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厦门市教育局向各区教育局、各直属高中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三年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各普通高中要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高三年心理疏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考备考的心理疏导效果,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5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撕书,意味与青春的告别;吼楼,代表对压力的宣泄。也许有学生认为“我的青春我做主”,一场考试过后,不该留下这些束缚自由的课本。殊不知,撕书过后,仍然需要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压力,昙花一现般的撕书场景,或许可以留下壮观的毕业献礼,但壮观之后呢?一场喧嚣,满地废纸,过度张扬的青春宣誓,还是抵不过社会严峻的现实。
成长岁月,青春无悔。越来越多的撕书场景,表面上看似很美好,实际上正在淡化校园的青春色彩。有时候,不是书本没有感情,而是我们缺少了对知识的基本尊重,一场考试过后,便将之前的资料和书本统统扔掉,以此认为是潇洒,殊不知这是对自己的放纵,而放纵过后,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叹息。
我们总是在青春的故事中自我陶醉,却在这种陶醉中渐渐迷茫。撕书、吼楼、狂欢、通宵……短暂的疯狂过后,该走的不会留,丢下的却再也拾不起来,一些看似青春勃发的纪念活动,实则只是浪费青春的再现,同样的行为,反映的也并不是中西文化的观念落差,它是在折射着一种群体畸态。
而这个畸形的态势,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校园余蕴。我们自我标榜的撕书仪式,实则正在演化成自相矛盾的乱象,反复提及的以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主旨,也正在偏离主因,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自认为将创意与毕业季结合的观点很好,却在不断偏离“教育为本,娱乐为次”的主线,如此种种,才让撕书屡见不鲜,这其实也是校园文化的“短见”。只顾营造视觉欣赏氛围和迎合看客心理,这样的校园活动本身就有逻辑硬伤。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学到的知识,拥有的教材,经历的青春回忆,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或许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至少,那是一个时间阶段内无法磨灭的痕迹,就算有一天不在了,它也在我们的心底深深扎根。一本书,一段记忆,最美的年华里,回首这些,便是最好的记忆。撕书不理性,吼楼也扰民,非要找一种方式宣泄,何不抽空约上三两好友,找一处开阔地,大吼几声,纪念青春,也算是对那些年最好的诠释。
各种人各种精神,各种爱有各种姿态。那些隐藏在课桌里的课本,就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若干年后,也能给大家留下一份真挚的回忆。不只是书本应该留下,校园里的那些美景,以及很多美好的故事,他们都应该好好地待在心底,不需要刻意提起,也不会就此忘记。
网络热评
@逝去的青春Aimee:高考在即,撕书的“青春戏”又在上演。可怜见一字一句里的时光,可惜了一撇一捺书写的青春,考前减压方式千万种,何必非要撕书?回想起几年前的我。。。
@Trifolium_玦:我只记得 当年学弟学妹们为我们喊楼时,我们觉得很温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静:对于这种事情,不加评价,对于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我只知道当年撕书在我们学校也是禁止的,但是我们班的同学把门关上,风扇打开,就在教室里面开始撕书,兴许在大多数眼睛里我们这样做是在浪费资源,可是在我们心里那是我们的青春,不得不说,撕书成了我人生中美丽的记忆。
@小小小小小小豆瓣:万一复读就尴尬了
@叶梢泪:说句不好听的话,十二年的苦读,完全是为了我们知书达理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这唯一的一次的放纵我觉得更多的应该给予理解,甚至让狂欢后的学生自己清理现场比简单的禁止更有意义
✄ 撕书吼楼该不该禁?你怎么看?
内容综合自光明网时评频道、新浪微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编辑:孙嘉靖、张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