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研联盟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图为某邮轮航行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航线( )
A. 东西跨度大于2万千米 B. 位于太平洋,跨越两大洲
C. 北半球航段航行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反 D. 南半球航段受信风的影响,顺风而行
2. 12月23日后,船员可能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是( )
A. 昼变短夜变长 B. 日落西北方向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D. 正午日影由朝北变为朝南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依据图示可知,该航线东西跨经度大约为90°,依照赤道经度差计算,那么东西跨度的距离为90*111=9990,在1万千米左右,排除A;整个航线均位于太平洋,且跨越亚洲和大洋洲,B正确;返程航段航向大部分与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相同,排除C;南半球航段的去程与东南信风相反,逆风航行,排除D。故选B。
【2题详解】依据题目,12月23日后,南半球开始昼渐短,夜渐长,且向偏北方向航行,越向北昼越短,A正确;12月23日后到3月21日之前,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除极昼区外各区域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排除B;由于航行速度大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速度,正午太阳高度会变小,排除C;由于船员在太阳直射点北方,正午日影依旧朝北,排除D。故选A。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靠近主城区、人口集聚的一些乡镇被改为城市街道,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如黑龙江的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目前两市正在推动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即“撤街设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近年来,伊春和齐齐哈尔两市人口主要流向( )
A. 乡村 B. 小城镇 C. 郊区 D. 大城市
4. 两市推动外围城区“撤街设镇”的主要目的是( )
①收缩主城区规模,减少城市的管理成本②给予乡镇政策支持,增强经济发展活力③控制主城区人口数量,降低商品房价格④引导资金向主城区集中,提高城市等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春和齐齐哈尔都属于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城市,故人口会主要向更大的城市流动,D对;A、B、C错。本题选D。
【4题详解】结合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城市人口大量流出,街道的人口密度下降,经济发展放缓,达不到设立街道的标准,相比街道作为派出机构,镇是一级政府,自主发展权限更大,故“撤街设镇”能够给予乡镇更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其更好的发展经济,②对;且城区范围比较分散,市政建设等方面效率较低,现在随着资源枯竭、城市枯竭,需要适当收缩主城区规模,以减少城市管理成本,①对;“撤街设镇”无法降低商品房价格,③错;“撤街设镇”可以引导资金向主城区集中,但无法提高城市等级,④错。综上。①②对,即A。
位于江南丘陵地区的赣南,溪水密布,河流纵横。该地区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在长期发展中,赣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演化模式。下图示意赣南地区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调查发现,赣南地区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200~600米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 A. 热量充足 B. 植被覆盖度好 C. 对外联系方便 D. 耕作便利
6. 图示四种演化模式中,最易发生在平原地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7. 形成d演化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
A. 政策 B. 地域文化 C. 经济 D. 产业结构
【答案】5. D 6. B 7. A
【解析】
【5题详解】赣南地处江南丘陵地区,低山丘陵与山间盆地交错分布,因此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或河流阶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靠近水源、耕地分布广泛,便于耕作,发育聚落较多,D正确;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约为200-500m,热量差异不明显,不是造成聚落分布差异的原因,A错误;海拔200-600米的地区,植被生长较好,覆盖率高,但不是聚落分布的主要原因,B错误;丘陵地区地形起伏,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便,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由图可以看出,a过渡式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A错误;b聚核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大的乡村聚落发挥中心地作用,使得零散分布型的乡村聚落向近距离的中心乡村聚落迁移,形成聚落簇团,这种演化模式在平原地区最容易发生,B正确;c渗透式是就不同文化特质的乡村聚落而言的,主要与地域文化相关,不一定发生在平原地区,C错误;d飞地式中生态功能区多位于山地,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受生态退化等自然因素及生态移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生态功能型的乡村聚落迁移在空间上不连续,呈飞地式的迁移特点,A正确;地域文化影响建筑等地域文化景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聚落的规模大小,产业结构影响聚落经济发展,但地域文化、经济、产业结构不会造成聚落在空间上的不连续,BCD错误。故选A。
汽车试验场就是汽车测试基地,全球目前拥有的汽车试验场超过200个,新疆吐鲁番建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极端环境汽车试验场,每年可吸引国内外1000多辆新研发的汽车来这里进行试验。下图示意吐鲁番汽车试验场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汽车试验场性质与吐鲁番汽车试验场最相似的是( )
A. 瑞典阿维斯焦试验场 B. 美国西南部尤卡试验场
C. 青海格尔木试验场 D. 海南汽车试验场
9. 吐鲁番适宜建设极端环境汽车试验场,主要得益于( )
A. 盆地地形 B. 地价低廉 C. 副高控制 D. 狭管效应
10. 在最佳测试期内,吐鲁番汽车试验场( )
A. 常受台风影响 B. 正午太阳从南方天空移至北方天空
C. 每天日出东北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小时
【答案】8. B 9. A 10. C
【解析】
【8题详解】吐鲁番汽车试验场位于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热的地区,夏季高温少雨,主要进行高温暴晒试验。瑞典纬度高,气候寒冷,其阿维斯焦试验场主要进行汽车抗寒测试,A错误;美国西南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尤卡试验场主要进行汽车抗旱抗晒测试,与吐鲁番汽车试验场性质相似,B正确;青海格尔木汽车试验场海拔高,主要对汽车进行高原环境(低温低压)测试,C错误;海南位于我国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其汽车试验场主要对汽车进行高温高湿环境测试,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吐鲁番汽车试验场主要进行高温暴晒试验,吐鲁番汽车试验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且地处盆地,海拔低,四周高山环抱,增热快、散热慢,形成了日照强、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少的特点,几乎天天都很热,容易形成极端高温天气,A正确;地价低廉和狭管效应与高温天气无关,BD错误;副热带高气压不影响吐鲁番,C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吐鲁番汽车试验场最佳测试期为6~8月,极端高温天气较多。该地位于内陆,远离海洋,不受台风影响,A错误;该测试期内,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C正确;该地纬度高于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南方天空,B错误;测试期内,均为昼长夜短,故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小时,D错误。故选C。
降水转化率指降水云系中,统计时段内产生的实际降水量与可能最大降水量(即大气中所含水汽量)的比值,能直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通常某一地区在大气水汽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降水转化率越低,其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越大。研究发现,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转化率仅15%左右,其余85%的水汽都越境而过。全年高值中心均出现在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下图示1979~2016年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转化率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在大气水汽常年稳定的情况下,三江源地区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 )
①南部低于北部 ②南部高于北部 ③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 ④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不同季节,三江源地区降水转化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 )
A.夏季最小,冬季最高 B. 夏季最高,冬季最小
C. 春秋最高,夏季最小 D. 春秋最小,冬季最高
13. 三江源地区越境而过的水汽主要输往我国( )
A. 青藏高原西部 B. 西北地区 C. 青藏高原南部 D. 东部地区
【答案】11. A 12. B 13. D
【解析】
【11题详解】由图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降水转化率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且南高北低,结合材料信息“通常某一地区在大气水汽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降水转化率越低,其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越大”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且南低北高,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三江源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水汽充足,同时地表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运动剧烈,易成云致雨,降水转化率较高;同理冬季水汽较少,且地表温度较低,降水转化率较小,春秋季居中,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故选B。
【13题详解】本地区大气中未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受地形西高东低及西风(三江源多位于西风带,受高空西风影响大)影响主要输往我国东部地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5.8°N,111.5°E)被认为是最初的“中国”,在此发现了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和圭表。观象台从观测点通过东2缝至东12缝观测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2009年6月21日,科研人员用圭表测到当天正午的圭尺影长比推断的陶寺文化时期当天的要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圭表测影观测
14. 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其北京时间最可能是( )
A. 3:30 B. 5:30 C. 7:30 D. 9:30
15. 同现在相比,陶寺文化时期( )
A.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大 B. 春分日太阳高度角更大
C.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更慢 D. 冬至日日出方位更偏东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观象台从观测点通过东2缝至东12缝观测日出方位,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日出东北,故此时为夏至日,当从东2缝观测到日出时,日出东南,则此时为冬至日。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而该地(35.8°N,111.5°E)比北京时间晚约34分钟。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是该地达到一年中昼最长的时刻,昼长夜短,日出的北京时间不可以晚于6:34,故CD错误; 夏至日的40°N昼长是14小时51分,而襄汾陶寺遗址(35.8°N)比北京的昼长略短。假设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其北京时间为3:30,则襄汾陶寺遗址地方时2:56,为昼长为18小时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当从东12缝观测到日出时,其北京时间为5:30,则襄汾陶寺遗址地方时4:56,昼长为14小时左右,B符合题意。故选B。
【1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09年6月21日,科研人员用圭表测到当天正午的圭尺影长比推断的陶寺文化时期当天的要长。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现在要大,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的黄赤交角比现在更大,故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幅度大,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大,A正确;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高度角与现在相同,B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幅度大,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更快,C错;冬至日日出方位仍然为东,但偏南幅度比现在要大,D错。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地理位置相邻,但经济和城市发展差异明显,三地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北京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分散城市职能是一项重要举措、下图为“京津冀区域简图”及“京冀1980年、2012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材料二:在20世纪初,半岛上的奥兰多发展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农产品交易地,是著名的“橘子皮城市”。20世纪50年代后期,太空时代开始,奥兰多的某些公司开始制造导弹,以及位于佛罗里达东海岸的航天中心的建立,给该地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大量的就业机会。1971年迪士尼乐园建成以后,奥兰多成为一个主题公园大都市,同期,奥兰多还建成了高技术走廊。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当地有人建议大量接收移民,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下图为奥兰多位置图。
(1)结合材料一,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两方面,指出1980~2012年北京和河北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将部分职能迁往河北的举措,对缓解北京城市问题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奥兰多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城市化水平北京高于河北;城市化速度河北快于北京。
(2)分散大城市主城区的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减轻主城区的人口压力,住房压力;缓解交通拥堵;减轻主城区的环境污染等等。
(3)沼泽广布,城市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导弹制造,高新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且收入丰厚,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解析】
【小问1详解】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据图可比较出:北京城市化水平高于河北,但河北城市化的速度快于北京。
【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北京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分散城市职能是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将部分职能迁往河北,有利于疏解大城市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随着部分职能的转出,促使了人口的部分外迁,从而减轻了北京主城区的人口压力和住房压力等,缓解了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人口和产业的部分外迁,也减轻了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小问3详解】城市化迅速发展说明奥兰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多。结合材料可知,奥兰多沼泽广布,城市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可行性;再加上导弹制造,高新技术和旅游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且收入丰厚,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17.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图为鄂尔多斯区域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
表为鄂尔多斯市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数据。
能源类型 | 煤炭 | 天然气 | 非化石能源 |
各类能源占比(%) | 90.13% | 6.90% | 2.97% |
注:一次能源指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2)绘制2020年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并概括其特点。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煤转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同时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实现能源的绿色变革。
(3)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说明鄂尔多斯市推进能源绿色变革的积极作用。
鄂尔多斯市打造风电、光伏、绿色氢能(由水电解而成)和储能产业链,以新能源发电带动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发展,构建“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
(4)说出鄂尔多斯市构建“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
【答案】(1)降水量多小于400mm,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冬春季多大风;植被稀少;土壤易受侵蚀,土地容易退化。
(2)
2020年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比重高。
(3)挖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减少碳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等。
(4)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丰富;能源产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土地面积广等。
【解析】
【小问1详解】读图,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多小于400mm,结合所学知识,其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季节变化( 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和年际变化大;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接近强大的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受亚洲高压影响且地面植被少,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
【小问2详解】2020年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结构图:
读图可知,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煤、天然气)为主,煤炭比重高,非化石能源仅占2.97%,比重很低。
【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信息“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煤转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同时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提示,鄂尔多斯市推进能源绿色变革的积极作用有:挖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煤转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增加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进而国家安全。“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以减少碳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等,进而国家安全。
小问4详解】结合材料信息“鄂尔多斯市打造风电、光伏、绿色氢能(由水电解而成)和储能产业链,以新能源发电带动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发展,构建“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提示,鄂尔多斯市构建“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有:由图可知,鄂尔多斯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太阳能、风能等零碳的能源资源丰富;结合上题分析及材料信息“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可知,能源产业基础好;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租金低;鄂尔多斯市构建“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会带来综合效益,所以会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食,集中分布在南极海域。海冰,盐度、水温及环境方式等都会影响磷虾的分布,其中洋流及海水的垂直交换为南极磷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时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及渔场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南极磷虾固其体量大、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粮食”,世界各国专门派出船只赴南极海域竞相捕猎。201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磷虾的捕捞行列。
材料二图左为“南极磷虾分布示意图”,图右为“南极生物链示意图”。
(1)列举我国前往南极海域捕捞磷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2)说明南极海域过度捕捞磷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3)分析我国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答案】(1)狂风急浪,浮冰和冰山,酷寒,补给困难。
(2)无序捕捞会导致磷虾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磷虾资源减少,会影响以磷虾为食物的其他生物生存,南极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过多的捕捞船只和人类活动会造成南极海域的环境污染。
(3)磷虾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来源,减小我国的耕地压力,缓解粮食安全问题;改善我国国民饮食结构,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发展;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维护我国在公海的海洋权益。
【解析】
【小问1详解】从我国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经过了南半球的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主要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力强劲,会遇到狂风急浪。并且靠近南极圈地区,受附近洋流的影响,可能遭遇浮冰和冰山,影响航行安全,由于南极海域纬度高,气候寒冷,可能遭遇酷寒的天气,并且从我国远赴南极海域,路途遥远,对于燃料等物品的补给需求较大,可能会遭遇补给困难。
【小问2详解】南极海域过度捕捞磷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资源枯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三方面来谈。南极海域无序捕捞会导致磷虾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磷虾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磷虾资源减少,许多处于上层食物链的大型生物都会遭到饥饿威胁,一旦它的数量锐减,会影响以磷虾为食物的其他生物生存,将会引起大量物种灭绝的可怕灾难,南极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过多的捕捞船只可能会有燃油泄漏,人类活动会向海洋排放各种废弃物,造成南极海域的环境污染。
【小问3详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耕地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路问题。南极磷虾因其体量大、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粮食”,磷虾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来源,减小我国的耕地压力,缓解粮食安全问题;南极磷虾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它也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生物,磷虾作为食品可以改善我国国民饮食结构,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发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捕捞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方向演变,资源基础越来越不稳定。捕捞磷虾能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极地应是我国未来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拓展的重要空间。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能维护我国在公海的海洋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