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而今年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史上最卷的高考。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1万人,连续第八年增长,创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新高。而这只是未来十年的开始。
虽然自2017年起出生人口下降,但高考人数的变化要回溯到18年前,2024年的高考生是2006年前后出生的,当年出生人口为1584万人,这一年是未来十年出生人口数最少一年,之后的出生人口波段式增长至1883万人。因此,未来十年高考人数将不断刷新纪录,预计在2034年达到顶峰。而2016年、2017年学生很可能会遇上空前绝后的最卷高考。
与此同时,复读生人数的翻倍增加也加剧了高考竞争。复读生人数,在2021年为187万人,2022年为190万人,2023年达到230万人,2024年达到413万人,四年人数增长了一倍以上,这必然会抢占录取名额,导致当年更多的应届生无法被录取,而不少今年未录取的应届生,又将会成为明年的复读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下去。
但毫无疑问的是,高考仍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是很多普通家庭为数不多能改变命运的机会通道,但各省高考人数和试卷难度的差异,以及高校资源的不均衡,导致考生考上好大学的概率各不相同,甚至有着极为悬殊的差距。
从高考人数来看,位列前三的是河南、山东和河北,报名人数分别为136万人、100万人和88万人,可谓百万大军过独木桥。高考人数最少的5个地区是西藏、上海、青海、北京、海南,其中最多的也不超过8万人。而高考试卷难度最低的省市是北京、上海、天津自主命题,高考试卷最难的是新高考一卷,用这套试卷的省市有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广东、福建、湖北、湖南。
再看各地985、211和一本高校的录取率,2023年全国985高校录取率平均是2.28%,有8个省高于平均线,其余23个省全部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位列前三的是北京、天津和上海,录取率分别为7.1%、6.9%和5.3%。985录取率倒数前三位的是河南、江西和贵州。河南985高校录取率仅0.85%,每100位考生中没有一个985录取。北京的985录取率是7.1%,100位学生中有7位可以进入985高校,录取率是河南的7倍多。
再看211高校的录取率,2023年全国211高校录取率平均是7%,位列前三的依旧是北京、天津、上海。北京211录取率为22.3%,高于平均水平15.3%。211高校录取率最低的是广东、甘肃、湖南,其中广东仅为3.5%,比北京低了近20%。
而一本录取率最低的是江西、广西、广东,录取率都在20%以下,尤其是江西只有12.92%。最高的是北京、上海、重庆,一本线录取率均在35%以上,北京更是达到了44.05%,代表着北京近一半考生可以上一本。
高考最难的地区各有不同,但北京、上海、天津则是最容易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京津沪户口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往年在天津的购房者中,超过60%都是外来人口,基本都是奔着高考录取率而来,天津为防止外地学生抢占教育资源,2021年起调整高考报名条件,单一的户籍要求,调整为户籍加学籍的要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本科上线率,还是985、211高校的录取率,北京、上海、天津都是遥遥领先其他人口大省。
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有人简单总结为,高考没有做到全国一张试卷。
事实上,国内也曾有过短暂的全国统考历史,全国一张卷,各省分别录取。然而结果是部分省市的分数线低到令人惊讶,甚至还出现了山东的专科线比北京的重点本科线还高几十分的奇观,这击穿了考生们的高考信仰,让教育不公的真相彻底暴露在大众面前。于是有三位山东女生直接状告教育部,当然最终他们的诉状被驳回,同时为了避免这种不公平现象再次点燃大众情绪,于是,第二年北京就开始自己命题考试,随后越来越多的省份加速了自主命题的步伐,这就有了后来的各省分卷考试按比例录取,分卷考试也成了资源不公的美颜滤镜。
其实,真正影响高考公平的根源主要是高校资源分配上,国内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按照隶属关系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省属高校,他们最大的区别是直管单位不同,部属高校由中央部门直管,而地方省属高校则由地方管理,因此导致办学经费相差很大,一个来自中央财政,一个来自省级单位拨款。
因为有身份光环加持,部属高校享受最多的资源倾斜,位于国内高校金字塔的顶端,也是我们常说的重点大学。这类高校共有118所,其中又可细分为:教育部76所,其余部属高校如工信部、交通部等共42所。
而这些中央部属高校办学经费大多来自中央财政拨款,本质上是全民供养,若根据惠及全民、公平分配的原则,至少每个省份都会有一两所。可几乎70%以上的部属高校,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有33所,占很大一部分。作为对比,国内还有13个省份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除了西藏、青海、宁夏等较偏远地区,还有河南这样考生人数超百万的人口大省,之所以出现少数大城市垄断优质高校资源的现象,并非这些城市天生不凡,而是后来的资源偏爱。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苏联的支援下开始发展重工业,当时苏联向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工业技术转移,并新建了156工程,有了工程,最短缺的就是高水平的工业化人才。于是在苏联的指导下,为适应工业建设的开始全新分配教育资源,当时的国立名校及私立学校被无情拆分,一批应用性极强的高校被整合成立,导致旧时代的教育格局被彻底打破。
在第一次高校搬迁潮里,高校资源的布局配合政经资源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向政治中心及大区行政中心充分集中,以保证计划经济年代的资源调动效率。于是北京吸收了一大批教育资源,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教育中心。而由于建国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大区制,于是在院系调整中,上海、沈阳、西安、武汉、成都这种大区中心,也成了高校资源聚集地,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最优质的高校资源。尽管后来教育体制有过诸多改革,但是这种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教育资源布局基本没有改变。而在高校招生时,明明是全国高校招录名额却向本地考生倾斜,那么其余省份的教育出路就变得很窄了。
目前这些不公的情况在逐步改善,正在启动新一轮高校搬迁潮。例如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将整体搬迁至大兴,将在4年后腾退现有5个校区,从此告别首都主城区。北京其他15所部署高校计划向雄安新区疏解,比如北京交大、北京科大、北京林大等高校的雄安校区已经开工建设,虽然这些高校只是在雄安建立新校区,并非像首都医科大那样整体搬迁,但对于高考形势非常严峻的河北来说,意味着招生名额的倾斜,也算是重大利好了。
同时武汉也在重新分配高校资源。比如武汉轻工大学,已经直接从武汉迁到了孝感市,另外还有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新校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也选择在鄂州建立。此外,例如第4军医大学,从西安市中心的新城区迁至西咸新区。兰州工学院,也将从市中心的七里河区迁至兰州新区等等。
但这轮高校搬迁潮,更多是出于疏解中心城市的政治任务,以及自身办学用地不足的实际需求,其实更多是教育资源的省内流动,跟促进高校资源分配平衡没有太多关系。
高校搬迁为何如此艰难?那是因为在高校的长久办学中,各方面已经与当地高度绑定,甚至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局高度相关。即使是部属高校,很多都要靠地方提供办学经费、用地以及其他配套支持续命,招生名额自然向当地倾斜,这种根深蒂固的联结方式,使得重点高校渐渐地方化,全都丧失搬迁动力,这可不是教育部一纸搬迁通知就能解决,而若要实现真正的高考公平,仍需漫长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