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
(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泥飞鸿
张中杰
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
苏洵骑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并辔前行。
铃铛声此起彼伏,6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过,愈显岑寂旷远。
苏轼望着脚下车马负重留下的车辙和马蹄掌印,怀古幽情随尘土飞扬。
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下。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21岁的苏轼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峻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
“咴儿咴儿——”身下马长嘶后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
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
两个月日日赶路,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
“奈何!奈何!”苏洵目露悲戚,“道北挖坑就地浅埋!”
“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直面父亲,“探路偶遇行者骨瘦如柴,脸如菜色,分明饥馑过度。”苏辙脚快,一会儿叫来甘壕村老宗子和村里屠夫。老宗子欲奉八两碎银,三人拒收。担心天色已晚,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苏洵执意赶路。三人向农户购一头跛脚驴,继续赶路。驴叫声呕哑嘲晰,倒也排去几多寂寞。
老宗子偷偷派人在后护送跟至英豪始返。
夜幕下,涧河清冽,汩汩东流,清风拂面,宛若世外桃源。三人栖宿南岸寺庙,奉闲和尚施礼相迎。人困马乏,奉闲与苏洵举茶畅谈。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
三杯“醴泉春”下肚,初觉浓烈,而劲不温不火,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两杯。念起一路颠簸吟诗作对,寇准、范仲淹、晏殊、王安石,一串响亮的名字在眼前晃悠。见大世面与名流为伍的夙愿豪情溢胸,不禁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苏辙告诉苏轼,听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私下对话,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慷慨资备路费。感思知遇,壮志未酬,古城会盟的和合,出师未捷的小马,苏辙心中情愫难以名状。
说起小马之死,苏辙眼泪又淌下来。
“京城赶考,紧张的是我们。想不到先把小马紧张死了!”苏轼用玩笑为弟弟释怀。
子夜,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兄弟二人酸楚盈怀。
奉闲盛上熬好的两碗坻坞小米粥,兄弟二人雅兴正浓,向其问道。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背负太多,旅途负累。”奉闲一板一眼,“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
三人兴起,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苏辙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二人纵笔涂鸦,挥斥方遒,酣畅淋漓。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隽秀有力。
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夜,温柔似水。风滑过寺庙古树,松涛阵阵,蝉鸣片片。
奉闲邀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古城,兄弟雀跃回应。
日上三竿,鸿雁的长鸣将苏轼惊醒。时紧赶路,冯异城难以成行。奉闲携小沙弥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
奉闲赠上“道贯古今,通达人生”一语,苏轼如获至宝。
临走前,苏轼在屋内枕下悄悄放下五两纹银。
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
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二人因母亲去世返乡守孝而均未赴任。
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雷。雪,轻盈洁白,纷纷扬扬。
雪后初霁,玉树琼枝。一只鸿雁在杨树下觅食,旁若无人。爪之所至,足迹依稀可辨点点红泥。欲近前细观,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1061年仲秋,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兄至郑州,别时赋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沉默良久,竟无语凝咽,拥别洒泪西去。
经过渑池,寺庙肃穆依旧。
奉闲三年前已作古,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随小沙弥找到曾住的客房,发现半壁坍塌,先前壁上的诗作斑驳难辨。崤函古道小马临终前血红的眼神,甘壕村民的善意护送,汴京雪后的飞鸿泥痕,令苏轼唏嘘不已,于是油然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提笔修书回寄苏辙。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七律诗的后半部。
苏轼释然。悲悯,悲凉,悲愁,悲苦,一扫而光。忽忆起酒后与奉闲爽约冯异古城,引为终生憾事,眉头重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句飞入脑海,翩若惊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父亲对累死的小马“就地浅埋”的处理,苏轼提出了“赠予村民”的建议,表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B.小马累死,苏辙淌泪,苏轼用开玩笑的方式让弟弟释怀,也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的一面。
C.父亲科考失利,仍为儿子的前程劳苦奔波,兄弟酸楚盈怀,奉闲“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的劝慰契合了他的身份。
D.苏辙送兄至郑州的别时赋诗寄托着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对兄弟分别的忧愁,对前途命运的无奈和对兄长的思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简笔略写赶考行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但字里行间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急切心情与奔波之苦。
B.“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1061年仲秋”小说运用这样的表述,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C.小说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为苏轼后文触景生情、油然吟诗做了极好的铺垫。
D.小说结尾,以景结情,意蕴丰厚,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8.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这句话有何作用,请概括分析。(5分)
9.这篇小说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错,只是用开玩笑的方式对弟弟劝慰。
7.D【解析】不是以景结情,也没有卒章显志。
8.①照应前文的苏轼“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丰富充实了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有致。
②为苏轼的“释然”的原因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补充。
(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①诗句引用成为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增添了小说的意蕴。如对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路长人困蹇驴嘶。”诗句的引用,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是诗人早期豁达情怀的表露。
②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意境美。如“松涛阵阵,蝉鸣片片”“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③擅用短句,四字短语或独词,灵活灵动,境界大开。如“轻盈洁白,纷纷扬扬”“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任答2点,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17年渑池作家吴天敏的作品《父亲的手擀面》入选《河南中考》(语文)试卷,成为现代文阅读考题 。
父亲的手擀面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吴天敏
昨天一顿普通的午饭,竟勾起了我对父亲做的手擀面的回忆。
印象中,父亲做的手擀面很地道,很好吃。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还会馋得直流口水,一直流到心里,化作满满的幸福。
我家的老屋建在大山深处的树林里,一家独居,没有邻居。小时候,母亲因病早早离开了我们,坚强的父亲独自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一天到晚忙完粗重的农活,还得在简易、低矮、晦暗的灶伙里给一家人做饭。父亲的“厨艺”中,难度较大的除了蒸馍,说实在的,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当属做手擀面。
做手擀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乡下的女人们一般都会做,男人会做的实在少有。做手擀面无非是和面、擀面、切面、煮面这几道工序,但技术的高低会让面的味道差别很大。而父亲不仅会做面,还做得一手好面,甚是难得。假若按规范的技术等级来评定,父亲做的手擀面,在我心里应该是大师级的上乘之作。
先是和面。用葫芦瓢搲面粉倒进搪瓷盆里,然后倒适量的清水。父亲一只手按着面盆不让晃动,另一只手在盆里把面和水搅拌成面穗儿。面和水的比例多少全凭经验,面干就加少量的水,过湿就添面粉。面和好的标准是“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父亲和面时就像艺术家在精心创作自己的作品,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一块面团在面盆里被父亲的手搅来拌去,一直到它变得光滑起来。
这时,父亲会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花几分钟时间揉面。父亲在案板上撒上面醭,然后右手握成拳头,使劲在面团上反复揣、轧,直到面团变得瓷实。面轧好后稍停片刻,把面团放置到案板的一角,用一块湿抹布遮住,醒一会儿时间。面醒好后,再把大块面团切分成若干面剂儿,如同中药要分几剂喝一样。面剂儿的数量依人口多少和饭量,面剂儿的大小依擀面杖和案板能容纳且适于擀面为宜。
这些基础做完,接下来便是擀面了,这是关键。父亲系上围裙,先用光滑的擀面杖把面团压扁,然后卷在擀面杖上,两手抓住两头,胳膊撑紧,以胳膊带动擀面杖,像做韵律操一样有节奏地来回推碾着,而且还要用力均匀。每当这时,年幼的我总是好奇地看着父亲手中的擀面杖一收一放,前后滚动,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为了让擀出的面厚薄均匀,父亲会按一定规律变换方向和角度来卷面,每结束一轮推碾动作,父亲就会在摊开的面上洒一层玉米面粉,为的是防止面粘连到一起。不一会儿,父亲手中的面被擀成薄薄圆圆的一大张,直径差不多达到案板的长度,有时也会超出案板垂下来。父亲再一层一层把擀好的面边折叠,边撒面醭,边像叠罗汉似地叠好。
切面是最潇洒、麻利的环节。父亲右手握着刀柄,左手放在叠起的长方形的面卷上,五指轻轻压着面,其中用四指并拢,一边紧贴着、顶着菜刀,一边缓缓后退,锋利的刀在父亲的手中就像长了眼睛。这一刻,我屏住呼吸,万分崇拜地、直勾勾地观看着父亲切面的动作。很快,面就被切成了粗细均匀的条状。有窄一点儿的韭叶儿面,有时也会切成宽面叶儿。最后,父亲放下手中的刀,手在面上一拨,然后提起来一擞,再在案板上一甩,发出“啪”的一声,面条便被整齐地码在案板上。之后,面条被移到高粱秸秆集成的排排儿上,只等着下锅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年后,我曾经多次尝试、仿效父亲切面的刀法儿,遗憾的是一直也没有学会,更不消说擀面了。仔细想想,凡事都不那么简单,定是自己疏于练习,不甚用心,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锅里的水被哔哔作响的柴火烧沸腾之后,就可以下面了。煮面需要掌握火候,时间短了面夹生,时间长了会把面煮糊。当面下进锅里,煮了几分钟,锅里水开始往上漫溢的时候,就迅速掀开锅盖,加上少许清水。面条浮起,沉下,再滚起。随着锅里的热气翻腾,灶伙里氤氲缥缈,弥漫着煮面时特有的醇厚面香。
那个年代,吃面时,除了盐和一丁点的油、柿子醋,其它的诸如酱油、剁椒、葱末、蒜苗、姜、味精等调味料,都没有,更不消说肉了。倒是煎笨鸡蛋,山里不缺。
吃饭时,伴着鸡鸣狗吠,合着缕缕炊烟,家人或坐在石板儿上,或蹲在地上,边吃边搅。挑起一筷子面,吸进嘴里,很快全身便会因为这碗面而热乎起来,脸色也红润了。一碗面,就这样被我们吃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要知道,那个味道,是任何一道山珍都无法比拟的。之所以我刻意不拿海味来作比较,是因为那时候除了海带,着实还没有见过其它所谓的海产品。
后来,我们举家搬到了镇上。镇上的小卖铺什么都有,当然也有现成的挂面之类。我哥的岳父在街上有个磨坊,既磨面粉也轧面条,我们兄妹常常兴高采烈地拿着面粉去换回机器轧制的面条。父亲终于可以不再辛苦地日日擀面了,大家都认为这下父亲得到了解脱,每天中午可以好好歇歇了。但父亲总说机器轧的面条不好吃,依旧擀面杖不离手,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再后来,乡村做手擀面的也越来越少了,手擀面这一民间最传统、最普遍的饮食加工手艺,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但他似乎无视时代的变迁,从不舍得松开手中的擀面杖。
有一次和妹妹在一起吃饭,说到了父亲的手擀面,说好久没吃总有念想。不久后的一天,我晚上加班到10点多才回家,看见门口有个身影,走廊灯亮了,父亲坐在门外楼梯的台阶上,靠着墙,半眯着眼。见我回来,好像还有点不好意思,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只是怯怯地说,中午听天梅说你想吃咱家的手擀面,我做好了就拿来,谁知家里没人,这下面估计压久了要粘一块了,不好吃了……
我当时已泪眼模糊,不知道该说什么,竟然发了火:谁要吃手擀面,刚从医院回来你乱跑啥……父亲还住在镇上,离我在县城的家有十几里,得坐半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还要爬楼梯,而他上周还在医院躺着。
两年前,我半夜突然做梦,脑子迷糊起来,恍恍惚惚间一会儿是我又回到小时候,父亲在不停地擀面,一直擀,我让他歇着,他不说话,还是擀;一会儿又是他坐在我家楼梯口,抱着装面条的袋子,靠着墙,半眯着眼,静静地等……
手擀面,一直是我心底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也常常把我的思绪拉回最艰苦、最伤感的年代。我怎么会不明白,父亲的手擀面之所以感觉格外好吃,更多的是因为他的用心,是因为他把对家人的关爱和呵护,都悄悄揉进了面里,融进了滚烫的面汤之中……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父亲又打来电话:你过星期回来吗?我多擀点儿面啊……一滴泪水悄悄从我眼角滑出来。父亲每隔两天都会打同样的电话,他忘了他站起来走两步都很吃力了,他忘了我昨天刚刚从他那里回来,他忘了他已经再也擀不动了,都是我提前到超市买好面悄悄放在案板上盖起来,假装不经意掀开给他看:擀这么多面呀,这下我有口福了。然后下面,当着他的面,大口大口吃,吃完赶紧去厨房洗碗。
我怕下一刻,自己会泪流满面。
吴天敏,现就职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人,系《河南思客》《中华文学》签约作家,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他创作的散文《父亲的手擀面》,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父亲为儿女精心制作手擀面的往事。该文2017年3月13日首发于《河南思客》,后被《河南日报》、中国农科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2017年度中华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二等奖。
“这篇文章从立意到写法都很值得学习,它入选《河南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也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在渑池韶州中学教九年级语文的赵老师说。据悉,本地作家的文学作品入选学生语文试卷,在渑池文学史上尚属首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