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空气中弥漫着肃穆和紧张,盛夏的阳光也似乎被这凝重的气氛所感染,显得有些黯淡。
1904年的保和殿,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命运转折,如今,它迎来了最后一位叩响科举之门的书生——刘春霖。
他身着朴素的长衫,双手捧着考卷,静静地站在殿前,等待着命运的最终宣判。
他的内心波澜起伏,多年的寒窗苦读,此刻都浓缩在这薄薄的几张纸上。
他期盼着金榜题名,更期盼着能用自己的才学为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贡献一份力量。
刘春霖出生那年是1872年,冬天很冷。
他的家在直隶肃宁县,家里很穷。
爸爸在衙门里当小差,妈妈在有钱人家里帮佣。
虽然家里穷,但爸妈和哥哥嫂嫂都对他很好,希望他好好读书。
五岁那年,家里砸锅卖铁,送他去私塾。
小春霖话不多,但很聪明,学什么都快,尤其喜欢写字,毛笔字写得特别漂亮,老师都夸他以后肯定有出息。
十五岁那年,刘春霖去了莲池书院,那可是个好学校,很多厉害的学生都在那里读书。
在那里,他遇到了吴汝纶老师,吴老师对他特别好,教他读书,教他写字,还教他怎么做人。
刘春霖更加努力学习,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就像打印出来的一样漂亮。
1904年,刘春霖去北京参加考试,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
考场上,他的字写得工工整整,就像小蚂蚁排队一样,特别好看。
阅卷的老师们都惊呆了,觉得他的字简直是艺术品。
光绪皇帝也觉得另一个考生朱汝珍的文章写得很好,很有气势,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可是慈禧太后更喜欢刘春霖的字,觉得他的名字也很好听,吉利。
就这样,刘春霖成为了最后一个状元。
可是,状元的光环并没有照亮刘春霖的前程。
那时候的大清,就像一个生病的老人,到处都是问题。
没过几年,大清就灭亡了,科举考试也取消了,刘春霖的状元身份,也就没啥用了。
刘春霖没有灰心,他想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做点事。
他去北洋政府当了个小秘书,想帮忙出点主意,可是那些当官的都不听他的,他很失望,就辞职了,回到北京,在一个小院子里过起了安静的日子。
虽然不在朝堂上做事了,刘春霖还是心系国家。
他用自己的钱帮助穷孩子上学,还把自己收藏的书卖了,换成粮食救济灾民。
日本人想拉拢他,给他好处,让他为他们做事,可是刘春霖不愿意,他是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有一次,日本人带着汉奸冲到刘春霖家里,把他一家老小赶了出去,还拿刀吓唬他。
刘春霖虽然害怕,但没有屈服。
这件事让他很伤心,身体也越来越差。
可是他还是坚持帮助别人,他觉得只要能帮一个是一个,这些老百姓也是国家的希望。
1942年,华北发大水,很多老百姓没吃没穿,刘春霖听说后,赶紧组织大家捐款捐物,自己也带着东西去灾区帮忙。
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心脏也不好,但他还是坚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就像一盏小小的油灯,照亮了灾民心中的希望。
1944年,刘春霖去世了,他走得很安详。
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国家,爱着这个国家的人民。
他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把希望的种子撒在了人们的心中。
刘春霖的故事让我们想起很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伟大的成就,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默默地奉献着。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精彩,但却像涓涓细流一样,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我们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做出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