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这两组谚语之间的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对立之道,相辅相成
谚语,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然而,有些谚语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大丈夫宁死不屈”与“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公孙杵臼选择了“宁可玉碎,不可瓦全”,慷慨赴死,程婴选择了“留得青山在”,抚养婴儿长大。一生一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这二人都被视为难得的义士。
这矛盾么?这并不矛盾,因为二者的价值观是统一的。
同样,“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谚语体现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之间的矛盾。前者强调了坚持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后者则强调了灵活变通,能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矛盾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宁死不屈”基于的价值观是现实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宁死也要守护这种价值观,而“能屈能伸”的逻辑是这个价值观如此重要,必须要留取有用之身来保卫他。并且,在中国古人的价值观里,其实后者更难做到,所以才有“忍辱负重”这个成语。
杜牧在《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眼里,项羽兵败自杀反而不是“男儿”,真的“男儿”就应该包羞忍辱、卷土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国演义》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困于孤城,东吴派诸葛瑾劝降时,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的这个表态就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但是,作为大将,关羽知道自己不能如此轻易就死。所以,在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态度后,关羽率领三百兵士突围而出,以图卷土重来。这种行为就叫能屈能伸。
其实无论是“宁死不屈”还是“能屈能伸”,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既要懂得变通,但同时这种变通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不可更改的信念之上。若事情有可挽回,“能屈能伸”是为了办事;若事情无可挽回,那“宁死不屈”表达的就是一个坚守的态度。在这个角度上,这两句话其实也是统一的。
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正是我们智慧的源泉。谚语中的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谚语,使之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指南,使之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之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模仿四省联考作文题,主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了原创。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本题要求辨析看似矛盾的两则谚语,最终找出背后关系的统一性。
“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前者强调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即使面对死亡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后者则强调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行动,适当地退让或妥协,不要一意孤行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两种精神之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支持的。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仰,这就是“大丈夫宁死不屈”的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种环境和情况,适当地屈服和妥协,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只有在两种精神之间进行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指“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传递出的是坚强、坚持、乐观的精神,保留一丝实力而后徐徐图之。通向成功的道路多无坦途,面对困境时,只要不绝希望,适当的退缩和隐忍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胸怀。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做到不绝希望,放低姿态,沉稳发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指“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传递出的是对气节的坚守,对尊严的坚持。面对原则性问题时,面对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境遇时,退让也许能保全自身,但是却会失掉气节和尊严。面临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再被俘后屡次拒绝了元军主帅的劝降,拒绝了荣华富贵的诱惑,以一颗尽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以身殉国,坚守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因此,在原则和正义面前,我们要坚守气节,不怕牺牲,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
考生在写作时要先分别辨析每句谚语各自的含义,挖掘出背后的价值观;然后分析出表面矛盾的价值观实则可以对立统一,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选择。最后可以总结,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背后包含人生的智慧,我们应该体察其中包蕴的不同价值观,从而具体指导我们的生活。
立意:
1.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智慧。
2.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
3.在矛盾中找到处事的智慧。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都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强烈,渴望交流的一方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除诗歌、小说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范文】
既做月亮被照亮,也做太阳能发光
考试考砸,收到挚友的一个拥抱,我们“有被暖到”;陷入迷茫,获得老师的指点迷津,我们“有被暖到”;冬夜听雪,倾听蜜友分享的好歌,我们“有被暖到”;安静相对,跟老友共忆美好往昔,我们“有被暖到”:我们渴望、贪恋这种暖暖的相处,我们渴望做被太阳照亮的月亮。
在人际交往中,渴望被温暖,寻求被照亮,期望获得正面的“情绪价值”,是人人都有的期待吧?生活本就不易,人生本多悲凉,如若在与人相处时,仍然接收到的是负面情绪、阴暗思想,那无疑是让自己的心理更添堵、生活更添冰霜。总是霜上加雪、雪上加霜,这漫漫人生路,该会多么凄伤!
所以,不愿意总做别人不良情绪的“垃圾桶”,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为自己的成长营造“阳光房”。
但是,我们还应该想到,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做垃圾桶,我们有了忧愁向谁诉说?如果人人都只做月亮被照射、被温暖,从哪里获得光、获取热?
因此,在我们相互交往时,不能只渴望获得正面的“情绪价值”,也要学会释放暖和热,不只做月亮,也要做太阳。就像杜甫,自己的茅屋虽然漏雨也漏风,但还想温暖天下寒士使之俱欢颜;就像雷锋,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还要对待同志如春天般温暖。每个人都积极做太阳,每个人也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收获到温暖。其实,光能激发光,暖能赢得暖:爱,才能被爱。不然,如果每个人都只做接受光照的月亮,那,有了悲伤时,我们何处话凄凉?
另外,让自己温暖的途径,除了向外寻求光源、热源,更重要的、更根本的途径是向内寻找,让自己的内心化成一团火,让自己的内心聚变成“太阳”,这才是我们永久的、可依赖的光源、热源。南非总统曼德拉,身陷囹圄二十载,没让自己冷寂,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心里有火,能自我温暖。不光温暖自己,他甚至还与监狱警察成了朋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价值理念,感化了警察及其他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向往民主、渴望平等。所以,寻求被照亮,无可厚非,但是,自我照亮,让自己成为太阳,更重要。
愿我们人生总遇到良人,路途总逢阳光;愿我们能给别人温暖,能给别人带来光亮。
愿我们坚强地成为太阳,温暖着别人,温暖着自己;愿我们有幸能做月亮,总被良人温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谓情绪价值,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尤其是给他人带来与创造舒适、快乐感受的能力,可分为治愈型价值、指导型价值、分享型价值、陪伴型价值、猎奇型价值、自娱型价值、怀旧型价值、自我实现型价值。所供材料在给出了“情绪价值”这一概念后指出,在当下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期望交流的一方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让自己获得正面能量。反过来说,大家不愿意成为对方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另外,材料指出有人认为,在人际交流中渴望传递和获取情绪价值,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而有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这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对这一交流方式进行辩证思考。
写作时,我们可以先从概念辨析入手,指出“情绪价值”的内涵。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人们渴望获得“情绪价值”的原因:希望收获温暖,渴望汲取能量,希望树立信心,等等。然后,指出这种交流方式,有理由温暖人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接下来可以辩证指出,自己才是自己的情绪的主人,自己才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可以期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正能量,但真正值得依赖的还是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立意:
1.多给别人提供火,也多让自己接受光。
2.让交流变成正能量的传输。
3.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网络时代的决策迷思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同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只需轻点鼠标,无数的知识和观点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全球的新闻动态,可以在线学习到各种专业知识,可以轻松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相信,在这个时代,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沉浸在网络的海洋中,浏览着一条又一条的信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哪些是虚假的、误导性的信息呢?当我们面对着无数的观点和意见,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影响,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呢?
我想,这并非易事。网络上的信息繁杂而庞大,要想在其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然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我们往往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从而无法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决策。
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他在网络上看到一种说法,认为投资某个股票一定会赚钱。他没有任何的投资经验,也没有对那个股票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信息,就盲目地投资了。结果,那个股票很快就下跌了,他损失惨重。这就是盲目相信网络信息的后果。
网络信息的泛滥,让我们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我们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预测信息的传播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不能轻易地被信息所左右,更不能盲目地相信网络上的各种说法。
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有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需要有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的海洋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决策。
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相反,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出正确的决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强调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而同时,当我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我们产生的观念与做出的选择,也就无法避免不被这些信息影响。由此,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提出思考,被各种信息裹挟、影响而做出决策,是否意味着我们做出选择越来越容易,这些决策是否就一定科学、合理呢?
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和数据,理论上这应该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信息的丰富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挑战。此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常常受到质疑,这可能会误导决策者,导致决策失误。但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时代,决策的难易与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手段或信息推送,毕竟提供信息、筛选信息只是丰富选择的客观条件,真正的选择与决策是要在真正了解自己的禀赋、兴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决定一切的是主体是否真正的认识自己、是否善于妙用技术、是否能够兼顾情理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是一道思辨性作文题,考生要对材料观点进行辩证思考,既可以选择同意材料的观点,即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突破自身局限,越来越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可以反对材料的观点,即被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裹挟,我们可能会被误导做出错误决策,或者信息量太大、选择太多,反而因犹疑不决错失决策良机。也可以一分为二,辩证看待。明确态度后,则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选角度探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做出科学合理决策。如可从管理信息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管理信息,避免过载,从而提高决策质量;可以从筛选信息的角度,分析在众多信息中如何进行有效筛选和评估,以及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对决策的重要性;或者,也可以讨论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可能削弱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强调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立意:
1.人工智能并不能克服信息过载带来的决策干扰。
2.减少人工智能依赖,强化决策自主
3.借助人工智能深度思考,降低决策难度。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认为“知易行难”,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求知力行,知行合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漫漫,求知若渴,但仅“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行”也同样重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中,“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求知力行。
以“知”为基,奠定前行的基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有司马迁游历山川,阅尽万卷史书,方能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今有袁隆平扎根田间数十载,探索研究,方能成就“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正是因为他们扎实的学问基础,丰厚的知识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求知若渴,格物致知,方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
以“行”为本,书写人生的华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要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必须靠行动来实现。昔日范仲淹生活艰苦,却能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臣;今天,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宇宙奥秘、发展航天事业为己任,不断试验探索,终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飞天奇迹。只有勇于实践,敢于行动,我们才能将“知”化为脚下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前行,直至成功。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这一过程既是对“知”的探索,也是对“行”的践行。在面对新冠疫情时,中国不仅有对病毒的科学认识,更有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正是这种知行合一,让我们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深刻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既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求知是力行的前提,力行是求知的目标。让我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践行理想,求知力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尚书》“知易行难”、孙中山“知难行易”、王阳明“知行合一”三种对“知”与“行”关系不同论述,引出对“知行关系”的思考,并要求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阐述自身感悟。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知易行难”强调“行”的困难,知晓道理容易,付诸实践却很难。“知难行易”强调“知”的重要性,认为真正认识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才是难点,一旦明确方向,行动便水到渠成。“知行合一”强调“知”“行”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三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各有侧重,都揭示了“知”与“行”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三种观点,认识到“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路径,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头以三种观点碰撞为切入点,引出“知行关系”话题,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倾向。在论述过程中,作文可以采用辩证分析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阐述“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合理性,并结合勾践卧薪尝胆、毛泽东思想形成等历史事件佐证。点明“知行合一”的精髓在于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并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为例,突出“行”对“知”的检验和深化作用。还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新技能或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展现对“知行合一”的切身体悟。结尾部分展望未来,结合新时代青年责任,呼吁将“知行合一”融入个人成长,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立意:
1.知行互为基础,不可偏废。
2.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3.超越二元对立,探索知行融合新路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论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亚里士多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蒙田:我所希冀的名声只是让人知道我曾安静地度过一生。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试题所给的四句材料,精选中外名家名言,两两对照,分别体现了“有为”与“无为”的不同人生观。其中,材料第一句出自《论语•宪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凸显的是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亚里士多德的言论与之相似,强调人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潜能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尚未外化为现实的能力。冰山理论认为:人们拥有的能力就像冰山一角,只占能力的30%,而还有70%能力隐藏在冰山之下,未被发掘。但是激发潜能需要坚定自信、奋斗目标、现实危机、榜样感召以及崇高的责任感等等。可见,这两句话强调的都是一种奋发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行动力。
第三句材料出自《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表现的是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思想。诚然,“安之若命”里会含有躲在舒适圈里的含义,但有时候不硬碰硬,也意味着一种变通和审时度势。第四句里蒙田的名言,关键词是“安静”,也强调了对于清静无为的推崇。
那么,考生对于材料的联想与思考,就应当围绕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为”与“不为”的思辨关系展开。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指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勇武、奋进精神让人佩服,但庄子、蒙田的清静无为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看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题目为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事完成它有困难,有挫折,而又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等等。哪些事知道它不可以而又不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等。
立意:
1.知其不可而为之,拥有向逆境说“不”的气概。
2.奋斗不息,抗争到底。
3.以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过好此生。
4.无问东西,从心而为。
六、阅读下列材料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Bezos)说过:“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范文】
形象之镜,映见真我
“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这句名言,如同一面深邃的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真实面貌。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个人的真实形象,并非仅凭外表的光鲜或言语的华丽所能堆砌,而是由其一贯的行为举止与内在品质共同铸就的丰碑。真正的好形象,源自不懈的自我修养与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
形象是行为与品质的交响。形象,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概念,它超越了简单的外貌与装扮,涵盖了人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思想深度等多个方面。正如一座建筑,其美不仅在于外观的华丽,更在于结构的稳固与设计的巧妙。同样,一个人的形象也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和谐统一的展现。善良、诚信、勤奋等美德,如同建筑的基石,稳固而坚实;而礼貌待人、勇于担当、持续学习等良好行为,则是构筑这座形象大厦的砖石,使其更加高大、辉煌。
不在场时的评价才是真实性的试金石。当人们不在场时,失去了直接控制与修饰自己的机会,那些刻意为之的表象便会褪去,留下的唯有平时积累的行为习惯与内在品质的自然流露。这种无意识的展现,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揭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正如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尊敬与信赖的人,总是那些能够在无人监督时依然坚守原则、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塑造正面形象的钥匙。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塑造积极正面形象的关键。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待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对待困难的坚韧不拔,以及对待成功的谦逊低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最终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座高大的形象丰碑。正如那句老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成就了不凡的形象。
以行为为笔,绘就真我风采。形象是人生的名片,它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故事,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而这张名片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与内在品质。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行为成为最动人的语言,让我们的品质成为最亮丽的风景。如此,即使我们不在场时,也能留下令人敬佩与怀念的美好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作文题。
材料引用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话“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其中关键词“形象”不仅仅是指外表,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印象或口碑。
深层含义指一个人的真实品质和行为才是塑造自己形象的关键因素,而非表面功夫或一时的表象。“不在房间”是一种比喻说法,意味着即使这个人不在场时的评价更能反映真实形象。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即一个人即使不在场,他的形象也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进而影响他人对他的评价。
由此看出,材料意在表明个人的真实形象是由其一贯的行为和品质所决定的,而非表面的修饰或一时的表现。真正的形象是别人在你不在场时对你言行举止的综合评价。
写作时,首先简述贝索斯的名言并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行为塑造真实形象。然后论述个人形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再探讨如何塑造和维护良好的个人形象,可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个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通过日常行为来塑造积极正面形象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未来行为的期望。
立意:
1.行为塑造真实形象。
2.形象是灵魂的永恒印记。
3.言行一致,形象自成。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附加值”原本是经济学术语,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的新价值,如产品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情绪感受。随着社会发展,“附加值”渗入到了各个领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一种超越预期的体验,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增益。
对于“附加值”,有人认为应该讲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更稳定、持久;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前规划,主动追求更能激发潜能,保持动力。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示例
(1)可选立意角度。
①偏重于强调主观。追求“附加值”应主动出击,主动而为;但文中应有辩证说理,强调不可乱作为,而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主动而为。
②偏重于强调客观。追求“附加值”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但文中亦应有辩证说理,强调不可一味追求“躺平”,应体现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③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强调追求“附加值”,既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又要主动出击,主动而为。同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2)立意层级
①高远立意。由此及彼,能从探讨追求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探讨追求人、国家乃至人类的“附加值”。
②深层立意,由此及彼,能从探讨追求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到探讨追求其他领域的“附加值”。
③常规立意。就事论事,探讨如何追求提高产品(或其它领域)精神层面的“附加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④浅层立意。就事论事,仅探讨如何追求产品的“附加值”,无深化,亦无升华。
1.优秀标题: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 万事有规划,“附加”碗里来
持平和心与准规划,为获“附加值”赋能 于顺其自然中,主动追求附加值
顺其自然以为固本,主动追求赢“附加”
顺自然与规划并具,为人生道路“附加”
2. 【范文】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
“附加值”本指原有价值之外的新价值,即“附加值”是一种额外的收获。“附加”一词,有附和加两义,既表明了它的附属地位,同时表明了“新增加”这层含义。不论何时何地,“附加值“本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物。依我之见,纵使其如渠中水般从流自然,吾侪乃应持追求之姿踔厉奋发,最终也要平心静气接受结局。
行善始善终之事, 获水到渠成之喜。
“附加值”原就是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意外之喜, 既如此,何不先以“山重水复“的决心将事做得尽善尽美?揆古,苏东坡仕途失意,接连遭贬。 他选择躬亲尽职:既然要做官,就做得尽善尽美罢。 他关心民生,修筑水利造福于民,可谓官中典范。而不论是百姓对他的爱戴,抑或流芳千古的美名,不都是任官一职善始善终“春色满园关不住”后出墙的那一枝红杏吗?惟有将原有价值变得名副其实,才有可能迎得“附加值”的惊喜。
持主动追求之姿,踔厉奋发,激发潜力。
纵使“附加值”并不一定可求,但吾侪青年仍应秉持主动追求的心理。所谓既无“乘风破浪”之志,怎会有“直挂云帆”之姿呢?酌今,“蝶后”张雨霏正是秉持追求更好,勇于超越的态度,日复一日在黑夜中燃烧肌肉,才有了蝶变之后的荣耀。对于她来说,金牌与冠军本是“附加值”一样的存在,对自我实力的提升与证明才是“原有价值”。为了追求“附加值”,为了国家的荣光,她踔厉奋发,挑战自我,才成了泳坛蝶后。
纵使尽力追求,我们也应明其自然之理,平心静气接受“附加值”的缺席。
“生命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李娟在《冬牧场》里如是写道。追求“附加值”而非强求“附加值”,纵使结局并非所期望那般好,但追求的过程已足已让人心安。如今考试不也如此吗?应试教育让人过分地看重分数。但分数,不过也只是学业中的“附加值”。你追求了,努力了,那么你的“原有价值”便得到了最好体现。至于分数如何,我们都应平心接受,毕竟“附加值”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追求奋发,平心静气,“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追求“附加值”不是结局,是态度与热情,是过程与理想。踔厉奋发,仰首前行,你追求过程中的天寒地冻,路遥车远,不论何时何地,结局如何,便是最好的“附加值”。
于顺其自然中,主动追求附加值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不再满足于只是“做成一件事”,而更加关注它带给我们的额外收获,或者精神增益,即所谓的“附加值”。能否收获附加值,是难以预料的,以我观之,应保持顺其自然之心态,更要主动争取,方能赢得“附加值”。
欲追求“附加值”,需葆有“顺其自然”的健康心态。
《人民日报》曾有言:“白天做好该做的事,到晚上自有结果。”附加值不可强求,保持平静的心态稳步前行,额外的收获说不定会悄然落在你头上。郭橐驼种树始终平静顺应天性,没有像其它人一样过度关心,只做好最初的工作,然后就不再理会,顺其自然等待树木成终,不也种出了“长安第一”的树吗?柳永被皇帝亲自黜落官名,虽心有不甘,却没有死缠烂打,顺着皇帝的评价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牌子,在市井中人缘极好,顺其自然地填词,最终也等到了“屯田员外郎”的官职,收获了自己想要的附加值。因此,不必纠结于是否能得到,只需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欲追求“附加值”,更要努力主动争取,才有更多机会。
“附加值”虽不可强求,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寻,唯有主动争取,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远在东隅的福建人不甘贫穷落后,远渡重洋来到非洲开日用品超市,不为发家致富,只为谋求生路。福建人依靠团结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成功在非洲站稳脚根,也获得了勇气的附加值——实现财富自由。正如他们爱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附加值也需要主动争取。春节期间,影片《热辣滚烫》横空出世,火爆全网,导演贾玲表示自己最初只想瘦下来”,却发现这是很好的春节档素材,每天打开记录,安排拍摄,规划得满满当当,影片的上映,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收获了票房、赞美,因此,附加值更要主动争取。
以顺应自然之心态,争取每一个机会,方能收获附加值。
“顺应自然”不是摆烂,而是努力之后的不强求。《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不甘心自己的年老,主动出击深海,历经各种风险终于带回一条大马林骨,但仍被读者视为英雄,成为文学史上经典的英雄形象。所以,顺应自然于心,主动争取于行,方为追求附加值之正道。
机会就像一道旋转着的门,只有在不断努力中的某个时刻才能打开,让我们以顺应自然心态,主动去争取自己人生的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