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知识与运用(10分)
(一)知识与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于传统文人画家而言,斋号既是心灵的独白,也是解码其生命历程与画作的钥匙。斋号情出多端,而意有不同:①或标榜志趣,或(抒写/书写)抱负,或陶冶情操。
如何修齐治平,追求理想?文人画家常常会在斋号上有所回应。晚清吴昌硕题其读书楼为“朴斋”,取其返璞归真、终身不辱之意。
斋号彰显着文人画家的主体意识及自我认同。明朝徐渭命运多舛,十岁时种下一株青藤,特名其读书处为“青藤书屋”,古稀之年又在自画像中题到:②“流光荏苒,两鬓如霜,是藤大若虬松,绿茵如盖。今治此图,寿藤亦寿吾也。”此株青藤,寄托了徐渭一生的情思。
文人画家审美高雅,多好收藏,也常将自我的情致嗜好(反映/反应)于斋号之中。如吴昌硕四十岁后有“癖斯堂”,以表达其金石之癖。
国人一直葆有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故而文人画家常常将先人故里、前翠事迹铭入斋号,以表承继祖风、不忘桑梓之情,黄宾虹沪上的寓所“滨虹草堂”乃以家乡的滨虹亭命名。
斋号也可作为奋发治学与艺无止境的自我鞭策。如现代画家李可染曾以“师牛堂”为斋号,以取“俯首孺子,鞠躬尽粹”之意,这与现代画家陆伊少曾使用的“甘为虞”(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正如笔下的作品一样,传统文人画家在确定斋号时往往优先选择包括追溯祖德、显耀功业、彰显幽联等在内的各种角度。以斋号作为切入点,能拓展对画家人生和艺术的观看视角,深化对文人画家及其作品的认知,于砺学修身的风雅中寻得万千气象。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钥匙(shi) 陶冶 返璞归真
B.多舛(chuǎn) 荏苒 绿茵如盖
C.桑梓(zǐ) 鞭策 鞠躬尽粹
D.视角(jué) 追溯 砺学修身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书写 反映 殊途同归
B.书写 反应 异曲同工
C.抒写 反映 异曲同工
D.抒写 反应 殊途同归
3、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段中①②两处冒号所起的作用相同。
B.加粗画线句子与“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疑问方式一致。
C.“审美高雅”“承继祖风”两个短语结构类型不同。
D.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文人画家选择角度”
(二)知识与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原因,靠的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靠的是党不负人民、人民拥护党的血肉相连。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与实践观,有助于青年( )革命历程,②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国家和民族价值统一起来。③只要回到那段革命岁月,看到一双双草鞋支撑的艰难跋涉,感受到党和人民是怎样的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④新征程上,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关键在于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忠诚,一心为民。
4、下列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磨炼广大青年不怕牺牲、担当使命的奋斗意志 更进一步了解刻骨铭心的
B.涵养广大青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更进一步刻骨铭心地了解
C.涵养广大青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更进一步了解刻骨铭心的
D.磨炼广大青年不怕牺牲、担当使命的奋斗意志 更进一步刻骨铭心地了解
5、文中画横线的四个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读完《骆驼祥子》后,七年级二班举行了读书交流会,请帮助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人物心理我来说
6、一组的同学以“买车丢车”为主线梳理了祥子“三起三落”的故事情节及心理变化,请帮助他们把下列表现心理的句子的序号填人表格甲乙丙丁处。(4 分)
①自从拉上这辆车,并没有出什么错儿,虽然他心中嘀嘀咕咕的不安。
②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
③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自己一切的努力只为别人来欺侮。
④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
起
落
情节
心理
情节
心理
一
买上新车
甲
车被抢走
乙
二
攒钱买车
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三辆新车……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车钱被骗
丙
三
婚后买车
丁
卖车葬妻
攒钱,买车,都给别人预备着来抢,何苦呢?何不得乐且乐呢?
任务二:精彩片断我来赏
7、二组的同学找到以下精彩片断进行赏析,请帮助他们选出正确的一项( )(2 分)
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就是坐着死去,他仿佛也很乐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 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 再来一碗!”
城门洞里挤着各样的车,各样的人,谁也不敢快走,谁可都想快快过去,鞭声,喊声,马声,喇叭声,铃声,笑声,都被门洞儿——像一架扩音机似的——嗡嗡的联成一片。仿佛人人都发着点声音,都嗡嗡的响。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悦那样。挤进了城。一眼便看到新街口。道路是那么宽,那么直,他的眼发了光,和东边的屋顶上的反光一样亮。他点了点头。
A“歇了老大半天”“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只是暗示人物身体虚弱。
B.画线部分从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绘了吃豆腐的场景,声色兼具。
C.加粗画线的句子罗列各种声音,写出了环境的喧闹,烘托了祥子烦躁的心情。
D.“他点了点头”这一动作言简意丰,巧妙地体现了开头“很乐意”的感受。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二:
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栗,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节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妻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 分)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
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
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
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12、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道间即事 黄公度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 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
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
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
14、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微动涟漪, 。(欧阳修(采桑子》)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至今仍常被引用,并赋予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小刚在学习古诗文时,发现古人常用“浮云”来表达情感或议论说理,如“ , 。”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人体“司令部”如何组建
①19世纪,现代神经科学之父拉蒙·卡哈尔将大脑比作“拥有千亿棵树的森林”。在这片复杂的“森林”中,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与数万亿个突触相连。尽管已经获得许多关于大脑的重要发现,但和这片复杂的“森林”相比,我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②现在,科学家们正进一步揭开人体“司令部”大脑早期遗传发育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对整个大脑不同脑区的发育进行了系统性的综合研究,绘制出了人类胚胎发育前3个月的大脑早期发育遗传图谱。
③大脑发育始于胚胎的外胚层,外胚层向内卷积包裹,形成神经管结构。分节的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起点。神经管随后发育成大脑,根据神经管的前后位置,可将其划分为前脑、中脑、后脑以及末端的脊髓区城。神经管发育成大脑经过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神经元迁移等细胞学进程。
④大脑发育过程不仅漫长,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大脑有很多褶皱,随着发育过程的推进,脑区和脑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为精妙。大脑就像一个复杂精妙的生化工厂一样,在能量代谢、分子细胞功能发挥上进行精细地调控与组装。
⑤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单细胞组学技术的应用,科学家有了新工具、新方法来研究大脑早期发育。
⑥传统的基因组学研究通常是基于许多细胞的混合物进行的,科研人员得到的是所有细胞的平均结果。而单细胞组学技术则允许科学家对单个细胞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看到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每个细胞在任何特定时间点的基因活动。这种技术揭示了细胞之间的差异,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细胞如何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
⑦之前的研究几乎总是集中在大脑皮层上,现在的研究是首次针对大脑发育进行全面研究,是对整个大脑的系统性测绘,可以让不同区域相互比较,重点关注基因调控。正是基于单细胞组学技术,研究人员绘制出了大脑早期发育遗传图谱。
⑧新研究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之一是鉴定了135个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代表一种独特的细胞类型或状态。这些细胞群包括各种类型的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支持细胞。通过比较这些细胞群的遗传特征,研究人员能够追踪到令大脑产生多样性的发育轨迹。
⑨在大脑的神经元中,浦肯野神经元是最大的,也是“运动协调大师”。它在运动和平衡协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遵循特定的发育路径。这一路径是由一系列大脑精确调控的基因激活和沉默序列所引导的,并由被称为转录因子的特殊蛋白质所驱动。
⑩为了更好地了解转录因子是如何工作的,研究人员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这种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他们识别转录因子结合的特定DNA序列。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当转录因子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时,它们可以像分子开关一样控制基因的活性,即打开或关闭基因的表达。因此,通过识别这些转录因子结合的DNA序列,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调控的机制,即哪些基因被打开或关闭,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⑪除了提供对大脑发育的基本见解外,这项研究还对理解神经发育障碍以及儿童脑肿瘤的起源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6、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科学家们绘制出人类胚胎发育前3个月的大脑早期发育遗传图谱,已经揭开了组建人体“司令部”的神秘面纱.
B.胚胎外胚层向内卷积包裹形成神经管结构,经过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神经元迁移等细胞学进程后,发育成大脑。
C.由大脑精确调控的基因激活和沉默序列引导,并由转录因子驱动的浦肯野神经元在运动和平衡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控制基因的活性,打开或关闭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17、下列对文本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题目中把大脑比作人体“司令部”,形象地说明了大脑的重要性,“如何组建”能激发读者阅读和探索奧秘的兴趣。
B.第①④⑨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大脑构造复杂、大脑工作精细、浦肯野神经元作用重要。
C.第⑧段加点词“之一”说明了新研究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很多鉴定了135个细胞群只是其中一个。语言准确严密。
D.本文是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大脑如何发育、发育多样性机理及研究大脑发育的重要医学意义。
18、基于单细胞组学技术的研究和传统的基因组学研究,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海棠花开 曹志芳
①四月,海棠花开了,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落英缤纷的时候,海棠果在绿叶间捉着迷藏,难忘的夏天正缓缓走来。
②我小时候的家建在河边,院子有棵海棠树,树身正对着村口的那条路,影子却延伸到水里。村里的奶奶们坐在树下闲聊,远远看着,竟像是海棠生出的第二个影子。四五月份,花儿们争先恐后地从骨朵儿里冒出头来,枝头也被压弯了些,青丽的白色包裹着中间淡黄的花蕊,衬得春天也娇俏。偷嘴的蜜蜂一头扎进香甜里,在上面大摇大摆地劳作着,身子随着嘴巴的节奏畅快地抖动。四月的风路过院子,带着清香的花瓣跃跃欲试地从高高的树枝上跳到我和奶奶的发尾,像是荡秋千一样乐不思蜀。奶奶也不恼,像是看穿了它这般淘气劲儿,就任它来去,只是轻轻地把我搂在怀里,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眼里闪着柔和的光。
③六年级时要到镇上上学,从新学校到家得坐半小时的车,每到周五乘车回家的时候,我和同村的几个小孩就异常兴奋,开着车窗往外看,稻田和云朵像是融在了一起,两旁的树影也被闯入的车辆打得斑驳。我坐在车里,只觉万物可爱。长大后再走,却只记得那路弯弯绕绕,让人头晕得紧。在村头的路口下车,一抬头,那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和树下笑盈盈的奶奶便撞进了我的双眼,那是奶奶每周五都要做的事——无声地等待。海棠和夕阳也是有情的花儿,斜斜地映着这个慈祥的老妇人,眷恋着这个等待孙女回家的奶奶。
④八月未央,海棠果抓紧了最后的蝉鸣跳到树上,开始它的季节,捉迷藏的果子伴着最后的雨声露出了马脚。果子显然是腼腆的,它们躲在枝叶中间,不轻言也不妄动,就那么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将其带下枝头的有缘人。
⑤海棠树是花儿和果子的家,而奶奶的口袋里则装着精灵的耳朵,它总是在午夜时分人酣睡时溜进我的房里,悄悄听少年人单纯的呓语,接着再顺着来时的路爬回奶奶口袋里,将悄悄话说与奶奶的心听。
⑥果子成熟的一天早上,奶奶叫我起床,她站在我面前,庄重而又轻柔地摊开握住的双手,我看见皱纹爬上了奶奶的掌心,却唯独绕过了那里的海棠果。海棠果切开是心的形状,那满手的心盖过了岁月,从奶奶的指尖落到了我的心尖上,与血肉相连。
⑦我不是那么不善言辞,却唯独在说爱时沉默。甚至习惯性在旁人提起时矢口否认,唯恐声音会泄露出去。对年少的我而言,爱是一座深沉而不可言的心牢,它把感情囚禁在里面,将声音隔绝。跟爱闹别扭的人只会被爱打败,“我爱你”这句话像卡在我喉间的隆冬,让人不得不等待春天。
⑧在与沉默作斗争的那几年我也忽略了一件事,对于爱,我们都是不善言辞的花儿,但奶奶却让海棠花结出了果子。奶奶的爱是沉默的青山,无声也震耳欲聋;奶奶的爱是静谧的大海,无形也宽广深邃。终于在一个冬天,我忆起那个有奶奶和海棠树的夏天,一个应该说爱的夏天。现在,我开始想说爱,但奶奶已走进泥里,就像落下的海棠花那样。那是一个迟到的春日,海棠花还没有开,夏天也在路上。
⑨又是一年春天,四月的风缠缠绕绕,被吹落的花瓣飘零在地上,像雪一样染白了土地。树下的人已经长眠,未出口的话囿于胸口成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潜滋暗长着;终于在收获的夏天,长成了我和奶奶的海棠树,花开在心里,也落在泥里。树下落英缤纷,树上的果子在夏日的阳光里笑嘻嘻地捉着迷藏。(有删改)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家院子里的海棠树对着村口的路,奶奶们坐在树下闲聊,树影和奶奶们的影子倒映在河水中,画面温馨美好。
B.放学回家路上只觉“万物可爱",体现我激动的心情,而长大后再走却“晕得紧”,原因是奶奶逝去,已无留恋。
C.八月,海棠果伴着最后的蝉鸣、雨声渐渐长大,到了成熟的季节,它们腼腆地躲在枝叶中间,等待着我来摘取。
D.在一个冬天,我意识到在那个有奶奶和海棠树的夏天,应该对她说爱,但我没有战胜自己,现在想说为时已晚。
2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中“扎进”“大摇大摆”“畅快地”用语活泼,生动地描绘了蜜蜂的辛劳,侧面写出了海棠花开得旺盛饱满。
B第⑦段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爱比作心牢,把“我爱你”这句话比作隆冬,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爱的厌恶之情。
C.第⑧段画线句子中“沉默的青山”“静谧的大海”,“无声也震耳欲聋”“无形也宽广深邃”,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
D.第⑨段以景结情,用“落英缤纷”“果子在夏日的阳光里笑嘻嘻地捉着迷藏”照应开头,升华了情感,深化了主题。
21、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⑤段的作用。(4分)
22、作者回忆奶奶时,一再写到海棠,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五、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他们一窝蜂地往前挤着,互相推着。前面有什么?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赶,肯定错不了。
你悠然独行,不慌不忙,因为你走的路,仅仅属于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