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对得与失做一个定义。首先,得失并非科学问题,无法找到统一的量化标准来验证,由此我们得到分论点1: 得失无统一标准。
既然我们无法建立统一标准,那应该采纳何种标准论证得失呢?假设1是采用社会通行标准,即社会上大众所推崇的所谓主流价值判断,例如财富、名誉、地位;假设2是不采用社会通行标准,比如个人的自我判定。要论证这两个假设,我们需要从现实里寻找答案,因为理论的建立需要以现实世界的运作作为检验。
如果得失在于个人,为何现实如此残酷?大众的感受是得的少,失的多?
这就要从人的心理讲起了。《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大部分人宁可在别人赚6万美元的时候,自己赚得7万美元,而不喜欢在别人赚9万美元的时候,自己能够赚得8万美元。这个例子完美地说明,虽然从理性的角度我们应该通过假设二,即个人的价值取向评判得与失;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往往是感性的,而倾向于用假设一,即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判得与失。
假设假设一成立,我们的论点是,得与失的标准来自社会通行标准及与他人的比较。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永远只存在一个人是得,而另外所有的人是失。或者简单来讲,在每个人能够看到的世界里,最好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因此得与失的分布,是极端不均衡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感受是得的少,失的多。
对于假设二,有无现实意义呢?《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里面提到,是否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财富、名誉、地位等)其实是个随机事件。通俗点讲,其实是运气。所以不应该基于外界评价自己的得与失。这也是斯多葛哲学的核心观点。听到这里,你有没有一丝丝开心?那其实我们也不难写出分论点2: 得与失确实是一种感受。但现实是,大部分人选择了让自己难受的标准(基于社会标准与他人比较),而不是好受的标准(自己定义标准)。
这听上去不是很矛盾吗?人是自私的,为何会选择让自己难受呢?一个解释也许是因为比较的难易程度。选择一个社会的通行的标准,能够比较方便地让我们获得比较的结果;而自己要形成一套评价体系,难度太大,不仅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个逻辑是什么,还需要能够抵抗来自主流价值体系的噪音。不可谓不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总结一下分论点3:由于自己定义标准的执行难度大,绝大多数人选择放弃自己定义标准,而选择从众,即便结果会让自己感受更差。
那我不想让自己不爽,要怎么办呢?我能够完全摆脱外界的评价吗?我以为极端的阿Q精神是不可取的。但是判断得与失的客观前提其实不难判断。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能否依靠自身努力,满足自己及家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这个前提如果没有达到,感受到失落也是正常的。但现实是,很多人达到了客观标准,但却依然感受不好。比如,有了一套房,还想要个大别墅;1000的衣服买得起了,还想要一身奢侈品等等不胜枚举。这个其实就引出了分论点4:绝大多数因与外界比较而产生的失落感受,不来自客观条件的匮乏,而来贪欲和虚荣心。
现在,我们把已经得出的分论点依次排列一下:
分论点1: 得失无统一标准。
分论点2: 得与失确实是一种感受。但现实是,大部分人选择了让自己难受的标准(基于社会标准与他人比较),而不是好受的标准(自己定义标准)。
分论点3:由于自己定义标准的执行难度大,绝大多数人选择放弃自己定义标准,而选择从众,即便结果会让自己感受更差。
分论点4:绝大多数因与外界比较而产生的失落感受,不来自客观条件的匮乏,而来贪欲和虚荣心。
那么现在回到这个题目《得与失》。我们评判得与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过日子,我以为不用评判,吃得起饭租得起房子需要复杂的判断吗?貌似不太需要吧。但通过评判得与失来满足贪欲或虚荣心,却是很多人的实际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会让我们陷入永无休止的比较中。
因此,得与失的背后是什么?我以为是人性的弱点:贪婪、痛苦、嫉妒等等。而要获得超然于世俗标准的得与失,就意味着要克服摒弃人性的弱点。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得与失是克服人性弱点的过程,道路是艰难的,但却会让我们最终通向幸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