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没有售价,开学就在当下
按照时间安排
2月26日是成都市各中小学校
正式开启春季新学期的日子
“神兽归笼”第一天
小志给大家整点“硬菜”!
一起上堂与成都有关的高中地理课
↓↓↓
近年来,各省市关于成都公园城市的各类命题层出不穷,常见的命题素材选取如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道、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活水公园、口袋公园、城市森林花园、人工生态湿地公园、双碳战略、通风廊道等等。命题者往往将考生置于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欣赏自然与人文景观,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如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命制的高一期末统考试题:(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统考期末)天府绿道全长16000多千米,把绿地、公园、河湖原本碎片化的生态板块串联到一起并新增许多绿地、公园,拥有运动、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市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景象。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和天府绿道铺装透水路面人行道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环节①为( )
A.蒸发
B.下渗
C.径流
D.水汽输送
2.与传统水泥路面相比,天府绿道铺装的透水路面会使( )
A.④增加,⑤增加,⑥减少
B.④增加,⑤减少,⑥增加
C.④减少,⑤增加,⑥减少
D.④减少,⑤减少,⑥增加
3.天府绿道建成后,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缓解热岛效应 ③缓解交通拥堵 ④增加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各位老铁
汗流浃背了吧?
关于“公园城市”还有哪些命题角度
继续来看分析
↓↓↓
绿道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有“沿城壕外围必须植树造林”的条文; 秦至明代修建的剑门蜀道“翠云廊”、秦代的“驰道”、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隋代的京杭大运河和唐宋的茶马古道等等。1865年,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城市公园规划中首次提出“绿道”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有关绿地线性空间的规划建设思想开始出现。2010年,珠三角地区率先开始绿道建设。同年9月,成都市率先以温江为试点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绿道系统。
▲翠云廊古蜀道
图片来源:剑阁县政府网
当前,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正在朝着“更生态、更宜居、更活力、更善治”的方向迈进。成都天府绿道作为一种绿色线性开放空间,以高标准的生态廊道将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纽带,描绘了公园城市的绿色版图。
一座座公园、一片片绿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翡翠玉石镶嵌在天府绿道上,发挥着涵养水源、防洪减灾、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降尘滞沙、固碳释氧、调节局地气候、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
01海滨公园
海滨公园利用“小池塘”打造近百平米的雨水花园。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有效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使雨水得到净化,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提高了雨水的可持续利用率,降低了雨洪灾害对城市的威胁。
02青龙湖湿地公园
青龙湖湿地公园依托森林、湖泊的生态基底,构建了稳定、可持续的河湖生态群落,成为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据统计,此处野生鸟类多达200种,国家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就发现有3只。
▲ 青龙湖湿地公园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03成都活水公园
成都活水公园是一个由厌氧沉淀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床、养鱼塘等部分构成的大型净水系统。污水依次流经各部分,经过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了“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
▲ 成都活水公园活水系统俯视图及局部景观图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04成都三环路熊猫绿道
熊猫绿道中道路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打造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透水材料多孔隙的结构,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减少扬尘污染,对地表径流起到过滤作用;使雨水下渗加快,保持土壤湿度,补充地下水,有效避免城市“看海”;吸收水分和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成都三环路熊猫绿道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05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
成都“绿心”龙泉山森林公园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引领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面积26.78万亩,森林覆盖率75%以上,植被类型丰富多样。近十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1411.7个/cm³高于世卫组织的规定,年均固定二氧化碳121.8万吨、释放氧气88.9万吨。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06成都环城生态公园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夏季高温天气区域内降温1.0-2.5℃,出现“冷岛”效应。相较于硬化路面来讲,大范围的绿地减少了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水体和植被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大气温度,加之公园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降温效果显著。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正如《成都市志·总志》记述,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饶。
自古蜀时代起,成都先民就崇尚自然,成都成为中国“自然主义哲学”——道教的发源地。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自此成都“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为日后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成都“两城相并,两江珥市”;唐代,成都“两江抱城,溪水穿城”;五代两宋时期,园林、水景、绿植、亭台遍布成都,构成古典式园林城市典范;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形成了以林盘为核心,综合农田、水系、场镇、道路、山林等要素的独特人居形态。
如今的成都正在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迹、多样的公园形态、独特的地势落差,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超大特大城市借鉴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