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宁波】
又到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有孩子担心不能在考试中如常发挥,有家长会过度解读孩子的一举一动。宁波市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医师高树贵建议:家长要多做孩子的听众;考生则要悦纳自己的情绪,学一些放松技巧。
图片来源:包图网
案例
“高医生,我非常感谢去年这阶段你对我的帮助。”这是小朱(化名)最近给高树贵发来的微信。
小朱现在是重点大学的大一学生。去年4月备考阶段,他变得紧张、敏感,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波动。那段时间,小朱感觉自己肌肉紧张,总是“紧绷着”,心跳也很快,特别是参加考试时,每分钟心跳能达到100多次,正常数值应该在70-80次左右。以前,他经常畅想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的前景,但那阵子,总觉得生活灰暗。这些也影响到小朱的学习状态。
所幸小朱及时察觉到自己“状态不对”,请爸妈带他去康宁医院就诊。经过详细问询、检查,他被确诊为考前焦虑症。
根据小朱的症状,高树贵首先教了小朱几种科学的放松方法。尝试之后, 小朱发现呼吸放松法对自己特别管用。
其次,开具抗焦虑药物。一开始,小朱和父母对此都比较抵触,高树贵解释,医生在全面评估后再开具药物,安全方面可以放心。随着症状好转,药量可以酌情减量直到停药,不会形成药物依赖。小朱和父母这才打消顾虑。
另外,小朱也接到了一个任务——每天留出半个小时的“放空”时间。这半个小时,不学习,就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他选择了边快走边听音乐。
……
最后,小朱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图片来源:包图网
给家长的建议
摆正位置,多做听众。
高树贵说,很多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会陷入一个误区——自己上场当专家。但其实,父母不要想着做老师、做心理专家,这个阶段,少给孩子讲大道理,多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多听孩子讲更有用。他提到一个细节:很多家长一进诊室会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对孩子的观察,自信很了解孩子。但是,孩子们一开口,往往会说:“不是我妈妈(爸爸)说的那样。”
不要过度关注孩子。
家有考生,家长往往会过度解读孩子的情绪,比如,吃早饭时不说话是心情不好吗?考完了好像在叹气?这同样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建议家长可以和往常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等,不要过度关注孩子。
不要谈论“别人家孩子”。
中高考已临近,谈论“别人家孩子”已经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弊大于利。
给考生的建议
首先,悦纳自己的情绪。尤其要明白,适度焦虑是正常的。
其次,学会一些放松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在等待发考卷时做肌肉放松练习:用最大力气握紧双拳,感受肌肉的紧张,再一点点松开,体会肌肉放松的感觉。
另外,多做让自己“动”起来的事。劳逸结合,学习外做些自己的感兴趣的事。比起绘画、听音乐等,快走、打球、跑步、骑车这些“动”起来的事更有利于情绪调节。
此外,考前不要过多做难题。焦虑,本质上是担心自己失去“控制力”。考前做太多难题,失控感会更明显。
高树贵也提醒考生和家长们,不要讳疾忌医。必要的时候,可以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并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等,能帮考生尽快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
祝所有考生
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应考
拿到自己满意的成绩!
End
作者:王颖 孙梦璐
编 辑:曹 歆
责 编:孙美星
来 源:宁波市健康传播中心
更多资讯请您关注
“健康宁波新闻版”↓↓↓
请点击“在看”
让更多人获得健康
本文来自【健康宁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