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教辅,亦可称作超前学教辅,“教材帮”效果甚佳,我一直使用的便是此款,这需要家长亲自带着孩子,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导。课后训练的教辅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为基础巩固类,诸如“53”“阳光同学”等;第二类为拿高分类,如“实验班”“学霸”“xes 秘籍”;第三类为吊打同年级类,例如“高斯导引”“大白本”。在同类教辅之中,实则差别不大,明确自身所需类别,依据个人喜好择其一即可。此外,还有情境卷。
那如何知晓自己应选择哪一类呢?当下网络之上,不论是视频推荐,还是直播卖书的,当被要求推荐教辅时,其做法如出一辙。他们会询问你家孩子的分数,而后依据你所报分数为你推荐教辅。于我个人而言,此般做法纯属胡闹。我的反对这种做法的理由有二
其一,不同的学校,其出卷难度各异。有的学校推行减负,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试卷难度简单至极,基础不牢者有时竟也能考 100 分。试想,给这种 100 分的孩子推荐“学霸”或是“学而思秘籍”,岂不是胡乱推荐?而有的学校追求卓越的教育成果,对学生的要求颇高,例如近日颇为热门的广州深圳南山卷,注重考查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有些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仅考了 80 多分。按照他们所谓的分数推荐,肯定是买本基础类回去练基础,这岂不让人贻笑大方,徒然耽误孩子宝贵的时间。
其二,不针对地查看丢分原因,仅依据分数推荐,有悖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譬如你家孩子每次考试 95 左右,却总是无法满分,一经查看,发现丢分皆因漏题。此种情况只需教导他考试结束务必检查是否漏题即可解决。然而依据分数推荐,肯定是买本高难度类型的教辅攻坚。再如,你家孩子经常考 80 几分,但你仔细探究其每次丢分的题目,竟发现清一色是答非所问。比如问“至少”,他回答“至多”;问“小明比小芳多多少本”,他回答“小明有多少本”。这类问题其实一句话便能解决,即教导孩子考试时圈出关键字即可。而依据分数推荐,他们会说你基础不牢固,买本基础类教辅打基础。
所以,教辅选择的正确方式是,需要家长判断自家孩子考试试卷的难度层级,以及孩子丢分的缘由是不会,还是答非所问,亦或是漏题,又或是诸如把“ ”看成“-”这类粗心大意的情况,而后依据判断结果在某一类中选取你所钟爱的一本即可,同时搭配一本情境类教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