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是多地小学生期末考试的日子,各位家长的心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了起来。1 月 9 日,深圳 “南山因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 20 分钟” 冲上热搜,瞬间引发热议。原来是当地小学的期末考试难度爆表,四年级的数学考试,原计划 90 分钟的时长,结果题目难度过高,学生们根本做不完,不得不延长 20 分钟。
家长们拿到试卷一看,瞬间不淡定了。这试卷一共 36 道题,满满 6 页 A4 纸,平均下来每道题就给 150 秒钟,两分半钟得完成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这一整套流程。不少中学数学老师看了都纷纷感慨:“别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了,我都写不完!” 有家长吐槽:“这哪是数学试卷啊,简直就是‘阅读马拉松’,还以为考的是语文呢!” 还有网友形象地说:“这就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试卷吧,句句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
在家长群里,那更是吵翻了天。大部分家长表示看完题后内心很崩溃,不知道接下来娃的数学到底该咋学。三年级家长许女士直言:“这些题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更别说小学生了,我觉得现在就是矫枉过正了,我们这是考数学,不是考语文。” 甚至有清华大学毕业的网友看了试卷后,气愤地说:“建议别出了!不要觉得大语文时代就可以搞几个成语、几段古文扯到数学卷子上,觉得提升了试卷水平,真正的数学永远凝练在简洁的几段符号中,而不是散在一堆没有用的文字信息中。” 一时间,“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 成了家长们共同的心声,抱怨这考试内容和平时学的差距太大,孩子学的时候是知识点的一小部分,考的时候却如同面对知识的茫茫沙漠,无从下手。
题目究竟啥样?直击 “抽象试卷”到底是什么样的题目让大家如此崩溃呢?咱们就以这份四年级的数学试卷为例,来一探究竟。
选择题第一道,上来就问 “下面,关于‘四万万’的理解错误的是”,答案选项 A:“四万万” 是 4 亿,选项 B:“四万万” 是一个近似数,选项 C:“四万万” 是 4 个十万,选项 D:从 0 开始,“千万、千万” 地数,要数 40 次。这哪是考数学啊,分明是在考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历史知识嘛!孩子们得先知道 “四万万”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是指 4 亿人,还得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最后还得搞清楚数数的逻辑,一道选择题,考查了这么多知识点,光读题、理解题意就得花不少时间。
还有第四道选择题:“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发生的概率最小”,选项有 “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这可把家长们都弄懵了,有家长在评论区质疑:“海底捞针和水滴穿石比概率,这还是数学题吗?” 这要求孩子们不仅得明白成语的意思,还得把它和数学里的概率概念联系起来,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二)知识跨度大,超纲感十足除了阅读量惊人,这试卷的知识跨度也大得离谱。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古代的一个集市上,有个货郎甲带着好几匹绸缎,每匹绸缎卖一贯二百文。货郎乙买了三匹绸缎,他不用钱,而是用谷物来交换,已知谷物每石八十文,问货郎乙得给货郎甲多少石谷物?” 这题里又是 “古代集市”,又是 “货郎”“绸缎”“谷物” 的,还涉及到 “贯”“文”“石” 这些古代的货币和计量单位,就像一篇小古文。孩子们光是读明白这题,弄清楚里面谁跟谁在交易,交易的东西是什么,条件都有啥,就得花好大功夫,更别说快速找出数学信息来解题了,这跟做语文阅读理解没啥两样。
另外还有一道行程问题:“周末,小明一家打算自驾游去郊外玩。上午 9 点他们从家里出发,汽车在国道上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稳稳地开着,路上经过一个风景特别美的湖边,他们停下来看了 30 分钟风景,然后接着赶路,中午 12 点到了目的地。问小明家离目的地有多远?” 这题要用到 “路程 = 速度 × 时间” 这个公式,还加入了生活中停下来休息的场景,孩子们得先算出车实际开了多长时间,把停留的 30 分钟减掉,再用公式算出路程。像这样把数学知识藏在各种复杂的生活场景里,孩子们得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还得能读懂这些复杂的文字,才能把解题的思路理出来,真的是 “暗藏玄机”。
家长崩溃:这可咋学?家长们的崩溃,不仅仅是因为题目难,更多的是对孩子未来学习的担忧。有位家长在朋友圈无奈地发文:“孩子为了这次考试准备了好久,可拿到试卷发现好多题都不会做,考试结束后都快哭了。这试卷这么难,孩子的自信心都没了,还怎么谈学习兴趣。” 孩子在考场上面对难题无从下手,急得直掉眼泪;还有的孩子考完后变得沉默寡言,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种自信心的受挫,可能会影响孩子长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畏惧考试,甚至抵触学习数学这门学科。
而且家长们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辅导孩子。以前按照课本、教辅资料,帮孩子巩固知识点、刷刷题,感觉还能应付,现在这题目,完全摸不着头脑。一位三年级家长陈先生就诉苦说:“我都不知道该给孩子买啥资料了,这考试方向一变,以前的那些辅导方法全失效,难道真要把孩子培养成全才,啥都得懂?” 还有家长担心,孩子长期面对这种难度超高的试卷,要是成绩一直不理想,会不会厌学。毕竟小学阶段,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太重要了。
是创新还是跑偏?教育者发声面对家长们的质疑和网友们的热议,教育专家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黄东坡指出:“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这是新中考新高考的新特点,但凡事要有度,否则只有形式而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 他认为,这种命题新方向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图,像在数学中融入语文知识、历史背景等,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过度,就会本末倒置,让孩子淹没在冗长的文字里,忽略了数学本身的逻辑推理、计算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育研究学者熊丙奇也强调,以推进教育为导向的命题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难度适中原则,发挥考试的测评作用,二是促进学科素养原则。此次深圳南山小学四年级期末数学卷,题量、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答题,这就无法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命题方向有些 “跑偏”,把考数学变成了考语文阅读,偏离了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轨道。所以,专家们呼吁,在创新命题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不能盲目跟风,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工具。
(二)教师:教学与考核咋平衡在这场争论中,一线教师们也是有苦难言。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老师李老师无奈地说:“我们平时按照教材、教学大纲,认认真真地给学生夯实基础,教计算、教概念、教简单的应用,可这考试题目一出,完全超乎想象。感觉我们教的是 1 1=2,考试考的却是哥德巴赫猜想。” 这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日常教学与期末考试严重脱节,让他们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老师们深知基础的重要性,课堂上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牢根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考试中出现的那些难题、偏题、怪题,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于是,只能在有限的课时里,额外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可这样一来,又怕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老师建议,教育部门在命题时,能否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毕竟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学校也应该给老师更多教学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应对考试带来的挑战。
教育变革中的 “成长痛”其实,这已经不是深圳南山小学期末试卷第一次引发热议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不断落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种变化反映在试卷上,就是情境化、跨学科、高阅读量题目的增多,其本意是为了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学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但在落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 “成长痛”。一方面,命题者在探索创新时,步子迈得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学习规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有限,一下子面对如此复杂的题目,确实难以招架。另一方面,日常教学与考试评价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老师按照旧有的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考试却突然转向新方向,导致师生都无所适从。
此次事件也给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教育改革是一场循序渐进的马拉松,而非一蹴而就的百米冲刺。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命题者应深入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试卷设计,把握好难度与创新的平衡,让考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而非阻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之间也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教育变革,在提升综合素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