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安,中学思政课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初中。
2021年陕西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十五个选择题组成。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包括四个大题、十七个小题。试卷以《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命题依据,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聚焦立德树人使命和学科核心素养浸润,凸显求真、求正、求实三大特点。
求真,体现的是科学精神求真,就是还原事物本来的发展特点,不夸大,也不遮掩。在命题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所选案例、素材和背景材料真实可信,紧贴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真实历程。
体现尊重历史之真实。如在试卷第16题“学史明理”中,蒋介石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毛主席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确,没有共产党之前,就有中国。但是,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新”。一个“新”字,考查的是对中国国体、政体的学习、理解和认同,有利于坚定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信念。
体现牢记历史之真诚。如在试卷第17题“学史增信”中,以“夏明翰诀别书”为背景,认识到“英雄”是民族的精神符号,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先驱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要求中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与情怀”,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体现走向未来之真行。以“中华民族美好蓝图的实现根源辨析”为题眼,考查“发展才是硬道理”“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等核心知识点,引导中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树立立足现实奋力前行实现梦想的科学精神。
体现价值信仰之真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落实学科素养。正确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触及人的灵魂,试卷结合引导中学生学史明理。学史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有助于中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助于唤醒中学生发自内心地敬畏我们所传递的价值信仰。
求正,彰显的是中国认同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求正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用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去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
试卷主要彰显了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国情教育部分,坚持国家认同,引导广大中学生对国家的制度、国家机构、国家发展战略发自内心的认同。四道非选择题以“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分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大板块,处处彰显中国心、东方礼仪和国际视野,激发中学生国家认同情感,引领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第18题“学史崇德”中,材料展示了“把烂泥湾建成好江南靠的是艰苦奋斗”,引导中学生学习“延安精神”,敢于面对生活的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道德与法治部分,引导广大中学生对建设法治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的认同。如第19题“学史力行”中,以“毛岸英苏联归国后参加劳动锻炼”为背景材料,考查青少年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这些试题重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中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他们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求实,融入的是生活气息生命在于存在,生活在于传承。中国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融入生活是最好的传承。试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新冠抗疫、脱贫攻坚、睡眠管理、人口国策、一带一路”等社会生活具体问题,全方位渗透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充盈着生活的气息。
将美德传承融入生活。试卷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食品浪费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法律的主要特征和立法基础。这既是学科基本要求,也是传承民族美德。
将责任传承融入生活。试卷对“维护粮食安全只和行业人员有关,和中学生无关。”进行辨析,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材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既突出了与考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将价值传承融入生活。品德源于生活,品德回归生活。试卷围绕百年党史、袁隆平精神、延安精神命题,处处彰显时代气息。既引领中学生关注教材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将立德树人融入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试卷以“决心书”的形式,引导中学生做有信仰的人、过有尊严的生活,符合实践育人的课程导向。
2021陕西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引作用。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