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市有清代号称“海内第一望族”的陈家,素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五尚书”的美誉。当年的乾隆都感叹“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现存的“陈阁老宅”,坐落于海宁市宰相府第风情街,主人陈元龙位高权重,贵为雍正朝文渊阁大学士,世称相国(宰相)。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民间俗呼“陈阁老宅”。 陈家“一门三阁老”中,还有一位乾隆朝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字秉之,号莲宇。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殿试考取进士。皇帝钦点为庶吉士(在清代 翰林庶常馆学习的进士,是清代最高级别的官学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学习结业后授翰林院职官编修,不久升内阁侍读(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秘书)。历任山东、广东、 顺天乡试主考官,后升任内阁学士。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山东巡抚,乾隆元年(1736年)任左副都御史,累迁至工部尚书。乾隆六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乾隆十五年兼礼部尚书。乾隆二十二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翌年卒。
陈阁老宅
在海宁市博物馆和盐官“陈阁 老宅”等陈氏故居里,收藏有许多陈家名门望族遗留下的古籍、文房用品、书画等文物,但却未见收藏 有 “一门三宰相,四世五尚书”步入仕途的殿试科举试卷,其中,陈世倌留存的遗墨则更少见。笔者十分有幸收藏有陈世倌康熙年间考取进士及弟的殿试卷。
20年前,笔者曾以重金收藏到两份清代殿试卷,其中一份是道光 十三年(1833年)广东开平人司徒煦考中第二甲第一名的殿试卷,因其卷头履历清楚、保存完整,曾在中 央电视台2套2007年国庆鉴宝节目中亮相。而另一份殿试卷,卷长216 厘米,卷宽47厘米,卷中为殿试对策,即正式的答卷,共16幅,用工整娟秀的楷书书写了14幅82行,1537 个字。策文开头骑缝处虽有朱笔批写的“第二甲第九名”进士及弟号,卷头、卷尾有礼部弥封印,卷面还残留一位“张”姓读卷官的圈号等, 但因试卷缺失考生书写的履历三代首页,所以很难知晓此为何年何人考取进士的殿试卷(图1、2、3)。
图1 陈世倌殿试卷封面封底
图2 陈世倌殿试卷前半部分
图3 陈世倌殿试卷后半部分
最近,笔者为解开这个谜底, 反复研读该试卷策文内容,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对照清代科举殿试由皇帝钦点的“殿试策问”题,终于欣喜地发现此试卷是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浙江海宁人陈世倌进京赶考并考中进士及弟的殿试卷。
对于这份殿试卷我是这样断代的:
一、从殿试卷的纸质、尺寸看, 此试卷纸质比道光十三年的试卷细腻,颜色偏白,尺寸、行距均比道光十三年的要大。道光十三年的试卷每个折页竖43.8厘米,横11.8厘米, 用于书写答题的行高28厘米、行宽1.9-2厘米。而这份殿试卷每个折页竖47厘米,横13.5厘米,用于书写答题的行高36厘米、行宽2.2-2.3厘 米。故推测应为清早期的试卷。经有关专家鉴赏认为至少是清三代的实物。
图4 陈世倌殿试卷第61一82行
二、我在研读该殿试对策时,发现第 61行有这样一段颂扬当朝皇帝的话:“皇上圣德同天,深仁渐被四十余年,法全令具,犹多宽减,乃犹以恣意滥刑,轻重失平为问,此诚”(图4)。在清朝268年间的皇帝中,仅有康熙、乾隆执政在40年以上, 因此,可将此殿试卷的年代缩小到康熙或乾隆时期的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之间。
图5 康熙四十二年《殿试策问》
三、查阅康熙或乾隆时期的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间科考场次(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四十五年丙戌科、四十八年己丑科;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四十五年庚子恩科、四十六年辛丑科、四十九年甲辰科), 以及各科考皇帝出的金殿殿试策问,再将此殿试卷与之逐一对照,发现此殿试卷正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殿试策问》(图5)的对策答卷。
康熙四十二年《殿试策问》内容如下:
“夏四月初四日、策试天下贡士於太和殿前。制曰:朕临御天下四十余年、宵旰不遑、勤求化理。凡吏治之淑慝、民生之休戚、无晷刻之顷、不切於怀。比岁以来、利兴弊革、随事剔厘、蒸蒸然有治平之象、康乐之风矣。然而官方犹未尽饬、 习俗犹未尽醇、讼狱犹未衰止、岂久道化成之难期欤。抑有司奉行者之不力也。 从来治有大体、贵在适中、若或矫饰以邀名、深刻以表异、虽复矢志洁清、而民不 被其泽。岂非务综核、则人受烦苛之扰。 尚宽平则人蒙休养之福、其何法以激劝之欤。夫闾阎之风俗、世道之淳漓系焉。风俗厚则仁让之敎兴、风俗偷则嚣凌之气炽。今欲使家敦孝弟、户励廉隅、共勉为 忠厚长者之道、而耻为非僻浮薄之行、宜 何术之从也。至於刑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奸、安全良善者也。若乃饰辞周内、轻重失平、又或姿意滥刑、无辜罹罪、 朕甚痛之。每当法司奏谳、必详酌再三、求其可生之理。兹欲听狱之吏、体朝廷好生之心、悉归平允、以渐臻於刑措、 何道而可。夫吏治纯而不杂、则民心感而易从、习俗厚而靡争、则刑罚清而不滥。事有相因、理本一致。 尔多士诵习诗书、讲明久矣。其悉心以对、朕将亲览焉。”
这份殿试卷紧紧围绕康熙提出的吏治、民心、刑罚等治国策问, 首先用200多字综述了这些问题在治国中的重要性,接着笔锋一转, 颂扬康熙执政四十余年,“宵旰不 遑”,“ 靖八荒”,“ 庆平成”,“ 国太和洋”,“道高千古,功迈百王”, 仍然亲临考场,“以官方之宜饬, 习俗之宜淳,讼狱之宜简”等,征询治国之道,作臣的只能用心加以陈述。然后采取皇上制策一问一答 的形式,既颂扬了康熙,又将自己 治国的理念作了充分的阐述,在阐述中又巧妙地诠释和引述康熙在策问中的制策思路和语句。如:第44行“制策又曰:风俗厚则仁让之敎兴、风俗偷则嚣凌之气炽、欲使家敦孝弟、户励廉隅”,就是以康熙策问的原文为题,第45-58行作了颂扬、阐述和回答。同样,第59行“制策又日:刑狱者、万民之命、欲听狱之吏、归平允、以臻刑措”,也是以康熙策问的原文为题,第60-79行作了颂扬、阐述和回答。另外,答卷中还将康熙策问中的“四十余年”、 “宵旰不遑”、“ 勤求化理”、“ 轻重失平”、“ 姿意滥刑”等原句巧妙引于文中。
图6
此殿试卷的科考年号考证锁定后,经查询《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图6)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 第二甲第九名,“陈世倌”之名赫然跃于眼前,当时那种解开谜底的愉悦真是难以言表。这份陈世倌的殿试卷,结构严谨,辨析透彻,文笔优美,可称得上是上乘佳作,一 些治国之策的见解和观点至今仍不失其警醒与光彩。比如在吏治方面,陈世倌认为“主勤劳不息”,也 要对下“有考绩课功之典”,以“震肃百僚”,要少“民间之纷扰”,作 “亲民之官”等;在民心方面,陈世倌认为“治天下者,法也”、“立道者,心也”、“心周乎百世”,提出要加强“教民”、“倡导表率”、“宽平为念”等;在刑罚方面,陈世倌认为要“慎用刑”、“恤民命”、“宽大为心”,“奉法为能”,以“饬官纪而奠 民生”等。
这份存世的陈世倌的殿试卷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法艺术,而且也是研究历代科举制度、了解当时社会矛盾的珍贵历史资料,更是证实海宁陈家显贵的罕见珍贵实 物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宁陈家望族往日的辉煌和显赫,前不久,我又专程到海宁,游览了位于盐官观潮景区的一条宰相府第风情老街和陈阁老宅,在漫步游览这些遗址和欣赏 陈世倌的书法遗墨时,我的思绪仿佛在古与今之间穿梭,拉近了和这位大学士的距离,仿佛听到他当年慷慨激昂、陈述治国之道的声音。
本文节选自
2018年第3期《中国收藏 · 纸品》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