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吴礼霜)6月12日,是2023年重庆中考首日,记者从重庆市教委获悉,今年全市共38.28万人参加中考。
首日,语文、物理、化学科目考试结束。今年试题有何特点?难度如何?重庆市教委组织召开中考试题专家点评会,相关专家与一线学科教师会上对试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中考首日,考试结束后,考生跑出考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语文命题思路:着重考察学生形象、理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3 年语文中考命题体现“五育融合”,注重考试的导向作用,试题精选典范作品和语言材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试卷。
两套试题的语料丰富,情境多样,题型灵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上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任务的历练中把知识学活用活。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如汉字诗歌的创写,通过汉字字形、意象来创写诗歌,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又如阅读题中对于小说结尾的评价,很好考查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庆南开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颜运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语文教师解读:引导考生更好地认识语言文化
南开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颜运静表示,今年的语文试题选择具有时代精神和思想意义的材料,有助于培养考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A卷第1-4题,“设计‘回文图’”“编写介绍词”“创作汉字诗”,情境设置合理,能够引导考生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试题中,不管是文学类阅读,还是实用类阅读,都比较关注语料的梳理、整合、比较、分析和运用,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去解答。比如A卷第12题换视角复述故事,第16题两种结尾的比较分析,第17题的解析推导等。
同时,试题设计科学,语料选择比较丰富,涉及字音、词语、句子、句群,文体有实用类和文学类,文学类有诗歌和小说。在题型方面,有一定创新。
试题还重视体现与教材的显性和隐形关联。如《日子》文本具有韵味的语言形式和教材《湖心亭看雪》中类似的语言形式进行比对,从而加深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再如实用性文本对于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探究等,直接关联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物理命题思路:重视真实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深度融合
今年的物理题考查范围涵盖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3个一级主题和13个二级主题,知识点覆盖率达100%。
试题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例如,安全用电的考查旨在导向对学生用电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川渝田径赛、重庆国际马拉松此赛为情境旨在导向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以美丽乡村建设、劳动实践基地的体验、《天工开物》中劳作等情境导向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等。
另外,试题高度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考查问题的设置深度融合。无论是身边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生活的光现象、太阳能热水器等,都是从学生生活中选择的真实情境,就是为了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要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去发现物理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初中物理教师韦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物理教师解读: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初中物理教师韦红表示,今年试题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学生的自然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试题中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画,从国画中的美景到物理中的物态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现象;依托天舟六号素材,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涉及新型太阳能灶,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今年试题注重学生分析解決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韦红说道,今年将选择题中的电路设计放在了后面,情境来自生活中的废旧电器,通过对废旧电器的改造来设问体现了变废为宝的思想。学生需通过题干的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并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解答分析,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积极实践、节约资源等良好的品质和精神。
化学命题思路:体现开放性、探究性 关注学生深度思维考查
从命题思路来看,今年的化学试题聚焦学科素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考查。
试题素材涉及《汉书·食货志》、《汉书》对糖的描述、兵马俑彩绘、天舟6号货运飞船等,突出了我国悠久的化学文化和取得的成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外,今年减少了机械记忆性试题,增加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涉及活性炭净水原理实验方案设计、电动车电池原料提取,兵马俑彩绘的探究、热化学循环制氢等。
同时,试题渗透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等核心素养,指向图像分析、化学工艺流程、基础实验操作,以及社会热点,增加了阅读量、信息量和开放性,关注学生深度思维的考查。
西南大学附中初中化学教师宁晓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化学教师解读:促进学生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宁晓强认为,今年的化学试题精选了素材,优化了情境设计。
例如,试题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选取古代工艺、考古发现等素材,能够强化文化自信,引导继续发扬;展现我国科技成果,激发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科技发展的实力与速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融入科技发展过程,体悟科学精神。例如A卷第18题拉瓦锡空气测定实验,让学生体悟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科学家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试题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彰显学科价值。例如A卷第12题的淀粉合成、A卷第15题的鱼池充氧、A卷第8题、B卷第13题的扑灭缙云山山火等,立足学科特点,结合社会热点,体现化学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促进学生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今年试题还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如净水原理试验方案设计等创新了试题呈现形式、设问方式,体现了素养考查的真实性、灵活性、本原性,探索了素养立意命题的可行性,对于遵循课程标准,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意义重大。”宁晓强说。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