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十年前的中专的亲历者,也是二十年前中专的教师,对此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二十年前的中专学历也就是现在的中专学历,不会因为当时中专生源质量好,毕业生素质高而升级。事实上二十年前也就是1999年时的中专已经不包分配了,尽管学生生源质量是不错的,毕业生素质也比较高。
先说说三十年前的中专,当年的中专分为初中中专和高中中专。初中中专往往是当年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应届生报考,我1986年就报考了中师,尽管初试分超二十多分,但复试时名落孙山,因此对此还印象深刻。当年报考初中中专无非就是因为可以农转非,可以吃商品粮,成为国家的人。高中中专是高中毕业生高考后先录取本科、专科,最后是中专。1989年我495分连中专分都差2分,可见当年的高中中专也不好考。说一个比例你可能就知道,当年高考录取总人数60来万,而同龄人口是2800万,知道当年高考这座独木桥走得有多艰难。说实话,如果让当年能考上无论初中中专还是高中中专的那批学生来现在参加高考的话,估计大概率能考上211大学。不过那时的中专毕业生的含金量也是比较高的,好多人进了机会事业单位,现在不少成了机会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了。
再说说二十年前的中专。我们学校在1996年招收第一届中专生,当年的生源确实很不错的,也是教得最轻松的学生,他们在2000年毕业时就已经不包分配了。这批中专生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这些学生毕业后有不少人选择继续考大学深造,就是去就业的,也往往在单位干得还不错。而从2000年入学的中专生,因为不再包分配,入学门槛降低了,学生生源质量差了,之后一届不如一届。以至后来中专生变成了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才来上了,成了差生代名词。
可以这么说,中专生以2000年入学为界,越往前的年份,生源质量越高 ,考上的难度越大,含金量就是越高。
以上是我所了解的情况,你们觉得当年的中专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二十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现在是2019年,二十年前这要追溯到2000年前了,2000年的中专生是我们县城(河南东部)最后一届包分配。也就是说二十年前的中专生都是包分配的。可以直接被分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的表姐刚好是20年前的中专生,她是最后一届包分配的学生。上中专的时候是免学费的,而且学校还给粮票,女孩一般都是吃不完的,也就是说上学包吃包住,毕业还包分配。可以说,现在一些大专是比不了的,可以相当于现在的重点本科师范生了(免费师范生)。
表姐是全县第四名上的中专,当年县重点高中在全县招生400人(现在招生2000人),表姐读中专的那年,只有全县前40名才可以去读师范,而且只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果没有考到县前40名,你读中专是没有资格的。
二十年前家长的观念就是学生早点工作,早点就业,读中专18岁就可以工作了,而且是可以吃商品粮,当公家人。考上了中专,可以迎来很多人的羡慕的目光。
我们来判断一下,二十年前的中专生只录取全县40名,二十年后的今天,县城重点高中录取2000人,每年全县一本录取将近1800人(河南一个普通县城),其中985和211人数已经超过400人,就算学生比二十年前增多了不少,可是怎么也增长不了十倍。所以说,以前的中专生个顶个的都是优等生中的优等生。
笔者身边的同事就有一些二十年前的中专生,现在仍在乡村小学教书,其中一个考过全县第三。现在是我的同事,为了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当时也是受当时的环境影响,觉得读中专更有出路,才不读高中读中专的。他们说起来,心里有些落寞,有些算酸涩。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话,他们要考大学。
时过境迁,到了2000年以后中专开始不包分配,录取的学生人数也变多了,招生的条件放宽了,慢慢中专生从逐渐是优等生变成了中等生。到了2005年左右,一些大、中专院校实行了3 2模式,录取学生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读中专逐渐不是初中毕业生的首选,高中成了大多数初中生的首选。
到了如今的2018年,本科进一步的扩招,大专院校也扩招,各省的高考录取率达到了一半以上甚至更高。中专就渐渐的不被人们所追捧。总之,笔者以为二十年前的中专生个顶个的优秀,不亚于现在的985和211的大学生。
A:看到这个帖子,感触很深。我是88年初中毕业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上的中专(卫校),跳出农门,成了“国家干部”,当时的激动,现在还记忆犹新。
可中专毕业后,现实越来越残酷,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梦想,随着以后大专和本科生越来越多,中专生的位置越来越尴尬。大部分中专的同学们不再满足于现状,努力寻求改变和提高的机会。
我是其中一员,一路自学,从许国璋英语到大学英语六级,从自习高中课程(中专期间基本上没有好好学高中课程)到考上夜大专,从搞定自考英语本科,到考上中科院研究生,一共花了十年时间。
然后的人生开始有了改变,五年后拿到中科院博士学位,然后留所当了助理研究员,后来升到副研究员和博导,现在去了某大学从事教授岗位。
从14岁考上中专到今年44岁,整整30年。。。。。。一路上遇到不少类似情况的人,也倍受鼓舞。一路上也有幸遇到贵人相助,倍感庆幸。大家都加油!
B:我说下自己,大家去分析吧!本人七九年高中毕业,当时大学和中专分开考,只能二选一。我学习成绩一般,父亲说,你报中专吧!我就稀里糊涂的报考了中专,谁知一发命中。当年我们学校三个毕业班,有许多复读生,考上中专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应届生。有些复读生看不上中专没报,应届生报考了考上的却很少。我考上了很出老师们的意料,因为我属于那种默默无闻很不起眼的学生。那时候的考题很普通,我记得作文题是《说时间》,很适合平时读书多,日常知识积累多的学生,我大概就得益于此。我考上的第二,第三年,好几个学习和我差不多甚或不如我的同学先后考上了大学,我也曾发过后悔,有所遗憾,抱怨自己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一辈子没进过大学考场。后来在职自考了大专,脱产学完了本科,也算完了自己的大学梦。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文凭固然重要,但关键是人活一世,要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有观点,善于分析总结,这样才不会总是原地踏步。否则,文凭再高,书也白读。
C:20年前,也就是1998年,那时的中专生已经不吃香了。大专毕业生能分配到县城已经很难,除非有关系。大部分的大专毕业生,在98年已经分到乡村任教了。
中专生最厉害的时候,应该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专毕业生,现在一般都四、五十岁了。不过,就是这一批中专生有相当一部分现在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位,干的好的甚至成了局级,副县级干部。
如果放在现在,考个公务员也须是本科学历。可见,中专学历那时的含金量有多高。不过,那时考个中专也相当不容易,能考上的都是班上或者学校顶尖的学生。正规考试前县里还要预选,预选上了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全县那么多考生,一年只招几十个人,想想难度有多大。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考上中专等于“鱼跃龙门”,不仅户口“农转非”,立马成了城里人,,而且毕业后直接分配,端上了“铁饭碗”,成了“公家人”。学生骄傲,家长自豪,他人羡慕,就像现在谁家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一样,全村人奔走相告,真是荣耀至极。
再说题主说的另一个问题:在报考相关证书时,能否放宽一下条件?不知题主想报考什么?不过,我觉得不管报什么,把学历放宽一下是不可能的,除非文件有要求!否则,谁也无法变更。政策性的东西,不是某个人说了算。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只能与时俱进,提升学历。事实上,有很多中专毕业生就是通过函授,或者自考,大部分都拿到了本科文凭。与其等着政策放宽,不如充实自己,提升学历。你说,是吗?
D: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理解我们当年考大学的艰辛。我是84年考上大专的,那年本科分数线458,我考了456,由于报考自愿时没有报本科学校,所以只能被一所大专学校录取。那是我的目标很低,只要能考上那怕中专也行,就能找到工作。那年我们高中毕业生100多人,考试大学的仅6人,其中有2名是因为当年国家降低了中专录取线后才被录取的。那时候国家一片净土,人们还不会腐败,高考监考很严厉,没有替考现象。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根本考不上大学的。农村人只能上高中后考本科大专中专,只有城市户口的人才能初中毕业后考技校,相当于中专,技校试题当时对我来说很简单。我上高中时,教室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晚上十一二点睡觉,早上五点起床,每周只过一晌星期。每天很少吃饱过。当时老师责任心极强,在学生面前不计报酬,想方设法给我们找复习资料,为了我们起早贪黑,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可是现在很少有这样的老师了。如果人生可以倒回来的话,以现在的条件,我们当年考上大学的那些学生最起码都是一本以上重点院校!
E:我92年初中毕业,全县第十考上一所位于广州到部属级重点中专,分数比当年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还高几十分。班里的同学外省的均是县里前三,广东省的几乎是全是镇里前三的成绩考进来的。全班文化水平在全校同级十几个班里永远排名第一,无论是主科还是副科,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
学校93年开始试点升级大专,当年招进来的大专生高数老师和我们数学老师是同一个,老师出了一份试卷,其中85分的题目是一样的让我们和大专生比较,结果无论是最高分还是平均分,均秒杀大专班……
92级中专生是最悲催的一届,因为遇上转制,开始不包分配,然后纷纷毕业进入私营企业或者国企基层……
所幸我们那批同学都是优秀的,最终都能凭借自身实力闯出一片天。
真的是那句话,如果当年我们不读中专,那95年入读清华北大的可能要换一拨人了。
F:我本人就是1992年考入中专,俗称小中专(初中毕业)。成绩在学校算是优等生了,记得当时上高中可以进最好的班。不过上中专可以专户口,成为商品粮户口,同时老家的田地也一并没有了。当时还要准备粮票,每个月国家还补贴15元或者是饭票。在校学生分统招生、定向生、委培生。只有统招生和定向生享受补贴。觉得那时候学生素质还是挺高的,现在也验证了这一点,在县乡这一级政府部门,有许多人已经担任领导了,他们现在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觉得如果那时上高中,如果成绩都保持不变,应该是211或者985之类的大学。那个时候,国家急需一般技术人才,只有靠这种方式快速积累,这一批人给我国基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现在都差不多退休年龄了。
G:这个问题我还有点发言权。1992年应届高中毕业,但1994年才上了大学本科。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来说说我经历的中专文凭吧。
准确说,中专比较被看重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当时上了中专,意味着城市户口解决了,所以这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能脱离农门,可以说也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当时的中专,分为大中专、小中专两种。高中毕业考上中专,成为大中专,学制两年。初中毕业考上的中专,成为小中专,学制五年。
当时中专有多难考?以我老家为例吧。
我老家是豫东平原一个县城。县城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在全地区八县一市中差不多前三吧。当时这所高中毕业班大概10~12个班,每班70~90人,其中复读班4~6个,但从人数上看,复读生和应届生基本1:1。在每年1200人左右的考生中,本科、大专、中专加一起,上线的学生200人上下。一般三五十个本科,五六十个大专,其他的都是中专了。这还是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如果是乡镇高中,每年有一两个挂线的就不错了。
用这个成绩套一下就知道,当年的中专,放在现在,基本最少是一个二本,甚至是211大学。
对了,交代一下背景,我是1992年高中应届,但我1994年复读才走的本科。一个同班同学,高考分数挂上了重点县,但走后走了个大专。
H:我堂兄是1983年考上中专的,本来他分数够专科了,但选了英语专业,被调济到中专了。同村的一个同学比他多5分上了武汉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当年我们全县11所高中总共考上20多人(包括中专),据说有5所高中“剃了光头”,因为那年我堂兄参加高考,我上小学,校长开大会时讲的,特别提到我堂兄,我映像深刻。特别要说明的是本县后来连续多年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被誉为“状元之乡”,教育水平尚可。我堂兄后来长期耕耘的教育战线,不过乡村教师而己,但不可否认当时他们高考的难度堪比现在上985大学。
欢迎小伙伴们留言讨论哦!
更多信息关注曲靖理根教育微信公众号: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网,理根教育提供公务员,定向村官,事业单位,教师上岗等考前培训,包过,不过零收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