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这套试卷点个赞
成都高二的市调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试卷做了一遍,很有品质的一套题,思维成份很高,给点个赞!
第一:现代文阅读1以前基本上都在考、练人文学科的东西,这次的材料聚焦数学以及应用,自然学科与人文属性兼有,这对备考是一次重要提醒和补位,不能只关注、只练习人文学科的材料。
第3题考察的是学以致用,阿拉伯数字“211”如何用古巴比伦计数系统来计数,这道题很考知识迁移(原文有示例)和逻辑推理(从文字描述到实战),而且充满趣味性,不难但让学生很有探究欲,出了考场,不少学生还在一块研究争论。如此,不管学生在考场上有没有选对,都起到了激发兴趣、普及科学的目的。
第二,现代文阅读2以及文言文链接课内,真正实践了课内迁移、课外拓展的原则,题目的知识性、严谨性都没有问题,显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特别喜欢第9题,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固定的答案,更没有统一的套路,让学生在结合具体文本思考的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从而达成学科素养。第14题也很不错,随文命题,给出观点,让学生在材料中找出支撑依据,明考概括,实考文言文的读懂和论据的支撑(议论文文体知识)。
第三,诗歌鉴赏是一首很有禅意的诗歌,黄庭坚的《喜太守毕朝散致政》,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豁达通透心胸和健全人格心理等方面都有作用,16题的“争与不争”对学生也是一种哲学思辨思维的考察,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周全思维培养都有裨益。
第四,很喜欢这个作文,随文命题的形式,也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过的形式,让学生见识练习一下挺好。第一眼看到题目,好像是为高考选科出的题目,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应该放在高一啊,后来再想,高二的学生回过头来再思考思考这个问题也挺好,知其所来,明其所往,审视来时路,更有利于看清未来。
材料的情境性很强,就是他们每一天都要面对的话题——学习,学生都有得写,比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却远离学生生活的材料接地气太多了,亲民太多了。
再看材料,数学很重要,数理化也很重要,但如果“只要”的话那就不太好了,人文学科就不重要吗?政史地就不重要吗?音乐美术体育就不重要了吗?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都有很多的联想和看法,都有内容可写,都有话可说。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类学生看了会有欣喜感,选对了啊;历史类学生看了会有不服感,我们也不是可有可无啊。哈哈,但你千万别选边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思维的周全性和严谨性,数理化固重要,人文学亦不可少;自然科学诚然重要,精神生活也不能一片荒漠,也需要培根固元。
千万不能像材料那样犯了“只要”之类的绝对化错误,所以这次作文对学生的审题和思维也是一次在具体真实情境中的大考察。材料不求高,但求实;不求大,但求真,赞一个!
以上是我对这套试卷的看法,我把它发给了教研员袁文老师,袁老师转给我一篇推文,“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文科倒闭潮”能证明“文科无用”吗?》,里面有一段话特别好:
今天中国文科的发展,既需要从文明视角站高望远,也需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仰望星空,亦脚踏实地,文科无用论自然“无用”。
甚至可以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论道德修养还是思维训练,亦或是人文素养、灵魂深度,养成一个更完整的人,不正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前提和旨归?文科学子当有这个自信。
是的,人民日报给你站队,文科学子当有这个自信,当有这个笃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