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试卷是谁发明的题

高考的试卷是谁发明的题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02 10:04:21

“润之,小女向我推荐了你的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

25岁的毛泽东,刚刚在位于北京豆腐汁胡同的恩师杨昌济家吃过午饭,杨先生就招呼他道。

还没等毛泽东开口,杨先生慢条斯理地继续道:“我全部看完了,写得好。促使国家富强的活力蕴藏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只有激励个人的主动性才能迸发出来。”

毛泽东听到恩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连忙谦虚地说:“那还是我去年写的,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是受先生的思想影响,还很幼稚哩。”

毛泽东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

“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说得好呀。”

杨昌济继续点评。

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

杨昌济一边念一边点头说:

“润之呀,从你那篇满分作文《心之力》到这篇《体育之研究》,你的研究成果又有进步嘛。”

还没等毛泽东接言,杨昌济话锋一转:

“不过,你说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这里的意思,开慧,你怎么看?”他突然转脸看着坐在边上的爱女杨开慧。

年仅17岁的杨开慧,正聚精会神地听爸爸与自己心仪的大才子毛泽东对话,冷不防被爸爸提问,顿时羞红了脸。

然而她只是短暂沉默,随即娴静地用手理了理齐耳短发,双目含水地看着毛泽东说:

“人家用枪炮打来了,你不用枪炮对付又怎么办?润之说的体不坚实,见兵而畏之。我看这个道理不错。”

杨先生闻言开心地笑了。

而毛泽东则犹如被一道闪电击中心田,一种与杨开慧心意相通、生死知己的情愫,由然而生。

这是1918年春天,发生在北京杨昌济家的一幕。

毛泽东与杨开慧

此时的毛泽东,经杨先生推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个月薪只有8元的助理管理员。

而他于一年前的1917年4月1日,在陈独秀先生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以“二十八画生”的署名,发表了那篇引起轰动《体育之研究》,确实是年轻的他这些年苦苦探索,身体力行研究的心血之作。

毛泽东对于体育的爱好与研究,既源自于他幼年时深受体弱多病之苦,更是因为他目睹中国近百年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四万万国民被人称为“东亚病夫”之痛!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时,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

由于母亲身体虚弱多病,在毛泽东之前出生的两个哥哥,都因先天不足而夭折。

母亲害怕这个好不容易降生下来的三娃子,也重蹈两个哥哥的覆辙,就把他抱到自己的娘家寄养。同时不断求神拜佛,祈求菩萨保佑这个苦命的孩子。

后来听人说拜“石观音”为干亲,可以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母亲就把幼小的毛泽东抱到一块巨石前面,让巨石给他当“干娘”,并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然而,“石观音”并没保佑石三伢子。他从小就体质特别虚弱,天稍一凉,就容易“中招”,别人感冒他必发烧,别人没感冒他也会咳嗽。

毛泽东与母亲、弟弟

稍大一点,做为长子的毛泽东就被父亲撵去割草、挑粪、插秧,什么苦活累活都让他干。毛泽东自小酷爱读书,对父亲安排的农活不感兴趣。但他天生不服输,沉重的农活,反而锻炼了他的体魄。

从七八岁起,毛泽东每到夏天,就和小伙伴们去村前屋后的池塘里游泳,久而久之,练成了游泳高手。

他个子高,臂长腿长,游起泳来真像《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他甚至练出一个“绝活”——能仰躺在水面上一动不动,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艰苦的田间劳动加游泳锻炼,极大地改变了毛泽东的体质,使他由一个体弱多病的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体格健壮、胸怀大志的少年。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写了一首诗《七古·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当时尊孔重儒、倡导读四书五经的氛围下,毛泽东这首“霸气侧漏”的诗一出,令全校师生震惊!校长李元甫赞叹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

少年毛泽东的“霸气”,既源于他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的底气,更是由于他已通过劳动和锻炼,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浑身上下鼓荡着舍身为天下的浩然之气!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遇到的恩师杨昌济,也是一位“体育迷”。

青年毛泽东

杨先生不仅非常注重体育的研究,他说:“欲为生存竞争,则于身体为大活动,不可不强健其身体,即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

而且杨先生身体力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他喜欢冷水浴,做体操,长途步行,他还曾自创了一套保健操“七段功”。

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对体育更加痴迷。这种痴迷,反过来推动他以更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投身学习和革命事业。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楚怡小学当教员,他的好友萧子升与他共事。

暑假前,毛泽东问萧子升:“子升兄,假期这么长,你有何打算?”

萧子升知他必有妙计,笑着问:“润之,你是不是早就想好了?”

“哈哈,是早就想好了!咱俩趁这个假期,就去当一回叫花子,也好见识一下这个世界,体验一下世态人情,你说好不好?”

这个奇特的度假计划,一下子就把萧子升吸引住了。两人的“乞讨”游学,持续了一个多月,途中竟然没有花一文钱。

他们漫游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几个县,几乎走遍了这几个县的每个村庄。

一路跋涉,一路乞讨,一路访贫问苦,毛泽东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他从小练出的好身板,为这次疯狂的“乞讨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年1月4日,刚过了34岁生日的毛泽东再次做出“疯狂之举”——

他为了掌握农民运动规律,了解中国革命的真实现状,决定亲自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

他用了32天时间,徒步700公里,足迹遍及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个县,广泛接触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干部,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很难想像,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能完成如此艰苦的跋涉任务。

而这些,比之后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完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毛泽东工作起来通常是晨昏颠倒,通宵达旦。尤其是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全国各大战区战争,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曾经创造连续78小时未合眼的纪录。

警卫人员分四班轮换站岗,都靠不过他。大家不得不叹服:“主席真是铁打的身板!”

谁能想到,毛泽东这副铁打的身板,正是他长期坚苦磨炼的结果!

正如他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说:

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深知体育对于提高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他多次大力倡导全民健身。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出了体育运动和增强体质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于百忙之中,不忘操练他的“老本行”——游泳。

1954年夏,北戴河阳光明媚,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来到这里避暑。

名为避暑,实则工作繁忙,每天批阅文件,召集开会,常常通宵达旦。一天下午,毛泽东工作得十分疲倦,他伸了一下腰对警卫说:“走,游泳去。”

到了海边,海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毛泽东见状顿时涌起一种征服大海的冲动。

工作人员赶紧劝他:“主席,风太大了,我们回去吧,等天气好了再游!”

毛泽东笑了:“你们不懂,风浪越大越好,这可以锻炼意志,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哩。”

说罢,他脱掉衣服,只穿着一条短裤,信步走向大海,一直往深海游去。会游泳的卫士们,见状只得紧跟着他游进汹涌波涛之中。

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

他们一会被狂涛吞没,一会冲上浪尖。毛泽东边游边鼓励身边的战士们:“都不要慌,现在是涨潮,人只会被冲上岸,不会被拖进海里去。”

所谓“弄潮儿”,正是指此时的毛泽东———既要有战胜海浪的勇气和意志,又要有驾驭波涛的体魄和能力,更要懂得潮汐的规律和特点,顺应潮流,勇立潮头

几天后,北戴河下大雨,巨浪滔天,毛泽东在狂风暴雨中再次下海畅游。上岸后,他欣然提笔,即兴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豪迈之气概,舍我其谁?!

1957年夏天,毛泽东唯一一次到青岛,刚住下,他就吩咐工作人员把第二海水浴场沙滩边的凉亭改造成会议室。连续10天,在这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等一系列会议。

开会休息间隙,毛泽东就下海畅游,真正是工作、锻炼两不误。他每次下海都要一口气游泳1小时以上,在青期间,前前后后下海游了6次泳。

毛泽东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游泳

到大江大河里游泳,更是毛泽东的“长项”。建国后,他在视察全国各地的同时,总不忘随时随地下水游泳。

视察广州,他游珠江;回长沙,他游湘江;到武汉,他游长江。而波涛汹涌、浊浪滚滚的长江,成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畅游的“泳池”———他曾经在10年时间内,先后畅游长江42次!

毛泽东下到长江游泳

1956年,毛泽东视察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时,下水畅游了2个多小时,游程达15里。尽兴上岸后,他挥毫写下了那首《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01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自摄影诞生以来,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100幅照片。其中的第73号作品,就是毛泽东在长江游泳的照片。

毛泽东在长江里游泳

的确。

毛泽东用自己的毕生,不仅改变了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不再被人称为“东亚病夫”。他更影响了世界,使世界人民懂得了“弱者只要奋发图强,也能战胜强者”这一普世真理

毛泽东也许没想到,自己当年那篇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匡世之作,穿越了100多年的时空,成为2021年全国1000多万莘莘学子的高考作文题。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地下有知当今青年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而是“当惊世界殊”的新时代青年。

@神脚山人 致力于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故事。点击关注加评论,带你领略更多精彩历史风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