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届湖南高考试卷是什么卷

22届湖南高考试卷是什么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12 17:57:20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看,姓,原本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而先秦时代原本的“姓”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西汉已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致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有时竟把“姓”“氏”相混淆。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原来也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

姜太公的母姓姜,父氏吕,名尚,所以他的“姓名”是姜尚:“吕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姓名”。又如,秦始皇的母姓嬴,父氏赵名政。按今天的规则,他的完整名字是赵政。“嬴”这种方式的“姓名”到西汉就已完全不存在了。西汉时,先秦意义上的“母姓”已消失。西汉和西汉后的所谓“姓”,说的其实全都是“父氏”。

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居然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作刘氏或者陈刘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会。后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若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季芈。出嫁后若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国,氏)。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江芈。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唐代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墓志的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苏,是墓主人(女)未嫁前的姓。女子出嫁后常在姓前冠夫姓,今仍沿用,如“陈冯富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

(摘编自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材料二:

现在说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春秋战国后,人们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等。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直到东汉三国,单名盛行。到魏晋南北朝,复名又兴起。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裴松之,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向红”“立新”等。

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古人注重礼仪,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种类也多样。

如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如曾参字子舆,参即骏,一车驾三马之意,马与车(舆)有关;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关。如吴平字君高,高与平字义相反;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取水生于金之意。如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如班固字孟坚,庆父字仲,欧阳修字永叔,刘邦字季。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后,明清时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社会对文人学士有推崇和敬佩心理,另一方面,骚人墨客企图用委婉曲折方式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所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如杜甫号“少陵野老”,朱耷号“八大山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苏轼因贬黄州居于东坡而号“东坡居士”,视允明因其有十一指而号“枝指生”,金农以其藏砚丰富而号“二百砚田富翁”,等等。

(摘编自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多地方主张“同姓不婚”观点,这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的原则相佐。

B. 姜太公,即姜尚,姓姜;秦始皇,即嬴政,姓嬴。按照今天一般的姓氏规则看,都是错的。

C. 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古姓如姜姬姚嬴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会。

D. 上古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出嫁女子如要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姓”代表该人所属家族或血统传承,“氏”大多指族群或氏族称呼,姓氏通常用“姓”表示。

B. 中国古代,氏通常更广义,氏族组织和宗族制度较常见,人们根据自己所属氏族来称呼,与姓完全不相同。

C. 姓是表示个人血缘关系的特定名称,在现代中国,姓氏已成为人们身份的一部分,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

D. 中国人很讲究命名,现行社会说的“名字”,是古代的“名”,而“字”“号”在日常生活中不大流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义相比附’是取字原则”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古人命名常体现为以某物形象或借某物名称命名,如孔子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

B. 春秋后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上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等。

C. 交往中多数情况,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D.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向红”“立新”等。

4、姓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除了“孟姜女”“季芈”之外,在所学课本知识中再找两例,并作简析。(4分)

5、上古贵族妇女姓比名更重要,出嫁后采用哪些方法加以区别,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争吵 周立波

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怨意地说道:

“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招呼孩子穿好衣服,牵着他走到邻舍家,借了三升米,回来煮了,又炒了一碗韭菜拌鸡蛋,一碗擦菜子,侍候刘雨生和他的孩子,吃了早饭。刘雨生心里有一点诧异:“她今天为什么这样好了,不声不响地,还炒一碗蛋?”洗好碗筷,张桂贞露出有话要说,不好启齿的样子,隔了一阵才说:

“今天是我妈妈的阴生,我要回家去看看。”

“阴生何必回去呢?人又不在了。”刘雨生抬起眼睛,看着她,本本真真地说道。

“不,我要回去,”张桂贞凄怆地说,低下脑壳,扯起抹胸子的边边,擦擦眼睛,又说:“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她泣不成声。

刘雨生晓得她回家的意思了,竭力地忍住眼泪。他晓得,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他退坡。对于他这样的共产党员,退坡是办不到的。隔了一阵,他问:

“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我先带回去。”

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只不过眼睛里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讨论办社时,符贱庚站起身来说:

“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

“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

“一娘生九子,九子连娘十条心,如今要把几十户人家绞到一起,不吵场合,不打破脑壳,找我的来回。”

“我们有领导。”陈大春说,用劲按住心头的激动。

“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符癞子冷笑着说,看了秋丝瓜一眼,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张桂秋的小名,不喜欢刘雨生。

“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

“你说搞得好,打死我也不相信。请问刘组长,你这一组搞好了没有?还不是天天扯皮,连你组长自己的家里也闹翻了,如今你堂客到哪里去了?”

陈大春接过来说:

“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

“好吧,不提私事,就讲公事。”符癞子流流赖赖地说,“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去,组长你也免得操心了。要这样莽莽撞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们大家的炉罐锅火尽都提到一起来,有朝一日,烂了场合,没得饭吃,你们有堂客好卖,我呢,对不起,还没得这一笔本钱,组长,你的本钱也丢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

“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

“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

刘雨生看见吵得这样子,早把私人心上的事情完全丢开了,他沉静地,但也蛮有斤两地说道:

“你们都不怕丢丑?都是互助组员,先进分子,这算什么先进呀?吵场合也叫先进吗?”

有人笑了。陈大春的忿怒也逐渐平息,他的火气容易上来,也不难熄灭。他坐下来了。符癞子一边吵,一边拿眼睛瞅着门边,随时随刻,准备逃跑。如今,他多骂了一句粗话子,占了便宜,也坐下来了。

(节选自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自从决定一心一意参与合作化运动,刘雨生“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这表明他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

B. 张桂贞说:“哼,心上还有家?”表达的是怨意。《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自豪的赞赏。

C. 刘雨生一开始的摇摆与家庭矛盾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劝说工作将是艰难的。

D. 小说表现了不同认识的农民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冲突,并且在乡村人情、血缘、伦理等关系上进行了描述和处理。

7、关于文中符癞子跟陈大春的争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他本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主张的。

B. 陈大春认为符癞子讲的不是人话,不仅粗俗,还嘲笑刘雨生:管不了自己老婆竟然跑来说服别人。

C. 符癞子与陈大春对垒,又随时随地准备逃跑,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外强中干的性格。

D. 陈符二人争吵中的种种行为使故事显得生气勃勃、幽默风趣,喜剧效果强烈,叙事节奏张弛有致。

8、 有人认为,《山乡巨变》的语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会上的话”“口头的话”“心里的话”。“会上的话”是相对官方和正式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口头的话”和“心里的话”各自的特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Q法R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 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 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字意思相同。

D. 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3分)

A. 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 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 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 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亦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镋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①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② 搀(chān):直刺、插入。③低昂:俯仰。④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中苍茫水天的衬托,峻峭山崖、参天乔木的渲染,使得孤山险峻之势跃然纸上。

B. 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画中兀立的山、抑扬的棹歌、起伏的客船,景物动静皆宜。

C. 一江碧水与大小孤山辉映,宛若妆镜映照着美人的发鬟,孤山明丽秀美惹人遐想。

D. 结尾借由谐音融民间传说入诗,赋山、石以生命,丰富了画的内容,拓展了诗境。

16、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2题。

材料一: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①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层层渲染,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②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都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①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②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③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材料二:

自 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

为了你是秋日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为了你是春天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有删改)

18、请在材料一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分)

21、材料一介绍了诗歌写作应有的三个要素,这也是鉴赏诗歌的三种角度,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为材料二写一则文学短评,不超过100字。(6分)

22、请仿照材料二,以“青春”为主题写一首短诗。要求诗中至少具备一个材料一提及的要素。不少于4行。(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修辞手法是人在交流过程中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例如,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形式。它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助于说理抒情,增添文采。

目前,对偶和引用在中学生的写作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