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小学生试卷一样吗

石家庄小学生试卷一样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10 23:48:58

短短两天,老张的文具店扑克牌为何卖到脱销?几天来,李先生给孩子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因何用不上?在石家庄各小学,一场“悄然”兴起的“乐考”给出了答案!小学一年级首次放弃试卷笔试,以游戏、道具为载体进行“闯关”,新的考试模式的出现,让素质教育迈出更为坚定的“步伐”,石家庄新教育理念的尝试,已走向时代的前沿。

“乐考”因何而来?如何进行?有哪些内容?反响如何?记者第一时间多方调查,为您全面呈现石家庄首次“乐考答卷”。

考试变“闯关”

叮铃铃!1月16日8时,石家庄市长安区一所小学,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一年级教室内的小学生整齐地坐好,孩子们的目光投向门口充满期待。他们迎来了小学阶段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老师步入教室迈上讲台,她的手上并没有试卷,只有一小沓32开的彩色小纸片,上面印着“趣味闯关卡”的字样。

同时进入教室的还有四名学生家长。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这学期的期末‘考试’,考试的方式是进行一场‘闯关’游戏,希望同学们都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顺利通关!”老师的话没说完,孩子们已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

来帮忙的家长成了临时“考官”。四名家长分成三组,每组面前都摆着一个小桌牌,分别写着“认读大比拼”“口算大挑战”“课文对对碰”,班里同学分成三组,分别参加每组的“闯关”,完成后再分别轮换参加其他两项“闯关”游戏。

“认读大比拼”闯关组前,“考官”面前摆着一张纸,上面写满了一年级所学的汉字,同学需要选择其中一行,念出上面的汉字。“口算大挑战”,同学要在口算题中选出五道数学题。“课文对对碰”则是看同学是否能从列出的数段课文中,背出其中一段。

没有了笔试,孩子们参加“闯关”时神情轻松,每一位小朋友完成闯关转身时都会露出胜利的微笑,他们扬起手中的“趣味闯关卡”,在三个闯关项下方,是三个空格,每完成一项,闯关老师会根据闯关情况在纸上盖上一个小印章,这些印章文字不同,但都是鼓励性话语:“你真棒”“赞一个”“加油”……

一个多小时,一年级各班同学们就全部完成“闯关”,举着手中的“闯关卡”,有同学大喊:“这样的考试真有趣!”

其实这种形式,之前就曾出现在北京的小学。多是以智力游戏、道具为载体,激发孩子知识的实用化,以达到检测效果。这种方式,由于取代了试卷笔试,淡化了成绩,寓“考”于乐。因此,有人将其定义为“乐考”。

现今,石家庄类似场景,不止在一所小学出现。

各校都同步

1月15日,桥西区红星小学一年级孩子完成了小学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小豆丁”期末大闯关。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场快乐的游戏。

每个孩子都领到了闯关地图,可自选顺序完成全部10个关卡。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游戏,每关都会辐射几个知识点。关卡涉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既有课内知识,也有课外拓展。“开心对对碰”要求用偏旁部首组字;“拼音采集站”要给拼音分类;“盲人摸象”要求辨别几何体;“巧手搭建师”则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神奇魔方格”这一关,孩子先掷色子,再根据色子的点数前后左右走方位。

闯关结束,500多名孩子很多说“没玩够”,家长们对这种形式也非常认可。红星教育集团教导主任李绵介绍,老师们会统计每个孩子闯关时获得奖章的数量,给出等级评定。这个评定与日常评价各占一定比重,最终体现到《小学生综合评价手册》上。

李绵认为,儿童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因而学校将孩子视角、孩子思维、孩子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维度。“单纯的笔试无法完整体现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无法展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李绵说,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各学校尝试评价模式的探索和改革,红星小学的期末大闯关就是一种探索。

有的小学一年级还未考试,就向家长下发了通知,也明确了更换考试模式。长安区和平路另一所小学告知家长,这个学期期末没有试卷笔试,统一进行“乐考”活动。数学考试形式是,用扑克牌摆出算式,或摆出一个有规律的数列,让学生作答。而语文,要进行表演式角色朗读。老师要求学生和家长准备扑克牌,因此,才有本文开头扑克牌被买断货的现象。

据了解,今年这学期,石家庄各小学一年级几乎都采用了这种新的考试模式。而全省其他地方,如衡水、秦皇岛,其小学一年级这学期期末都还在沿用试卷笔试。

模式有依据

新考试模式的应用,并不是石家庄各小学突发奇想。

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相关要求,坚决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

河北省教育厅也于当年发布相关规定,坚决控制小学一年级校内统一考试次数,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

同时,石家庄市教育局也于去年发通知要求,小学一年级只在学年末举行一次语文、数学学科监测,并由市教科所统一命题,不得公布考试成绩,除此之外不得组织其他任何类型测试。学校和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合理设计评价目标、内容与方式,采用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四级评价,并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

进步的体现

对于期末考试放弃笔试的做法,孩子和家长的反应不一。采访中,有孩子对于不进行卷面笔试欢呼雀跃,也有孩子不太赞同。“我希望考试,不考试,没有分数,怎么体现出我比别人更棒?”一位一年级女孩说,她之前已经和家长约好,如果期末考试自己考了双百,爸爸就给她买价值1700元的芭比娃娃豪宅。

在现场采访的20多名孩子中,多数孩子喜欢这次采用的“闯关”期末测评方式,但也有7名孩子明确希望进行卷面笔试。而许多家长对学校公布的新方式很是纠结。一方面,家长对新政策的教学方式很期待,也有不少人对不进行笔试感到担忧。“河北是考试大省,新的尝试是好的,但现在中考、高考还是原来的模式,不进行笔试,我们无法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水准,对是否要给孩子报课外班心里没数。”家长张先生坦言。

市民程先生的女儿在桥西区一所小学上一年级,这两天,程先生刚刚从家长群获知消息:下周女儿要期末考试了,但与多年来教育考试模式不同的是,今年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已不再是传统的卷面笔试,换成了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测评。“据说形式变化很大,可能会采用背诗词等多种方式,具体如何考还没说。”程先生认为,这种寓教于乐,脱离试卷的考试方式明显是素质教育进步的体现,他和一些家长对此持肯定支持态度。

是有益尝试

针对石家庄众多小学一年级采用乐考、淡化分数的方式,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刘绍本持赞成态度。他认为,这是鼓励孩子们快乐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刘绍本说,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必须要付出一定心血。但是在年龄、智力、精神的成长阶段,又有差别。作为小学一年级,正是孩子们智力初开的时刻,属于基础教育初期阶段,孩子们这个时候正处于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在教育共识中,也是属于快乐学习阶段。

刘绍本说,在当前中小学教育语文为主的背景下,他发现高考试卷的模式化一度已经渗透到了低年级。比如,有些低年级的语文试卷,作文分数占40%,语文基础知识占60%,与高考试卷的分数比例非常一致。“可问题是,以高考模式去对待低年级的小学生,这会给孩子们形成一种逼迫压力。”刘绍本说,新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快乐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理念。

小学一年级新考试模式的“试水”,引发了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的探讨。有人认为,新模式内容丰富,符合一年级学生们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应该给予肯定,积极探索。也有人认为,现行考试制度背景下,一年级的书面考试仍需要进行强化。众说纷纭中,人们不自觉已经进入了对教育的“自省状态”。

多数人支持新模式

市民李先生十分拥护。他说,孩子上小学后,老师经常进行小测,并布置大量习题。结果小孩回家要用大量时间完成作业。“导致孩子有时有厌烦情绪。”因此,他特别希望考试方式的改革,让孩子能从大量考试中解脱出来,也能让家长有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落后点慢慢补足。

家长杜女士对这种新考试模式十分反感。她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试是试金石。再说,试卷考试与所谓的“乐考”相比,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正是心智逐渐成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就该培养孩子重视考试的认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杜女士表示,虽然学校不组织试卷考试,但她会买试卷,让孩子自己考。毕竟,试卷考试还是主流。

还有一类家长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试卷考试是一种常规考试,发展了这么多年,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新考试模式寓“考”于乐,孩子轻松不说,家长也没压力,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这类家长表示,现在孩子才一年级,等孩子参加中考高考,已是多年以后的事情,那时候考试机制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许这种新考试模式更适合人才选拔,“先接受这种模式,静观其变吧!”

针对试卷考试和“乐考”两种模式,记者进行了一番街头采访,共有20人发表了看法。结果,有15人表示可以接受新考试模式,有3人表示应回归试卷考试模式,还有2人表示“无所谓,都可以!”

老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刘女士是石家庄一名中学教师,对于教育局的新政策,刘女士同样十分赞同。对有些家长担心不笔试无法掌握孩子学习情况的担忧,刘女士认为,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其次,老师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授课,至于一些家长担心不笔试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她不太赞成。“笔试只是一种形式,更多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我也有好几位同事,他们的孩子也上一年级,对期末考试不笔试的规定很支持,这也体现了石家庄教育理念的提升。”

还有一位一年级老师坦言,一年级第一学期不组织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确实是一次大胆尝试。但这不代表以后都不考试了,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也不会因此而放松。该复习的还是要复习,该做的题还是要做,“一年级下学期不是还得考试吗?而且有高考指挥棒在那儿管着,即使是小学,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位老师说,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和尝试。

校长:是积极而意义重大的尝试

一位从教30多年的小学校长,非常支持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长久以来,考试成绩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即使是近些年的等级评价,主要依据也是成绩,比如90分以上为A,80分至90分为B……因而从家长到学生,都对分数格外看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这种动因就是错误的。而实际上,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期末考试放弃笔试,转而采取灵活多样的考察方式,正是淡化分数、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重要转变。

这位校长说,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小学要“零起点教学”,与之相对应的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门不允许幼儿园教授小学阶段的知识,但是课外培训机构开设了学前班、幼小衔接班,个别幼儿园也会偷偷教授。有需求才有市场,这是因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会给小学阶段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正是典型的揠苗助长,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为数不少的孩子提前学习了小学的知识,也将小学“零起点教学”置于一个尴尬境地。而如今对学业评价方式的变革,无疑是推进“零起点教学”的一个积极而意义重大的尝试。

您支持谁的立场?

针对此事,记者兼家长于一身的老丛和老谢,竟在饭桌上“怼”起来了。两人的“粗言碎语”整理如下!你更支持谁呢?

老丛

换种考试方式,就输在了“人生起跑线”?

不知从何时起,“不能让孩子们输在人生起跑线上”根植在家长们的意识中。他们担忧是否会影响将来的一系列考试,比如中考甚至高考。

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以往卷面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检验孩子学习的成果。目前学校实施内容丰富的“乐考”,也是在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因此从本质上,两种方式并没有区别。就像我们吃饭,用惯了筷子,偶尔换次勺,又有什么不可以?

卷面考试,尽管题目多样,但毕竟考试途径单一。仅书面作答,无法检测到孩子们的朗诵能力、实用能力。所以尝试这种互动性强的方式,比书面作答途径更丰富,表现更多样。孩子们在游戏中应用到日常所学,所学又应用于实践,这正是“寓教于乐”的一种直接表现。更能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另外,起步阶段淡化成绩与排名,其实也给即将进入成长期的孩子们一种心理缓冲。随着孩子身体、年龄等各方面的成长,他们很快就会适应卷面考试。

我们不排除有一种人是应试天才,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考试早已经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人生的成功来自于方向明确地不断学习。只要不放弃梦想,距离成功终究会越来越近。我们一直倡导素质教育,说不定以后中考、高考也都会发生一些相应改变。尝试一下又有什么不可?

而在新事物诞生的萌芽状态,我们何必为难自己,又何必为难孩子?

老谢

现行考试制度使然,需要书面考试这条“跑道”

老丛的观点缺乏说服力。

首先,这种“乐考”真能达到全面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吗?扑克牌的不同组合、朗诵或背诵几篇课文……这样的形式只能表现学习成果的某个方面。相反,一套书面试题题型多样、层次分明,才能全面考核孩子的学习成果和应变能力。

其次,孩子学习起步阶段就淡化成绩和排名,搞这些所谓的“乐考”,那势必在孩子心里播下一个种子:哈哈,原来成绩是玩出来的。如此一来,他们内心深处就会轻视成绩,并形成一种“成绩不重要”的认知。孩子会觉得,他如何努力学习也和其他伙伴一样,成绩上没有多大的差异。这样的想法如果深深根植于孩子内心,那么以后需要孩子拿好成绩的时候,他可能就有逆反心理了。而且,不要以为提到成绩和排名,就代表着非素质教育,其实,它们更是孩子勇于竞争的载体,更是一种荣誉表现,是孩子的成长动力。而这种动力越早在孩子心中萌芽越好。

再者,老丛说考试早已经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试问,现实世界中,有几个马云和乔布斯?绝大多数人还不是通过考试走向成功的!

所以我说,“乐考”不是不可以搞,平时就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啊,但至少它还无法代替期末的书面考试。道理十分简单,现行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小学一年级起步阶段,还是要重视期中期末的书面考试。毕竟,你的孩子将来的中考高考都需要这种模式,你没的选择。而“乐考”这种模式其实挺好,它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在平时学习中得以活用。

记者│燕赵晚报 特别报道小组

编辑│陶 陶

审核│冯金莲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