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你知道“老福州”是怎么过的吗?
摆塔、吃鲤鱼饼、捡月华……
是这些福州独有的中秋传统习俗
你知道几个?
中秋摆塔
近日
福州大饭店中秋摆塔
吸引了不少客人驻足
只见大堂内一张桌子上
摆放了很多小塔,造型其特
这是福州中秋特有的习俗之一
据了解,中秋摆塔,是福州大饭店“福”文化元素之一。自1999年开业以来,饭店每年都会坚持传承这一文化精髓。
福州大饭店中秋摆塔
福州大饭店中秋摆塔
9月13日
始建于北宋的千年道观裴仙宫
也再现了福州独特的中秋“摆塔”
更有视频连线台湾基隆代天宫
展示了源自福州的中秋“摆塔”民俗
传递“两岸一家亲”理念
裴仙宫摆塔
福建博物院刊登文章介绍,摆塔就是福州话的“排塔”习俗,是由官方燃塔灯、民众“走百病”之俗衍变而来。民间亦有传说此俗源于百姓为戚家军祝捷。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就把家中各色古玩、物品拿出来,摆在门口以示庆贺。
摆鳌山,又叫排鳌山
同样也在中秋节进行
“排塔”和“排鳌山”的区别在于:“排塔”一般在室内进行,摆的物品主要是各家珍藏的微型古玩、泥塑人物、玩具等;“排鳌山”的场地一般在室外,多以陶瓷、泥塑、瓦片垒的亭台楼阁、路桥灯塔、树木花草为主的微型自然景观,过去摆此类景观多是模仿福州城内鳌峰顶的景胜。
福州大饭店大堂内模仿的小型“摆鳌山”
排塔、排鳌山的习俗
不仅营造了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
也反映了福州人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塔叠得越高
寓意步步高升
也代表了福州人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捡月华以求家庭富足
南屿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柳振土介绍
捡月华
也是福州独特的中秋习俗
明代笔记《五杂俎》记录:“人言八月望有月华,或言夜半,或言微雨后,或言不必八月,凡秋夜之望俱有之。或言其五彩鲜明,旁照数十丈,如金钱者百余道;或言但红云围绕之而已。”
以前的中秋夜
福州人家会在庭院或天井设案
孩子们拜求“月奶”“斗母”
保佑自己健康成长,平安富贵
拜月完毕
孩子们却不急着睡
他们还要忙着捡“月华”
传说把“月华”藏到米缸里
大米会吃不完
把“月华”藏到宝箱里
金银财宝用不完
因此
小朋友的中秋之夜
总是非常忙碌,进进出出
一脸庄重地“捧”起月光
这叫捡月华
然后再去“藏”起来
中秋吃月饼
“老福州”吃的则是鲤鱼饼
即制成鲤鱼形状的月饼
鲤鱼饼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饼上印着鲤鱼的图案,另一种是成对的鲤鱼模样。中秋节这天,外公外婆会送鲤鱼饼给外孙、外孙女,小朋友会在脖子上挂着鲤鱼饼到处跑,向人炫耀。
中秋夜登乌山去百病
一些史料中还记载了
不少福州中秋特有习俗
比如,登乌石山
乾隆版《福州府志·风俗》(卷24)载:“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夕,妇女连臂出游,谓之走百病。”意思是中秋夜,男女一起登乌石山进香,神光塔灯火通明。当天晚上妇女手挽着手登山,寓意去百病。
明代傅汝舟就有《中秋乌石山》一诗,写他中秋夜登乌山赏月,“良夜孤峰顶,秋天阴复晴。大江烟下灭,低月雨边明。”
中秋夜
古代闽人喜于水上赏月
泛舟闽江
明代曹学佺《泛舟江上观塔灯》诗云:“浮邱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倍几层……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顾两三僧。”
另外
福州旧有送塔习俗
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
要在中秋节买座泥塑
或陶烧的塔及月饼等
送给外甥做“喜食”
(福州方言意为图吉利)
称为“送塔”
临近中秋
古时福州一带
还有烧塔习俗
去年中秋长乐烧塔(吕灿婷 摄)
小孩子成群结队相约在街头巷尾空旷的场地,以砖块、瓦片砌起塔来,样式多仿七层八面的定光塔(即福州城内的“白塔”),同时还在塔中放满干柴,并夹上鞭炮、龙眼核等,待中秋之夜便点火焚烧,鞭炮声和龙眼核爆裂声响成一片。
你是怎么过中秋的?
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吧
最后
祝大家中秋快乐
幸福安康
记者 徐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