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聊“发现问题类”的题目,有不合理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我对申论试卷的观察,发现无论是整套申论试卷,还是单个申论题目,大都遵从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框架思路。
发现问题——从题目或材料出发,需要我们准确找到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主题、话题。
分析问题——从问题的定义、表现、背景、原因、影响、变化、特点、特征等各方面出发,从而全面的认识问题,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解决问题——发现与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考试角度来讲,解决问题除了依赖对问题本身的分析之外,还需要借鉴各位考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体验。
(一)题目特征
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了解这类题目的基本情况,了解常见的问法有哪些。
2018-国考 | 根据给定资料1,对调研组的调研材料,从成绩、问题和建议三方面进行概述。(15分)要求:(1)准确、全面;(2)恰当提炼,条理清晰;(3)不超过350字。 |
2018-安徽 | 近日,县里计划来五田镇调研,重点了解发展柚子产业存在的问题。你认为,五田镇在这方面有哪些短板?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说明。(20分)要求∶符合实际,分析全面,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 200字。 |
2018-安徽 | 请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Y县在乡镇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5分)要求∶(1)全面准确;(2)分条概括;(3)200字以内。 |
2019-吉林 | 根据给定资料2、3,概括我国民间智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语言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
2019-黑龙江 | 根据"给定资料 2",概括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业务试点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5分)要求;(1)内容全面,语言准确,条理清晰;(2)不超过200字。 |
从以上列举的题目:
一、我们一般可以从“问题”、“短板”“困难”“漏洞”等词汇进行题目的判断【可以理解为“问题”的近义词】。
二、关于“问题”的归纳,题目可能会单独问,即一问,只写“问题”;也可能会与其它的元素混合提问,即两问及以上。【如表格中2018国考,就是这种情况。】
(二)解题思路
申论题目的作答,建议先阅读题干,再分析材料,这样阅读会更有目的性,效率更高。
这类题目的基本作答思路如下:
一、认真阅读题干,找准题干任务。
1、锁定阅读范围:去哪?
2、锁定阅读目的:找什么?
3、关注作答要求:常见的一些作答要求有以下几个
(1)全面:即要求我们书写答案不要遗漏信息,要全面掌握。
(2)准确:即要求我们书写过程中,直接的答案要原词原句摘抄;同时,归纳的答案或者说间接的答案概括表述要准确,不可过于口语化。
(3)条理:题目的作答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一、二、三”\“1、2、3、”\“一是、二是、三是”\“第一、第二、第三”等。
(4)字数:一定要重点关注字数的范围。
二、材料阅读分析。
1、阅读的方法:总结段落大意,同时,对材料所讲内容进行分类。
2、既然是找问题:可重点关注一些表示问题类的词句,如“负面性、否定性、消
极性”的词句。
3、细致的批注:看了很多大家的批注,大部分人的批注基本上随性而为,一种带
随意性的勾画。在此,我建议,
批注一要全,所有的与题干答案有关的全部勾画出来,不要想起来画,觉得简单就不画。
批注二要准,你计划摘抄哪个词句,就精准到画哪个词句,尽量减少无关信息的勾画,因为字数限定一般比较严格。
三、答案书写
1、三不一清晰原则:不出格、不简写、不连笔、字迹清晰可辨认。
2、严格遵循作答要求。
3、不要和命题人玩“小聪明”。很多人因为无效信息写得过多,导致格子不够用,所以无视格子,直接挤在一起写,如果这么有效的话,那命题人为何要限定字数呢?如果这么有效的话,那为何不从第一句落笔就这么写呢?所以,还是要听话,严格按照作答要求作答,不要玩这些“小聪明”。
下次,将结合具体题目与大家进行交流。如果想了解其它公考内容,欢迎大家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