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城东实验小学期末试卷六年级上册

大丰城东实验小学期末试卷六年级上册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10 15:54:37

《聚焦校园》5分钟里的“六融” ——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初中“融课堂”课堂教改初探

自2021年大丰区教育局制定了《大丰“融课堂”建设指南》以来,我校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践行“融课堂”理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校坚持以落实全育、面向全体、突出全科、关注全程为重要抓手,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品质为核心,在45分钟的课堂革新与重构上下功夫,将六方面融入课堂中,力争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以下是我校“融课堂”的“六融”教学改革初探微介绍。

“融”之一——育:融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于课堂中在学习了“融课堂”建设指南后,我校上下一致认为传统的重智轻德和弱化音体美劳的观念需破除,所有老师深刻意识到“立德树人”的新使命。

为此,我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行动:1、备课组内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学科知识目标外,还需确定课堂育人目标,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决杜绝唯分数论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授课不可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科育人。2、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作报告分享关于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大家可以跨学科地互相学习、交流,思考与领悟如何真正发挥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实现不同学科的跨界融合学习,真正做到“融德于情”。3、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全开齐音体美信、劳动实践等课程,坚决不挪作他用。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五育并举”落地生根。“融”之二——体:融学习共同体于课堂中 “融课堂”建设指南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建设生动而富有意义的学习自然样态,而高效学习共同体是融课堂学习的主阵地。

在学生自由组建、教师综合考量的基础上,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我校以“2好 2中 2困”的模式将班级学生分成组内水平参差、组间水平相当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内设置引导员(分配成员任务、提示任务要求)、纪律员(管理活动纪律、引导成员参与)、记录员(记录成员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归纳员(整合各成员观点、总结小组成果)、发言人(汇报、展示本组成果)和联络员(协调本组与老师及其他小组的联系)。另外,共同体成员不长时期固定一个角色,一段时间后轮换角色。“融”之三——境:融学习情境于课堂中 “融课堂”建设提倡融学于境,让学习真正发生。为此,老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聚焦“任务情境”的有效创设,坚持“问题解决”,“融思于问”,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融”之四——单:融融学单于课堂中 个性化的融学单是“融课堂”学习的好工具。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学生最近发展水平为切入点,科学设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关注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将前置作业、当堂检测作业、课后拓展作业与融学单相融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好脚手架,让思维可视化,实现融学单功能的最优化。 “融”之五——评:融多样评价于课堂中“融教于评,让成长真正发生”。我校在评价方面一直努力致力于以下几点:1、注重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课堂口头评价、课堂肢体评价与课后笔头评价相结合,最大化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我校尤其鼓励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笔头评价,因为这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独特的关爱与包容,促动学生不断进步。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共同体,授予“学霸组”荣誉锦旗。3、将学生平日的课堂表现、每日作业表现、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相结合,形成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4、鼓励除教师评价之外的多主体评价——学生互评、自评、家长评价,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5、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因为“教”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三者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融”之六—— 层:融分层关注于课堂中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教师给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注也应是分层的。我们按基础、提升和拓展分层设计学习任务,进行分层指导,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最大化发展。在这“六融”的实践探索中,我校很多教师都收获了成长和幸福,他们积极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成功开设了区级“融课堂”校长数学示范课、区级“融课堂”兼职研训员语文示范课、区级英语优秀课例展示、区级数学优秀课例展示、区级心理健康“融课堂”展示课、共同体级的送交教学展示课、学校的“融课堂”汇报课等等,并获得了一致好评。

这些不同级别的展示课为其他教师呈现了“融课堂”的生态教学样式。而在“融课堂”探索实践中,我们热爱的学生也取得了拔节的进步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当然,在践行“融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在“融课堂”模式中“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学”以及是否知道“如何学”。这点我们心里都明了,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做好,我们觉得我们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再如何在“融课堂”模式中真正帮助到“学困生”?这是个老话题,但我们依然觉得我们未寻找到最正确的答案。以上是我校关于“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的尝试、成效与我们的困惑。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会继续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品质为核心,竭力打造综合素养导向的课堂、课程形态多样化的课堂、学生学习更具魅力的课堂,奋力抒写“立德树人”新篇章。(仓学斌)责编:柏惠鑫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