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千万人写过还将被千万人写下去的题目。用这个题目做文章一般都抱着感恩戴德的心情。”
——莫言
作家莫言的这段话,是有预见性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最要紧的是传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期间,本报记者在多个分议题小组讨论会场聆听常委们的真知灼见,一个总体的感受是,虽然影响教育的时代特征颇多,但教育归根结底是师生之间的事,是人的问题。能够培养出一个被称之为“优秀”的人,往往是一位或几位出色“老师”的接力。
开学季,教师节,秋天是收获季节,在这个时节,围绕上述背景,几位在经世济民领域探索多多的常委、委员,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人生中难忘的师生情……
他手把手地教我起草了多份重要文件
还借给我300元钱让我带女儿看病
◎肖钢委员谈与新中国首任央行行长吕培俭的师生情
接到本报记者的采访邀约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恰好在出访波兰的路上。克服华沙与北京6个小时时差,围绕记者提出的问题,肖委员用下榻酒店的便笺纸一字一句地写着。拿到手稿,我们又见缝插针铺垫了一些背景,以便于读者了解这份手稿背后的故事。
开场白
领导也是老师。我在学校念书时遇到过好老师,参加工作后也遇到了好领导。
解读:肖钢,1958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法学硕士。1981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做实习生。
师生情缘的开端
不到两年,我非常荣幸地被选调为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吕培俭同志的秘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出身平民、涉世不深的20多岁小伙子来说,这件事成为我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吕培俭行长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他丰富的领导经验、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工作作风、为人正直的品格,一直深深地影响、激励着我,他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解读:吕培俭,1928年生于江苏洪泽,194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国家开发银行监事会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
肖钢见证了我国央行创建的全过程
吕行长为人正直,从不曲意逢迎。我记得在他担任行长期间,就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围绕货币发行闸门和信贷投放问题,多次提出意见建议,即便没有被采纳,他也不放弃,总是利用不同的场合,坚持自己的主张,从党和国家的全局考虑,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1984年,中央决定由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原来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居民储蓄等业务被剥离出来,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来承接。吕培俭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任央行行长,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参与了相关会议讨论与文件起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围绕中央银行如何调控金融运行、监管专业银行等问题,各方面的认识并不一致。而吕行长一直就主张,既然央行不再办理具体业务,就应该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来增强央行的调控能力,确保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解读: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国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肖钢回忆
吕行长文字水平很高,长期以来都是自己动手写稿子。他对我要求严格,不仅要做好收发文电、安排事务性工作,而且要求我动手写文件。可以说,他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写报告。记得有一次,要起草关于动用一部分外汇储备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的报告,吕行长交由我来草拟,之后把我叫到身边,逐字逐句地修改,边改稿子边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我明白写报告要有的放矢、言简意赅。这份报告后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给我的感觉是,他虽然身居部长要职,却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尽管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回到家里,吕行长还要给家人做饭,照顾生病的妻子。他经常自己去菜市场买菜,我和他住在同一个小区,有几次我主动提出可以替他跑腿买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后来我才明白,他去菜市场买菜不仅是为完成家务活儿,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买菜可以了解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作为央行行长,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了解通货膨胀的真实情况,了解群众的真实感受,保护人民的购买力。
解读:从吕培俭和肖钢在央行工作的时间看,至少1984年那场国内通货膨胀,他们是一同经历的。在本报记者对肖钢的另一次采访中他曾提到,1984年我国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情况,这里面有农业丰收、农产品收购增加、市场交易扩大等正常因素,也有扩大职工工资基数,滥发奖金补贴和银行突击放款等不正常因素,加上财政赤字扩大、向央行透支超过计划等,多重因素导致了通胀。因此,中央银行在1985年加强了货币信贷的控制。
可以说,吕行长对我的培养,是我终身受益的,也是终生难忘的。那时我们的办公条件并不好,虽然人民银行从职能上已经从财政部剥离出来了,我们还没有盖起自己的办公楼,所以工作人员还得与财政部的同事挤在一个楼里办公。因为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我和吕行长就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这就给我创造了就近观察和学习的好机会。吕行长也尽量创造条件,让我多听多写,他在办公室与人谈话,会允许我在场旁听,他外出开会,包括去国务院汇报工作,只要条件允许,他也会带上我,这些学习的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还有一点,我感受很深。那就是他敢于担当的精神。尽管他始终坚持主张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投放量,防控通货膨胀,但当货币发行过多时,他仍然主动承担责任,从不上推下卸。
解读:早年间,一位记者同行曾记录了这样一段采访吕培俭时的经历:“我赶到上海衡山宾馆已经是次日下午了,得悉参会的部领导是吕培俭副部长,以往我未曾与他打过交道,所以很陌生。我到宾馆时,他还在开会。约5点半钟,他才回来。头一次见面,寒暄了几句。他很和蔼,告诉我不要再找住处了,就睡在他卧室的另一张床上,便于我们聊聊。”一位部级领导干部出差,邀请来采访的记者住在自己标间的另一张床上,这份为国家省钱、为记者单位省钱的敏感,令人称赞。
吕行长今年已经91周岁了,身体依旧很好,思维敏捷,直到现在,他依旧像慈父一样关心爱护着我们。我记得我女儿才1岁时,我家经济条件很困难,每月工资常常入不敷出。有一次我女儿得病去医院,还是吕行长借给我300元钱,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想起那个时刻,我依然会激动、感动。适逢9月,孩子们又要开学了,教师节也快到了。在这个时候,应人民政协报记者的邀请,在我出国访问之际,回顾我与恩师的历历往事,并从中获取继续前行的动力,定会让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向我的老师学习,永远为党工作。
解读:这段话展示出了我们从未见过的、金融业“大咖”肖钢委员的另一面。
我不好好写作业,她撕了作业本还摔在我脸上;
我做事风风火火,老领导说遇事不要先“放炮”!
◎王会生常委讲他的那些“麻辣老师”
改革开放40余年,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大家始终对教育有更多的期待。教育说到底是教书育人,就是如何成就人,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师节马上到了,自己也到了退休的年龄,所以我的感受也特别多——这个时节,让我回忆起这些年一路走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位对我影响至深的师长。有时感染我的,可能是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法;有时触动我的,也可能是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觉悟,让我在那个阶段获得成长,让我终身受益。”在很多人印象中,全国政协常委,国投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说话常常伴随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但在接受这个话题的采访邀约伊始,我们读出话中滋味。
“我至今记得,上中学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是白月洁老师。虽然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当班长,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刻苦学习知识不是时髦的话,何况我的性格偏急躁、粗放,学习不是特别认真,做作业不细致的情况时有发生。白老师对我很严厉,甚至可以说是严苛。记得开学后第一次交作业,我的作业本就被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碎,扔到我的脸上,对全班同学说,这就是你们班长交的作业!在那个年代,正是有白老师这样的严厉,才使我在中学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子,使我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就能顺利考入大学。”王会生这一段画面感十足的回忆,或许会让很多人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严师出高徒。
大学毕业,王会生分到电力部,做电力规划管理。“我们处的老专家洪承一给我说过两句话:一定要做好负荷预测;一定要做好基础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机关工作,这两句话,让我牢牢地记在心里,看问题要想得远,做事情还要扎实。在电力部时,我的老司长吴敬儒跟我说过,大胆工作,有事情领导为你担当。他毕业于上海交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搞电力规划,是资深的电力专家,说话也更有分量,这让我学到了,当领导就是要敢于担当。我在国家计委工作时的老领导陈光健,看见我做事风风火火,有时候还很急,就跟我说,要掌握第一手材料,遇到问题不要先‘放炮’。这句话对我日后做事影响很大,遇到问题注意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后来自己当领导,开会讨论问题时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自己不能先入为主。”坦率背后,王会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从他过往成长经历中,汲取经验。
“对我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人,是我们国投第一任总经理王文泽。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的领导,是一位很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也是我心中的最值得敬佩的领导之一。他有自己的一套哲学,辩证法活学活用,无论对宏观大势还是微观个案,甚至是对别人来看来很棘手的问题,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国投这些年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很多挑战,当形势和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怎么样化危为机?推进工作遇到阻力,什么时候要坚决推动、什么时候圆融变通?如何用好踏实肯干的人?可以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对我也是言传身教,不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是为人处世、怎么样当好领导,他对我的影响最大,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老师。现在,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我的老师也都退休了,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回忆人生的成长经历,他们说过的话,对我的影响,仿佛至今仍在耳边。”王会生不是个轻易释放感性一面的人,但讲到此处,他很动情。
恩师让我成为他的第一个不穿军装的博士
◎张震宇常委谈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经历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是妥妥的学霸——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地图制图专业读研究生,并获得了工科博士学位,此后又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工作轨迹看,张震宇的工作集中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及河南省科技厅,可以说,张震宇赶上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潮,更做到了学以致用。
“我是三十几岁时读的博士。我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先生。”8月2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期间小组讨论间隙,与本报记者谈起恩师,张震宇一连说了好几次“立德树人”。
“王家耀老师是湖北人,他为我国地图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以及军事测绘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从事地图学理论、数字地图制图、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和军事测绘信息栅格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和军事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带领的团队完成了战略、战役(战区)和战术三个层次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任务,并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老师的心里。我和老师的相逢也是缘分,当时我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而王老师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就在我们单位隔壁。我就想拜他为师。”谈及往事,张震宇历历在目。
拜师是好事,奈何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此前从来不招收军队以外的博士生。“左思右想之后,我决定直接去找王老师,表明我的想法。没想到,王老师知道了我的想法之后,非常高兴,他帮着我向学校争取读博士的机会,我也成了他第一个不穿军装的博士。”张震宇说,在他之后,不穿军装的学弟学妹就多起来了,可以说,是王老师成就了这些人。
“王老师现在83岁了,身体很好,平时锻炼还能上单杠。好几次老师过生日,我们很多学生还能聚在一起。他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生无争,学问做得特别好。对学生永远是宽容而热情的,只要你有困难去找他,他都会帮助你,却从来不求回报。”据张震宇说,王老师现在还在返聘,为国家工作:“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他教会了我们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教会了我们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
记者:崔吕萍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