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测试卷

儒林外史名著测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11 09:29:42

九年级第二学期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80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A )

A.小说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B.小说表现的是名士大儒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C.小说中出场就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然是童生的人是范进。

D.书中有许多可笑之人,但杜慎卿却是例外,他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让人敬佩。
2.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D )

A.《儒林外史》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该书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及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C.严贡生是以一个厚颜无耻、巧取豪夺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其最传神的就是“云糕片”事件。

D.书中不仅有对儒林丑态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匡超人、杜少卿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

3.关于《儒林外史》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C )

A.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B.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刻画的是“儒林”的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C.小说中的人物全部是醉心于功名利禄之徒,个个丑态毕露。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等。

D.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4.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内容,哪一项与文章原文不符合( 4. C )

A严贡生是一个以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B.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贡生。

C.严监生临死前竖起两根手指头,是因为还有没有说完的话要跟儿子们交代。

D.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胡屠户的趋炎附势。
5.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来看,下面哪项最可能是吴敬梓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5.D )

王冕放羊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绿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蕉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我这里没有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A.王冕觉得画荷有趣,认为他一定可以学会,后来果然全县闻名。作者这是在告诉读者:兴趣和决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

B。“浓云”“黑云”散去,日光“照耀得满湖通红”,这是时代背景的折射。作者把这段文字放在第一回,意在暗示士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C.作者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引出下文时知县索画等情节,从而在对比中表现时知县等人的心机。

D.荷即莲,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细写荷的情状和王冕对荷的喜爱,且把它放在第一回,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树立不慕荣利的士人楷模。
6.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6.B )

A.法国作家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正是由于凡尔纳无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海底两万里》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B.《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把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是以王冕为例,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C.当我们读到《艾青诗选》中“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样鲜活的诗句时,我们不仅惊叹其非凡的想象力,还从内心激起了对“黎明”和“希望”的巨大渴望。

D.法布尔的《昆虫记》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昆虫的另一面:勤劳的蚂蚁竞然是残暴的掠夺者:看似笨拙的圣甲虫,竟是个能工巧匠;看似恶毒的朗格多克蝎,却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

7.一部《儒林外史》,写尽了明清之际士林生活的百态。“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匡超人就是典型代表。按匡超人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7. C)

①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②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③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④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⑤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A.①③②⑤④ B.①⑤④③②

C.③①⑤④② D.③⑤④②①

8.下列对《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善于把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塑造成鲜明艺术典型。

B.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让其笔下人物形象完全体现在外在言行上,一看便知。

C.合理的夸张、冷静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

D.运用讽刺手法时,能秉持公心,针对不同人物,做不同方式的讽刺。
8.B.有误,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往往通过同一人物的矛盾言行,展现其虚伪与矫饰,并善于使用带讽刺的夸张手法,描绘人物的过分言行,暴露他们的丑态,又长于人物与人物作对比。“完全体现在外在言行上,一看便知”错误;故选B。

9.《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
A.匡超人 B.牛布衣 C.杜少卿 D.杜慎卿

9.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赏析。C.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故选C。

10.下列事件和人物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掌舵人吃了自己昂贵的药(云片糕)为由,讹船家的船钱。——严贡生

B.慕他人之功名,冒名顶替,招摇撞骗,沽名钓誉。一一虞博士
C.原本善良孝顺,后结识了一群斗方名士,受其影响,逐渐变质。一一匡超人
D.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拒绝权贵拉拢,远离名利场。一一王冕
10.B.有误,《儒林外史》中牛浦郎原为乡间的一位少年,识些字,也读些书,尤其爱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自己冒充牛布衣,摇身一变成了著名诗人。因此“慕他人之功名,冒名顶替,招摇撞骗”的人物是牛浦郎。故选B。

11.下列对《儒林外史》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吴敬梓写范进等读书人的丑态,意在抨击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讽刺病态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B.书中写了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疯的范进。他们滑稽可笑的举止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内涵。

C.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世风的败坏。对王惠、王玉辉、范进、匡超人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D.《儒林外史》中的虞博士中进士后如实上报年龄,为遭污蔑的杜少卿辩解,可见他是光明磊落、仗义执言的真儒。

11.C\\\ C.有误,“对王惠、王玉辉、范进、匡超人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不正确。王惠是贪官污吏,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作者对他只有讽刺,没有同情。

12.以下对《儒林外史》相关的人物和情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少卿、王冕、虞博士三人是吴敬梓笔下正面光辉的儒人形象。
B、汤知县“赞同”女儿殉夫情节,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泯灭人性。
C.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兄弟关系,严贡生吝啬怕事,严监生横暴不法。
D.牛布衣冒充牛浦郎是想牛浦郎的名字和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
12.A、、 B.徽州府老秀才王玉辉“赞同”女儿殉夫情节,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泯灭人性;C.严监生吝啬怕事,严贡生横暴不法;D.牛浦郎冒充牛布衣,是想用牛布衣的名字和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

13.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儒林外史》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现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B.吴敬梓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如王冕、杜少卿、虞有德等,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严贡生书没读过太多,贡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跟,直到赵氏挑去一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D.鲁迅曾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1 3.C、、 C.有误,选项内容“他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说的是严监生,严监生是小说中典型的吝啬鬼,不是严贡生;

14.以下对《儒林外史》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明朝的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古典讽刺小说,这部小说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
B.“儒林”指封建“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视为野史之意。

C.《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悲剧喜剧融合,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D.封建科举制度考试重“文章”,这个“文章”是指明清散文。它形式固定狭隘迂腐,它内容代圣人立言,禁锢思想,以便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1 4.C、、 A.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B.“儒林”一词源出《史记》的“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D.这个文章是“八股文”,而不是明清散文;

15.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为人善良、慷慨大方,娄太爷其实不过是他家里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里亲自侍奉汤药。他还当了自己的衣服给杨裁缝为母亲治丧。

B.《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人在范进中了举人之后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示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C.《儒林外史》中土豪劣绅地典型是严监生和严贡生。
D.《儒林外史》在讽刺丑恶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杜少卿、虞育德、范爱农等。

15.D.范爱农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不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故选D。

16.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书中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例如“范学道视学报师恩”“杜少卿平居豪举”。

B.《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C.作者吴敬梓把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是以王冕为例,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D.《儒林外史》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是我国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小说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16.C.“以王冕为例,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有误,王冕在小说中是一个正面形象。作者以周进、范进等人为例,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故选C。

17.下列有关《儒林外史》名著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虞育德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他老迈,就给了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
B.周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但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C.严贡生故意追究船家吃掉他的云片糕的责任,威胁要将船家送官,赖了船费。
D.匡超人本是一个质朴孝顺的少年。结识潘三后逐渐泯灭人性、不顾亲友,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17.B、、【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儒林外史》人物的掌握。B.有误,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但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的人物是范进,不是周进;故选B。

18.《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阅读书评,完成下面的题目。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小说中称得上“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的是( )。
A.周进 B.严贡生 C.范进 D.王冕

18.D.王冕是“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他蔑视权贵,以卖画为生,为了不与危素等权贵结交,多次推辞见面,甚至远走他乡;他有远见,向朱元璋献策,让其以仁义服人,平定天下;他不慕名利,朱元璋征召他做官,他为躲避入仕归隐会稽山。可见他是一个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故选D。

19.下列《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是淡泊名利的知识分子的是( )
A.王冕 鲁编修 范进 B.庄绍光 匡超人 严贡生
C.杜少卿 虞育德 季遐年 D.汤奉 王惠 盖宽
19.C、、【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

A.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中举后喜至发疯;B.匡超人: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少年堕落为一个追名逐利,自吹自擂,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是《儒林外史》中蜕变的典型;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D.汤奉、王惠: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故选C。

20.杜少卿道:“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你会见他便知。”这人是( )

A.虞博士 B.祁太公 C.庄征君 D.储信
20.A、、、【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本题语段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此处是杜少卿对虞博士的评价,是杜少卿劝说庄征君与虞博士会见,正是因为他的劝说,庄征君与虞博士会面后一见如故,结为性命之交。

二、填空题(30分)

21·走进《儒林外史》,书中的“桑梓”指代( );清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三名分别是:( )、榜眼、( )。

21.家乡(故乡) 状元 探花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来借指故乡。“三甲”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一甲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22.请在空格处填入相关人物的名字。

《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刻画了中举之后喜极而疯的①( )、伸着两个指头难以咽气的②( )…不仅如此,作品还通过塑造少数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如淡泊名利、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的③( )
22.范进 严监生 杜少卿

23.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
( )。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 )的追求。
23.读书人/儒生 深刻批判 人生理想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众多儒生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因此①空填“儒生”;②空填“深刻批判”;③空填“人生理想”。

24.《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 )去扬州宋为富家完婚,但宋为富以讨妾对待,她只身逃往南京,写扇作诗,为人刺绣谋生;( )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
( )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 )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24.沈琼枝 匡超人 严监生 杜少卿

25.我们在阅读《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体会( )精神;②欣赏
( )笔法;③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25.批判 讽刺

三、阅读语段,完成题目。(10分)

【语段一】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线不买书了,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母亲心里欢喜。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如此不俗,所以敬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语段二】

这人姓荆,名元,五十多岁,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栽缝缝就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倒不快活?朋友们听了他这一话,也就不和他亲热。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姓于,住在山背后。那于老者也不读书,老者督率者他五个儿子灌园。那固却有二三百亩大,中间空隙之地,堆着几块石头。老者就在那旁边盖了凡间茅草房,手植的几树梧桐,也就到茅斋生起火来,报好了茶,看那园中的新绿。

这日,刑元步了进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坐着吃,道:“这茶,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抽一样事也不会做,怎的如老导会弹一曲琴,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适:、“这也容易。老爹不厌污耳,明日我把琴来请教。”说了一会。

次日,荆元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在那里等俊。彼此见了,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忽作变微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看官!难道自今以后,就没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但是他不曾在朝廷这一番旌扬之列。(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关门闭户”一词如今也在使用,和文中“闭户”一样,意为关上窗户,刻苦读书。

B.《儒林外史》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其为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语段二】中的“贵行”和“贱行”,前者为敬辞,后者为谦辞。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6.A“户”的意思是“门”;

27.下列关于选文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冕“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还无拘外出。

B.裁缝荆元的一番话,惹得朋友们都不和他亲热,是因为他和当时主流的生活认知相异。

C.五十五回的回目中的“高山流水”,指的是荆元弹琴、于老者赏乐,两个人成为知音。

D.【语段一】【语段二】中的王冕、荆元,都是屡试不第,最后变得酒脱、无拘、自在。

27.D、、根据语段一中的“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终日闭户读书”的语段二中的“这人姓荆,名元,五十多岁,在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可知,两人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是洒脱、无拘、自在;故选D。

28.人们喜欢用“志同道合”来形容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假如有机会结识,你认为选文中的王冕会把下面哪个人物作为自己的好友?请说明理由。(3分)
周进 杜少卿 张静斋
28.选择杜少卿。杜少卿和王冕性情最为接近,不愿做官、反对八股科举制度。

29.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开头赞王冕,结尾写“市井四奇人”,有何用意?(3分)

29.结尾处四个人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改变那个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