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期末考试试卷

肥城期末考试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10 16:35:11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六年级语文试题

2022.0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九个大题29个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题目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请用蓝、黑色钢笔或中性笔认真书写。

3.第1~16小题为选择题。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zhē)你。”父亲回答。

B.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zhé),凌乱,仿佛有谁掷(zhì)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C.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jù)的变化,孤独而惆怅(chóu chàng)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

D.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chī)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pú fú)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B.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C.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滩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D.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牙舞爪地乱说一气。

B.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C.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找到真理。

D.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食品谣言的存在,不仅是民众相关知识的贫乏,而是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C.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就必须了解当地市场,适应和驾驭当地法律与文化。

D.我并不是否认你学习的进步,而是说你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细致的学习计划。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

B.“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C.“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D.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就去吗?嗯。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奥妙、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意蕴。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B.《为人民服务》的作者是毛泽东,本文是作者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C.《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选自《臧克家诗选》。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D.《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澎湖湾》《合欢树》等。

二、阅读《匆匆》节选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a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b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④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c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d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7.“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把这句话放回原处,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8.第①段写了哪些自然现象?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燕子去了再飞来。 B.杨柳枯了又变青。

C.桃花谢了又盛开。 D.日子去了再复回。

9.第④段作者用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B.表现了对自己白活了一世的愤恨。

C.表达了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D.表现了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10.下列诗句属于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三、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11~14题。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东游。 游:游历。

B.问其故。 故:原来。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距离。

D.我以日初出远。 以:认为。

12.对文中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日初出大如车盖。译文: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

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译文: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远的东西凉吗?

C.孔子不能决也。译文:孔子不能下定决心给出答案。

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对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兼具整饬与自由双重美感。

B.叙事部分长短结合,简洁明了。

C.对话部分句式整齐,偶有押韵。

D.议论部分铿锵有力,直抒胸臆。

14.关于本文的寓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辩斗”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无价值的辩论不值得参与。不过,这一理解维护孔子形象的意图比较明显,也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B.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认为:即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现象,也可能包含有我们不知或不确知的道理、知识,需要关注、深思。

C.从“小儿”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学识渊博、名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充分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D.对现代人来说,这则寓言提示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求本质,否则将为现象所惑,虽千方百计,也难得真知,更难求真理。

四、阅读《石灰吟》,完成15~16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5.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突出强调了石灰这一原料开采的艰难与来之不易。

B.“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石灰面对严酷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淡然。

C.“粉骨碎身浑不怕”,紧承第二句,“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通。

D.“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面三句诗的归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

16.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处处都在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理念,吟咏了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状态。

B.每一句都惟妙惟肖地描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却每句都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

C.全诗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D.全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经历过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磨难,就能成长为伟大人物。

五、名篇名著。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2)___________________,思援弓而射之。(《孟子。学弈》)

(3)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孟郊《游子吟》)

(4)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6)青天上面,___________________,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鲁迅《好的故事》)

(7)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18.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正行,浪正涌,时代正与你我相拥。新时代青年应肩负使命,以手中之笔书写新时代。新青年的人生之路上, (1) 有清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悲戚。脚下有力量, (2) 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为文中空缺的地方补充恰当的语句。((1)句7个字,(2)句5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列漫画材料,按要求做题。

(1)给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得用“无题”作为标题。(不超过6个字)

(2)简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不超过50个字)

20.名著阅读。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过了二十四年的孤寂生活后,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交流,对他忠心耿耿的仆人“星期五”。鲁滨逊是如何解救“星期五”的?为何给他取名“星期五”?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回答。(两个问题的答案共150字左右)

六、阅读《只有一个地球》节选的文字,完成21~23题。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

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⑤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⑥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⑦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⑧“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21.选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2.简述选文第②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23.选文第⑧段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作者说地球是“容易破碎”的,包含哪些意思?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割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背部的空隙处捅进,再从它的颈后的缝隙处捅出-一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颈部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在它身上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⑪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2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唯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2)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25.联系全文看,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6.选文第⑦段,儿子急切地叫道“跑了,跑了”;第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27.通过阅读本文,请简要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八、书写。

28.请将下面一段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九、写作。

29.请从下列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这样的古诗名句,也许你的感受很深,因为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请选择一格自己感受最深的古诗名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③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以“________的感觉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要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④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