范,不写繁体字。注意“转”“恙”的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
(1)苦涩(sè):①又苦又涩的味道。②形容痛苦难受。
(2)尘嚣(xiāo):人多喧闹。
(3)本题考查字形。
(1)心镜——心境:心情(指苦乐)。
(2)潮夕——潮汐: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现象;特指海潮。
5.(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4月25日20时58分57秒,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______大家纷纷表示,每个人都要学习航天人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衔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26日20时,2024航天之夜群星演唱会火热上演,飞天颂歌响彻夜空。
②演唱会通过搭建创意舞台,以科技感、艺术性、潮流化的表达,带领观众一起重温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
③此次演唱会以“古今飞天圆梦酒泉”为主题,旨在致敬航天梦想,展现科技与艺术的交融。
④现场每一位中华儿女,在倾听饱含激情音乐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了中华民族筑梦宇宙的执着情怀。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2)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1)A
(2)“载人航天”后加“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排序。
①这是一个记叙性文段,“26日20时”“群星演唱会”点明时间和事件,确定为首句;
③紧承“演唱会”的话题,并点明其主题“古今飞天圆梦酒泉”和意义“致敬航天梦想,展现科技与艺术的交融”,确定为第二句;
②写演唱会的目的“以科技感、艺术性、潮流化的表达,带领观众一起重温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引出下文“观众”的感受,确定为第三句;
④紧承上句,写观众的感受“在倾听饱含激情音乐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了中华民族筑梦宇宙的执着情怀”,引出下文“大家纷纷表示”体现观众的体验,确定为第四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病句。
成分残缺,缺少“学习”的宾语,要在“载人航天”后加“精神”。
6.(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临夏是花儿的故乡。每年春末夏初,待南阳山上白如霭雪的杏花飘落,①北塬山上粉红可人的桃花开了,沿大夏河两岸逶迤三十多公里的牡丹花迎来怒放时刻,到处便是姹紫嫣红,氤氲醉人。清代诗人吴镇曾写诗赞美临夏的牡丹“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可见临夏牡丹历史悠久。②临夏人爱“花儿”,就好像临夏人爱牡丹,是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怀,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情感。“花儿”如同一条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民族团结的桥梁,凝聚起各族儿女,共建美丽的家园。
(选自张宗龙《我的第二故乡是花儿的故乡》,有改动)
大美甘肃,魅力陇原!这里有兰州的百年中山桥,奔téng不息的黄河水在此处放慢了脚步;这里有因一碗麻辣烫而被带“火”的天水,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临夏的“蓝色黄河”,清澈见底的河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有陇南的绿水青山,如画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秀丽江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敦煌飞天,驼铃声响。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这里是甘肃,她已等你千年,正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你。
(选自《新甘肃·甘肃日报》,有改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霭( )雪 奔téng( )不息
(2)“桥梁”的义项:(名)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如:“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②比喻能起 作用的人或事物。如文段中该词就是这个含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①中“沿”“时刻”“到处”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名词、副词。
B.“姹紫嫣红”“魅力陇原”“清澈见底”“绿水青山”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画线句②虽含有比喻词“好像”,但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这里有因一碗麻辣烫而被带‘火’的天水”中,“火”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答案】(1) ǎi 腾 (2)沟通 (3)B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霭雪:ǎi xuě,烟雾般的雪。
奔腾不息:bēn téng bù xī,意思是奔跑跳跃,不停息,泛指江河。向前跳跃着奔跑永不懈怠、永不停止。比喻很有气势。
(2)本题考查词义。
“‘花儿’如同一条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民族团结的桥梁,凝聚起各族儿女,共建美丽的家园”意思是花儿把各族儿女连接在一起,像桥梁一样,起到了沟通的作用,促成了民族团结。可见,“桥梁”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3)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B.“姹紫嫣红”“绿水青山”都是并列短语,“魅力陇原”是偏正短语,“清澈见底”补充短语,“短语类型各不相同”错误;
故选B。
7.(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史以明鉴,察古以晓今。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紧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各大博物馆a_______________,纷纷推出了新颖有趣的活动。人们可以在乐山市博物馆挖掘汉代崖墓形制元素,在峨眉山博物馆探寻儒、释、道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b_______________,在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体验竹纸制作技艺,在铁道兵博物馆了解铁道兵的奋斗历程和他们c_______________的英雄事迹……①同时,智慧博物馆依托数字技术跨越时空,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让馆藏文物“触手可及”。②无数时光留下的礼物,在博物馆里被珍藏。③博物馆是“没有墙垣的大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④只有发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才能让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1)依次填入文中a、b、c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异想天开 源头 可歌可泣
B.异想天开 渊源 顶天立地
C.别出心裁 源头 顶天立地
D.别出心裁 渊源 可歌可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B.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C.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D.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
【答案】(1)D (2)C (3)B
【详解】(1)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异想天开:意思是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a处,形容各大博物馆采取独特的方式,推出新颖的活动,因此用“别出心裁”。
源头:水发源的地方,也比喻事物的起源。
渊源: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
b处,指探寻儒、释、道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本源,因此用“渊源”。
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c处,形容英雄事迹令人感动,因此用“可歌可泣”。
故选D。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C.③句有误,成分残缺,可以句末加“的作用”。
故选C。
(3)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紧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此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转移;
D.表示意思的转换;
故选B。
8.(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回眸历史,是劳动书写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tiào wàng(a)征途,是奋斗铺就了抵达梦想的坚实路基。高速磁浮列车chí chěng(b)大地,拉林铁路穿梭雪域,“悬崖村”华丽蝶变,西海固千山披绿……每一处风景背后,① 。他们攻关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奋斗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怀揣热望,rèn láo rèn yuàn(c),不仅筑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让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承担历史使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1)根据文段中拼音,正确书写括号里的词语。
a b c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 ②
【答案】(1) 眺望 驰骋 任劳任怨
(2) 都有劳动者的身影 而且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眺望(tiào wàng):从高处往远处看。
驰骋(chí chěng):骑马奔跑。形容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指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第一处。结合“他们攻关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奋斗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可知,每一处风景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努力和奉献,故①处可补写为:都有劳动者的身影。
第二处。结合“‘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让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可知,②处补写内容是关于劳动的意思,结合前面的“筑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知,应填“创造的精神财富”,且与“不仅筑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故可补写为:而且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9.(2024·青海·中考真题)以下是学校“黄河文化长廊”中对“黄河精神”的解说,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__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1)文段横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B.生生不息 C.川流不息
(2)文段中加点字“脉”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mài B.mò
【答案】(1)B
(2)A
【详解】(1)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络绎不绝:通常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B.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C.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结合语境,由“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__的文化根脉”可知,此处形象地表达华夏文明绵延不绝、持续传承的特点,应用“生生不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文脉:wén mài,文章的线索,也指文化的传承脉络。
故选A。
(2024·山西·中考真题)学校举办“说文解字·书写人生”主题宣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字剖意,焕文明之光。“字” 的字形表现的是家中有孩子。 描绘的是屋顶垂下来的家,在古文字中指庙堂,其中有先祖的灵魂居住。 指的是举行仪式,让婴儿首次谒见祖灵,向祖灵询问孩子能否顺利成长,并接受祖灵的承认。“字”也有“养育”的意思,由此衍生出“滋养”的含义。源远流长的汉字,承载 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芳华永驻。 | 【乙】 最近,山西代县一位叫张福青的老人因一本特殊的“日记”,引起了不少关注。他将满腹心声写在院子的各个角落。“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每年剪一次树枝”……这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安装窗帘”“大门上安装灯笼架”……这是______。满院字迹中,我们看到一位栉风沐雨的农民,在大地上勤劳耕耘;看到一个热爱生活的老人,留心记录平凡日子里的幸福。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蕴含着这位老人的诗意人生。 |
10.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载”的词条,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承载
载 zǎi ①年:一年半~。②动,记载;刊登:登~。 zài ①动,装载:~客。②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卸~。③充满(道路):风雪~途。④〈书〉又;且:~歌~舞。 |
11.请根据语境,在乙文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12.汉字传承中华文明,文字记录温暖生活。请用一句话记录今天的美好瞬间。
【答案】10.zài 装载 11.示例:这是一个老人对家的守护。 12.示例一:早晨出门时,妈妈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信心倍增。
示例二:我看到美丽的鲜花摆成了“中考必胜”的字样。
【解析】10.本题考查字音、释义。
承载(chéng zà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根据语境“源远流长的汉字,承载
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芳华永驻”可知,指汉字托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载”应是动词,承担、装载的意思,根据“载”的词条,应选择“zài”读音,应选择“装载”的释义。
11.本题考查补写内容。
根据上文“这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中的“;”可知,横线处应与“这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是并列关系,应填写与“这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句式相同的句子;根据“‘安装窗帘’‘大门上安装灯笼架’……”可知,这是老人记录家庭变化的“日记”,因此,横线所填内容应是老人对家感情。
示例:这是一个老人对家的关爱。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干要求“请用一句话记录今天的美好瞬间”,下面的图片是2024年6月20日的日历,真是中考的时间,因此,写一句话记录一下中考的所见、所感,内容要体现“美好”。
示例:试卷上一个个黑色的文字,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引领我插上梦想的翅膀。
(2024·陕西·中考真题)下面是第一集《嵯峨》的片首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秦岭被誉为中华民族祖脉。它以滂礴之姿,巍然于天地。它自成气候,携着万千山河,横贯东西,书写神话,见证历史,助力华夏以遒劲的姿态,漫溯千年春秋,形成鼎盛之势……巍峨的太白、险竣的华山、厚重的骊山,不过都是秦岭涌起的浪花。
13.请确认片首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1)横贯(A.hèng B.héng) (2)漫溯(A.sù B.shuò)
14.校对片首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滂礴 (2)险竣
【答案】13.(1)B (2)A 14. 磅 峻
【解析】13.本题考查字音。
(1)横贯:héng guàn,横向贯穿;横着通过。故选B。
(2)漫溯:màn sù,很随心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故选A。
14.本题考查字形。
(1)滂礴——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2)险竣——险峻:山势高而危险。
(2024·贵州·中考真题)岁月铸就荣光,时间见证不凡。zhuī ① 溯历史,长征的画卷在奋进中舒展,红军像一条奋飞的红飘带,辗转于贵州。贵州青年踊跃参军,从四渡赤水到强渡乌江,再到乌蒙山大迂回……一路chí ② 骋,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彰显了贵州高贵而刚劲的风骨!而今,时代的华章在砥砺中续篇,从西部大开发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贵州大地捷报频传。贵州儿女kè shǒu ③ 初心,拼搏奋斗,迈着稳健的步伐,以昂扬的姿态传递出摧枯拉朽的力量。
思所从来,才能知所将往。我们将赓续红色血脉,明确心中方向,以非凡的气概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15.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16.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 B.捷报 C.摧枯拉朽 D.气概
【答案】15.追 驰 恪守 16.C
【解析】15.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追溯(zhuī sù):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驰骋(chí chěng):骑马快速奔跑。
恪守(kè shǒu):严格遵守。
16.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文段中形容贵州青年踊跃参军,浴血奋战的事迹,使用恰当;
B.捷报:胜利的消息。文段中说贵州大地不断传来好消息,使用恰当;
C.摧枯拉朽:形容气势盛大,对方不堪一击。文中描述的是贵州儿女拼搏奋斗、稳健前行的姿态,并没有强调他们轻而易举地摧毁什么势力或障碍,不太恰当;
D.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文段中说以非凡的气概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使用恰当;
故选C。
(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打造文化名片,讲好新疆故事。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的每一帧画面几乎都可以独立成画。白雪皑皑的阿尔泰山、碧波荡漾的喀纳斯湖、渺远广阔的璀璨星空、一望无垠的烂曼花海……如同人间仙境,( )。牧羊人在晨曦中的剪影、余晖下温暖的毡房、那丰绕土地上的马蹄声声和倔强的白杨树……这些场景不仅令人振撼,更激发了人们对新疆自然之美和风土人情的向往之情。正通过这样的文化呈现,新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17.请用正楷字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渺远(miǎo) B.余晖(huī) C.倔强(juè) D.绽放(zhàn)
19.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曼 B.剪影 C.丰绕 D.振撼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妙手偶得 B.浮光掠影 C.栩栩如生 D.美不胜收
【答案】17.打造文化名片,讲好新疆故事 18.C 19.B 20.D
【解析】17.本题考查汉字临摹。将画线句用正楷字体工整抄写在田字格中,注意“造”“疆”字的规范书写。
18.本题考查字音。
C.倔强(juè)——jué;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字形。
A.烂曼——烂漫;
C.丰绕——丰饶;
D.振撼——震撼;
故选B。
20.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妙手偶得: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
B.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C.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D.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句中形容新疆各地迷人的自然景观多到看不过来,用“美不胜收”恰当;
故选D。
(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苍茫雄浑的莽原上,在繁星万点的苍穹下,广袤无垠的祖国北疆,歌声欢腾了数不清的田野毡房、工厂车间。俯瞰山川大地,高原上跳荡不息的篝火、清澈见底的流水、根脉相连的小草、竞相绽放的花朵,装点着我们的家园。
时间的脚步,像草原上疾弛的骏马,又像一曲蒙古族长调,起伏而悠长。“马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是应和乌兰牧骑热情的蹄音,还是在诠释万马奔腾保边疆的昂扬斗志?长调那么长,是因为草原的路漫长,还是因为无数奋进者唱出的心声浑厚深长?
绿意连绵,群山巍峨,迎着初升的太阳,含笑走向广阔的生活。星夜宛然,歌声在心头飞翔,唱出人生的酣畅淋漓,唱尽人生的大气磅礴。人活着就要发光发热,______________。征途漫漫,高擎“让青春在长征路上闪光”的旗帜,步伐是那样坚定和执着,目光里写满坚毅和忠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
2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莽(mǎng) B.穹(qióng) C.瞰(kàn) D.和(hé)
2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篝火 B.疾弛 C.巍峨 D.高擎
2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广袤 B.浑厚深长 C.宛然 D.大气磅礴
24.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捷径和长路、索取与奉献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
B.在索取与奉献、捷径和长路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
C.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
D.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
【答案】21.D 22.B 23.C 24.D
【解析】21.本题考查字音。
D.应和(yìng hè):应声唱和。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字形。
B.疾弛——疾驰:飞快地奔驰;
故选B。
23.本题考查成语词语运用。
A.广袤:土地的长和宽;广阔;宽广。句中用来形容祖国北京地域宽广,符合语境;
B.浑厚深长:形容某种情感、影响或意味的深远。句中用来描写奋斗者的心声富有韵味,情谊绵长,符合语境;
C.宛然:仿佛;逼真地。句中用来描写星空的特点,使用对象不对;
D.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或笔力雄浑。句中用来感慨人生的气势宏大,符合语境;
故选C。
24.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D.根据语境“人活着就要发光发热”可知,衔接的句子要符合“发光发热”这一主旨。语句“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先选择了“奉献”这一更为高尚的价值,然后选择了“跋涉”这一更艰难但更有深度的道路。这种顺序不仅符合前后文的逻辑顺序(从精神到行动),而且与“人活着就要发光发热”这一主旨紧密相连,强调了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而且和后文“征途”“步伐”联系紧密;
故选D。
(2024·广西·中考真题)班级举行“文物里的中国”导览活动,同学们现场作了文物介绍,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红山玉龙】我是一枚玉龙玦,来自五千年前的红山。我的造型古朴,线条粗犷。中华民族的先民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把我制成了蜷曲的龙形。五千年岁月悄然而过,我依然保持着腾空飞舞的轻jié( )姿态,在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的漫长时光中飞翔,起舞。
【何尊】①我是青铜器何尊,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造型凝重雄奇,纹饰______。②主人铸造我时,把“宅兹中国”等文字镌刻在我的内胆底部,以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③这大概可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④如今虽然我光泽暗淡,但我身上的铭文将先人的荣光,展示在你们眼前。
25.请为“红山玉龙”介绍词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古朴( ) (2)轻jié( )
26.请结合语境,解释两则介绍词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融合 (2)丰功伟绩
27.填入“何尊”介绍词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巧妙绝伦 B.名副其实 C.多多益善 D.相得益彰
28.“何尊”介绍词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29.请你根据以下资料夹信息,为铜镜作现场介绍。要求:使用铜镜的口吻介绍,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
【资料夹】西汉铜镜 ▶背面边缘一圈铸有包含“中国大宁”的52字铭文。 ▶表面整体鎏金。 ▶背面布满瑞兽、博局纹样。 ▶正面平滑光洁。 |
【答案】25. pŭ 捷 26.(1)融合指中华多民族相互交融。
(2)丰功伟绩指先辈的伟大功绩。 27.A 28.第③句有误。成分赘余,去掉“大概”或者“可能”。改为:(1)这大概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2)这可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29.示例:我是一件来自遥远西汉时期的铜镜。我的形状是圆形的,象征着圆满和完整。我的表面整体鎏金,光泽璀璨,这种工艺让我历经千年仍能保持如新的光彩。我的正面平滑光洁,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人的面庞。我的背面布满了瑞兽和博局纹样,栩栩如生,并且背面边缘一圈铸有包含“中国大宁”的52字铭文,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件西汉铜镜,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繁荣。
【解析】2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古朴(pŭ):形容质朴而有古代的风格。
②轻捷(jié):形容轻快敏捷。
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融合:融合指将不同的事物或观念合并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交融、相互融洽。根据“在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的漫长时光中飞翔,起舞”可知,指的是中华多民族相互交融。
(2)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根据“以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可知,这里指先辈的伟大的功绩。
27.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
B.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C.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D.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文本介绍的是青铜器何尊的纹饰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应使用“巧妙绝伦”;
故选A。
28.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何尊】文段第③句“这大概可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成分赘余。删去“大概”或“可能”。改为:(1)这大概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2)这可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29.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题干给出的西汉铜镜的资料,按照正确的顺序说明即可。
示例:我是一件铜镜,来自遥远西汉时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梦想。我的表面通体鎏金,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更显尊贵。我的正面光滑平整,可以清晰地映照出你的容颜。我的背面装饰着各种祥瑞、博局纹样图案,并且我的背面边缘铸有包含“中国大宁”的铭文,一共52个字,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恢弘气象。
(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红色资源呈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用好红色资源,把“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是弘扬革命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播撒红色种子的重要路径。
②一件革命文物就是一件红色文化的活化石。破雾劈波而行的“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______的伟大气魄;踏过雪山草地的“长征草鞋”,彰显着工农红军______的顽强意志;英勇就义前写下的“一封家书”,诠释着先烈们______的坚定信念;大生产运动中的“南泥湾铁锻头”,铭记着三五九旅战士______的宝贵精神。一件件革命文物,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魂的革命故事,展现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好革命文物,增进“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淬炼思想、重温历史、筑牢信念。
③一座革命场馆就是一座红色文化的基因库。坐落在汉口鄱阳街的八七会议旧址,就是一段红色文化的重要记忆。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展现了中共中央在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智慧和胆魄,对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非凡意义。如何充分发挥革命场馆在“大思政课”中的独特作用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场馆实地参观,让他们在观看展品、聆听讲解、漫步遗址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的细节和意义。①学校也可以在革命场馆开展红色主题活动【A】如讲述英雄故事【B】表演情境剧【C】召开研讨会等【D】这些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深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②学校还可以将革命场馆的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围绕革命场馆的历史、文化及相关人物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得到升华。③学校可以提倡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革命场馆,鼓励学生参与革命场馆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游客,协助讲解,进一步发挥革命场馆的育人作用。④
30.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呈载 B.弘扬 C.播撒 D.路径
3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破雾劈波而行的“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______的伟大气魄;踏过雪山草地的“长征草鞋”,彰显着工农红军______的顽强意志;英勇就义前写下的“一封家书”,诠释着先烈们______的坚定信念;大生产运动中的“南泥湾铁锻头”,铭记着三五九旅战士______的宝贵精神。
A.百折不挠 敢为人先 矢志不渝 艰苦奋斗
B.敢为人先 百折不挠 矢志不渝 艰苦奋斗
C.敢为人先 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 矢志不渝
D.百折不挠 敢为人先 艰苦奋斗 矢志不渝
32.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学校也可以在革命场馆开展红色主题活动【A】如讲述英雄故事【B】表演情境剧【C】召开研讨会等【D】
A., B.、 C.、 D.,
3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用好革命文物,增进“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淬炼思想、重温历史、筑牢信念。
A.用好革命文物,增进“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历史、淬炼思想、筑牢信念。
B.用好革命文物,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历史、淬炼思想、筑牢信念。
C.用好革命文物,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筑牢信念、淬炼思想、重温历史。
D.用好革命文物,增进“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历史、筑牢信念、淬炼思想。
34.将“通过实践,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得以加强”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0.A 31.B 32.D 33.B 34.D
【解析】30.本题考查字形。
A.有误,呈载——承载;
故选A。
3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南湖红船”是中国革命的起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湖红船”强调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的心态,勇于尝试、冒险、承担责任的精神。敢为人先的意思是: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敢为天下先。该词与“南湖红船”体现的精神相一致,因此第一空应填“敢为人先”。
第二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途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长征草鞋”代表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百折不挠是指无论受到多少打击也不退缩,形容意志顽强。该词与“长征草鞋”体现的精神相一致,因此第二空应填“百折不挠”。
第三空: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共产党员在英勇就义前写下家书,表达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深情。“一封家书”体现了先烈们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是指立下誓言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该词与“一封家书”体现的精神相一致,因此第三空应填“矢志不渝”。
第四空:南泥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的一个典型,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克服了种种困难。“南泥湾铁锻头”象征着三五九旅战士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宝贵精神。艰苦奋斗是指不怕艰难困苦,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竭尽全力去工作或斗争。该词与“南泥湾铁锻头”体现的精神相一致,因此第四空应填“艰苦奋斗”。
故选B。
3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有误,句号是用于陈述句末尾的标点,表示该句表达的意思已结束。此处位于陈述句的末尾,表达的意思完整,应该用句号,而不是逗号;
故选D。
3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用好革命文物,增进‘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淬炼思想、重温历史、筑牢信念”一句语序不当,作用应该先是“重温历史”,通过学习与这些革命文物有关的历史故事,增进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再是“淬炼思想”,了解历史后,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淬炼和提升;最后是“筑牢信念”,了解历史、理解革命精神后,才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故选B。
34.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①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场馆实地参观,让他们在观看展品、聆听讲解、漫步遗址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的细节和意义”是从组织实地参观的角度谈做法,②句“学校也可以在革命场馆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如讲述英雄故事、表演情境剧、召开研讨会等这些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深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从开展主题活动的角度谈做法,③句“学校还可以将革命场馆的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围绕革命场馆的历史、文化及相关人物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得到升华”是从革命场馆的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角度谈做法,④句“学校可以提倡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革命场馆,鼓励学生参与革命场馆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游客,协助讲解,进一步发挥革命场馆的育人作用”是从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角度谈做法。
“通过实践,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得以加强”一句中的“实践”二字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作为对鼓励学生参加革命场馆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揭示。故放在④处。
故选D。
(2024·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大多会充分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像chì rè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________的大海,有的像旋律优美的赞歌。当然也有与此________的,那就是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种方式似乎并不强劲猛烈,但蕴含着丰富的yán wài zhī yì,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qū zhé回旋,领悟到更多的________。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3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chì rè( ) (2)yán wài zhī yì( ) (3)qū zhé( )
36.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呼啸 天壤之别 意愿 B.呼啸 大相径庭 意蕴
C.呼唤 天壤之别 意蕴 D.呼唤 大相径庭 意愿
37.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B.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C.无论作者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D.作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
【答案】35. 炽热 言外之意 曲折 36.B 37.C
【解析】35.本题考查读拼音写汉字。
炽热(chì rè):极热,温度极高,(情绪等)热烈,烧热;
言外之意(yán wài zhī yì):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曲折(qū zhé):弯曲,情节复杂、多变化。
36.本题考查词语义的辨析和使用。
空一,呼啸:发出长长的、高亢的声音;呼唤:呼喊召唤(多用于抽象方面)。此处与“奔腾”一起修饰“大海”,用“呼啸”更合适;
空二,天壤之别: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此处指与前文“耀眼的阳光”“奔腾的大海”“旋律优美的赞歌”完全不一样的优秀作品,故此处用“大相径庭”更合适;
空三,意愿: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并因此而产生的个人主观性思维;意蕴: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如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此处与“领悟”搭配,用“意蕴”更合适;
故选B。
37.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一句成分残缺,主语是“作者”,“采取”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中心语“方式”,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此句可修改为:无论作者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
故选C。
(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
①甲骨文“望”字,像一个人站在地上,睁大眼睛远眺。金文加上了“月”形,更明显地表达了“远望”的意思。发展至小篆,“望”的字形基本确定。
②《辞海》中,“望”的基本义是“向远处看”。常用的义项还有“农历每月十五的月相”“盼望、希望”“声望、名望”等。
③“望”。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篇章里灿如星火,熠熠生辉。其中有自然界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有岁月的斗转星移,季节变迁;有个人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有家国的兴衰荣辱,薪火相传;有科技的更新dié代,持续发展……
④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使“望”字的义项逐渐增多。在文人的笔墨里,以它的基本又为圆心发散开去,演yì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向外观到向内求的过程。
38.请结合语境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远眺 (2)薪火相传 (3)更新dié代 (4)演yì
39.选出下列成语中“望”字的含义是“声望、名望”的一项( )
A.望洋兴叹 B.德高望重 C.望子成龙 D.望文生义
40.小语在阅读文本时作了如下几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常用的义项”是主语部分,“常用的”是定语。
B.第③段使用了大量四字词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C.选文中“睁大眼睛”“斗转星移”“柳暗花明”“兴衰荣辱”都属并列短语。
D.选文第④段里“望”加引号的作用是:标示“望”字,表示对它加以强调。
41.小文觉得第④段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她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答案】38.tiào xīn 迭 绎 39.B 40.C 41.示例: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望”字的义项逐渐增多。
【解析】38.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远眺:yuǎn tiào,站在高处往远处望。
薪火相传:xīn huǒ xiāng chuán,原意是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更新迭代:gēng xīn dié dài,指更新、替代旧的事物或方法,使之变得更好或更适应新的需求或环境。在计算机领域,常指软件或系统的升级和更新。
演绎:yǎn yì,①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②铺陈、发挥;③展现,表现。
39.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字义。
望洋兴叹:望,看。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德高望重: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而名望高的人。
望子成龙:望,希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望文生义:望,看。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指读书时不求甚解,单纯凭文字字面的意思去理解,牵强附会。
故选B。
40.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C.有误,“睁大眼睛”是动宾短语,“斗转星移”、“柳暗花明”和“兴衰荣辱”都是并列短语;
故选C。
4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该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或“使”。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小题。
①“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一路向北》的歌声一直在校园的上空回荡着,似乎预示着毕业季的到来。随手拿起拍立得,我们拍了张照片。记得那日,晚霞如橙,令人如痴如醉,晚风吹起我们的发梢。今天,考场外,柳条轻轻飞舞。风一如那日温柔,撩起我的记忆、bō动我的心弦。
②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季毕业时。青春的我们,信心满怀,背起行囊,奔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睿智的我们,满怀理想,点燃青春,挥别昨日,开启一段斩新的人生旅途。即使选择了远方,我们就不怕风雨兼程。
③如诗如画的青春回忆总是赶不上生命的脚步,烟水迷茫的沧波永远落后于憧憬的丽帆。愿我们的青春岁月如同三月的樱笋,五月的榴锦一般,向阳生长,不负伟大时代,不负美丽韶华。
42.给加点字注音,按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旅( )途 bō( )动
43.给□处填写正确的标点,找出并改正选文第②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标点: 改
44.第②段画线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4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日,晚霞如橙,令人如痴如醉。
B.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C.互联网时代,“快餐”式阅读方式快速收集了络绎不绝的资讯。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6.下列有关语法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如那日温柔”中的“温柔”和“烟水迷茫的沧波”中的“迷茫”都是形容词。
B.“背起行囊”“信心满怀”“如诗如画”“轻轻飞舞”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句子的主干是“尊老爱幼是美德”。
D.“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一句中的“在世界桥梁史上”作定语。
【答案】42. lǚ 拨 43. …… 斩 崭 44.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就不怕风雨兼程。 45.C 46.D
【解析】4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旅途,lǚ tú,旅行途中。
拨动,bō dòng,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
43.本题考查标点运用和错字。
标点:根据后面的“《一路向北》的歌声”可知,此处引用的是歌词,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写出。故应用省略号,表示省略。
错字:斩新—崭新,意为:非常新;簇新。
4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根据后句中的“就”可知,应把“即使”改为“既然”,“即使”应是“与”搭配。
45.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正确;
B.间不容发: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正确;
C.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此处形容资讯,用错对象;
D.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正确;
故选C。
46.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D.“出现”是动词,作谓语;“在世界桥梁史上”修饰“出现”,是状语;而定语一般修饰名词;
故选D。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一个人在学问上 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 )明通达,时时有jì( )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论语》记“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他“贤”,并不仅因为他能安贫,尤其因为他能乐道,换句话说,他有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节选自《朱光潜人生九论》)
47.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澄明( ) (2)jì( )托
48.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 B.尽管 C.如果 D.虽然
49.“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颜子”;也用以尊称对方。下列词语同样可以用来尊称对方的一项是( )
A.君 B.仆 C.愚 D.汝
50.“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 。
【答案】47. chéng 寄 48.C 49.A 50.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解析】47.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澄——chéng。澄明:清澈明亮。
jì——寄。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
48.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根据语境“一个人在学问上 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和“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要满足“有浓厚的兴趣”这个条件,才会达到“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这一效果,所以应填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A.“不仅”表示递进关系;
B.“尽管”表示假设关系;
C.“如果”表示条件关系;
D.“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C。
49.本题考查谦敬词。
A.君:在古代汉语中,“君”常常用于尊称对方,无论是君主对臣下,还是臣下对君主,亦或是平辈之间,都可以使用“君”来表示尊敬。
B.仆:这个词语在古代是自我谦称,意思是“我”或“自己”,通常用于表示自己地位低下或态度谦卑,并不用于尊称对方。
C.愚:这个词语也是自我谦称,常用于表示自己见识浅薄或能力有限,同样不用于尊称对方。
D.汝:在古代汉语中,“汝”常用于第二人称代词,指“你”,但并没有明显的尊称意味。
故选A。
50.本题考查修辞的作用。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句子中本体是“学问”,喻体是“精神的食粮”;如同人体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精神也需要“食粮”(即学问)来滋养和成长。食物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而学问为精神提供知识和理解,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和提升。所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咚!咚!咚!”不远处传来一阵牛皮大鼓声,参加竟渡的18条龙船缓缓(露相/亮相):这些体形狭长的“水上蛟龙”龙头高昂, ① ,龙睛闪烁,龙须飘飘,威风凛凛。只见一艘25米长的龙船上,40多位汉子摩拳擦掌:鼓手站在船中央,手上的鼓棒稍稍抬起,时刻准备着击鼓鸣响;划手们身体前倾,双手推桨,严阵已待;船头和船尾处的舵手看起来十分(淡定/淡泊),他们望着远处的弯道,若有所思。突然,“哗”的一声哨响,龙船上的几十支桨应声而动, ② ,河道里瞬间泛起惊滔骇浪。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5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竟渡 威风凛凛(lín) B.蛟(jiāo)龙 摩拳擦掌
C.闪烁(shuò) 严阵已待 D.舵(duò)手 惊滔骇浪
5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亮相 淡定 B.露相 淡泊 C.亮相 淡泊 D.露相 淡定
5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龙尾翘起 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
B.①翘起龙尾 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C.①翘起龙尾 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
D.①龙尾翘起 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5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B.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C.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D.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答案】51.B 52.A 53.D 54.B
【解析】5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竟渡——竞渡,威风凛凛(lín)——lǐn;
C.严阵已待——严阵以待;
D.惊滔骇浪——惊涛骇浪;
故选B。
5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亮相:戏曲演员在上场、下场或表演中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姿势,以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比喻露面或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露相:露出本来面目。显示技能。
空一,根据“参加竟渡的18条龙船缓缓(露相/亮相)”语境可知,此处指参加竞渡的18条龙船出场,应使用“亮相”。
淡定:冷静,镇定。
淡泊:不追逐名利。
空二,根据“船头和船尾处的舵手看起来十分(淡定/淡泊)”语境可知,此处指舵手很冷静,应使用“淡定”。
故选A定。
53.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第一空,“龙尾翘起”是主谓宾结构,“翘起龙尾”为动宾结构。根据句式协调的原则,上文“龙头高昂”为“主谓宾”结构,下文应与之保持一致。故应选“龙尾翘起”。
第二空,根据语境“龙船上的几十支桨应声而动”,用“离弦的箭”比“脱缰的马”更合适,故选“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据此分析可知,选择D。
54.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画波浪线句“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语病是成分赘余。“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中的“发出”多余,应改为“河面上鼓号震天”,排除AD;“河畔边”中“畔”就有“边”的意思,应去掉“边”;“将近”与“余”重复,应去掉一个,排除C。
故选B。
(2024·吉林·中考真题)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 (1) 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一个tiào (2) 望世界的平台。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
55.根据语境,给语段(1)处填写拼音,(2)处填写汉字。
(1)出类拔萃 (2)tiào 望
5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B.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
C.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
D.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
5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时形成的
②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时起步的
③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时奠定的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②③
58.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A.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答案】55. cuì 眺 56.A 57.C 58.D
【解析】5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萃——cuì。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出众。
tiào——眺。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56.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A.一切:代指范围广,包括所有事物。一:全部、所有;
B.一种:一个种类。一:数词;
C.一条:表数量。一:数词;
D.一个:表数量。单个。一:数词;
故选A。
57.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根据语境“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____”可知,语句表达了对中学时光的怀念和感激,接下来应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即中学时光对他们的影响。而②句中的“是因为……”正好与“之所以……”构成固定搭配的关联词,故②句应为首句;③句“他们的基础知识”①句“他们的精神气质”可知,知识是基础,而精神气质则是更高层次的东西,二者应是递进关系,故①句应在③句之后;故排序为:②③①;
故选C。
5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例句中“走进校园……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把校园比作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A.“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托尔斯泰的眼神锐利、洞察力极强;
B.“低唱”“弹琴”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
C.“在那……在那……在那……”三个相似结构的句子连用,属于排比的修辞手法;
D.“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中将“书经提炼”的影响比作“水经蒸馏”,把阅读感受比作“嚼蜡”,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奔至齐鲁大地,( )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沧海桑田,大河息壤,这里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河海交汇、生态湿地、珍稀bīn危鸟类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令人( )。
从黄河口乘船顺河而下,你可以看到黄色的水注入蓝色的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汇的飘带,( )。远望楼上,除了尽看河海交汇的气魄,还可以春观芦苇添新绿,秋望碱蓬大地红,最能丰富内心的色彩。( )在秋冬之交,站在高处远眺,大地像是覆盖了一层红地毯,如霞似火。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现有鸟类37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91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对迁飞路线和栖息地生态有严苛的要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处在全球鸟类重要的迁飞通道上,________________,被形象地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59.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濒 xī B.滨 xī C.濒 qī D.滨 qī
60.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 心驰神往 泾渭分明 尤其 B.携带 心猿意马 平分秋色 因此
C.捎带 心驰神往 平分秋色 尤其 D.捎带 心猿意马 泾渭分明 因此
61.第一段中有“大河息壤”一词,查阅词典,“息”的主要义项有:①呼吸;②停止;③滋生,繁殖;④休息。根据词典释义及语段内容,下面对“大河息壤”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河冲刷着两岸的土壤
B.大河停止冲刷两岸的土壤
C.大河中的泥沙变成新的土壤
D.大河变成土壤,土壤变成大河
62.在语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年近600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穿梭忙碌
B.每年有近600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穿梭忙碌
C.每年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的近600万只鸟儿穿梭忙碌
D.每年有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的近600万只鸟儿穿梭忙碌
【答案】59.C 60.A 61.C 62.A
【解析】59.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濒危(bīn wēi):指接近危险的境地,快要灭亡、消失。通常用于形容物种、语言、文化等面临灭绝或消失的危险状态。
栖息(qī xī):指(动物)多在僻静处歇息,多指鸟类。后来也用来指人居住或停留。
故选C。
60.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携带”指随身带着;照顾,帮助。“捎带”指顺便,附带。此处指黄河奔至齐鲁大地,带着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应选“携带”。
第二空,“心驰神往”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心猿意马”指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此处指这里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令人非常向往,应选“心驰神往”。
第三空,“泾渭分明”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此处指黄色的水注入蓝色的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汇的飘带,界限清楚,应选“泾渭分明”。
第四空,“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突出强调。“因此”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指秋冬之交站在高处远眺,大地像是覆盖了一层红地毯,如霞似火,这种景象更为突出,应选“尤其”。
故选A。
61.本题考查词义。需结合上文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
在文中,“大河穿越黄土高原,奔至齐鲁大地,( )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这里的“息壤”可以理解为大河中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沉淀,最终形成了新的土壤。这种过程可以被视为泥沙的“滋生”或“繁殖”成新的土壤。③滋生,繁殖:这个义项与“大河息壤”的含义相吻合;
故选C。
62.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段落主要围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和鸟类迁徙展开,特别是强调了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此形成新土地的过程,以及这里作为鸟类迁徙重要通道的地位。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句子,它既能准确描述黄河口地区鸟类的数量、行为,又能与段落的整体语境相契合。
A.这个句子结构清晰,先给出了时间状语“每年”,接着用“近600万只鸟儿”作为主语,明确了数量和主体,然后“组成无数‘飞行编队’”作为谓语和宾语补足语,说明了鸟儿的行为或状态,最后“穿梭忙碌”作为谓语和宾语,形象地描述了鸟儿的活动情况;
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