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是学生怕考试,现在变成老师怕考试了!
学生考试考得差,不应该只有老师反思,出试卷的也应该反思。
不要脱离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知识特点,一味求创新,出各种偏怪题。而应该把握好高中低档题目的比例,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提高各种能力!
卷不起,躺不平,不甘心,意难平!
期末考是面向全体学生,容易题应该占80%,中档题占15%,难题5%,题型应以书本所学知识为主,适当拓展,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也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有目标。现在考教分离,出怪难题,请问出题的老师们,专家们,你们这样出题是炫自己的水平吗?不应该反思反思自己吗?
针对学生考差这一现象,不应只让老师反思,出题者也应反思。
出题不符合学生知识特点,这反映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急于求成、忽视基础以及教师、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无奈与挣扎。
学生考差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
在传统观念中,当学生考差时,往往是老师成为众矢之的,被要求反思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
然而,出题者却很少被提及。
在义务教育阶段,出题者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如果试卷中出现大量偏怪题,脱离了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知识特点,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在逐步积累过程中,他们需要先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如果试卷中大部分都是偏怪题,这就如同在学生还未学会走路时就要求他们跑步一样。
出题者应该把握好高中低档题目的比例,让试卷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
这种出题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是当前教育环境中一些浮躁心态的体现。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或者“选拔优秀学生”,出题者过度偏离了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其实是一种急于求成的表现,忽视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样的考试环境下备受煎熬。那些基础扎实但可能思维不够灵活应对偏怪题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他们感到不甘心,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而那些成绩一直不太好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试卷更是感到绝望,他们原本就薄弱的基础在这种考试中被进一步打击。
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看到这种不合理的出题方式,想要努力却找不到方向,卷不起,因为努力可能也无法应对偏怪题;躺不平,因为内心还是希望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于是就陷入了意难平的状态。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回归到义务教育的本质。出题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知识特点出题。
当然,老师也要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根据试卷的出题方向合理调整教学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个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让他们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各种能力。让学生们不再因为不合理的试卷而感到迷茫和无助,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鼓励创新,鼓励情境化试题就,其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不知道考什么,教育界的怪现象!要不那些没上过课的教育专家就没成绩可显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