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培养阅读习惯不仅能让他们爱上阅读,主动阅读,还能有效提升语文分数。本文将为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三年级小学生开启阅读之旅,提高语文成绩。
一、阅读对三年级小学生的重要性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转折点,语文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加。阅读在这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阅读能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其次,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学生可以了解各种知识和文化,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此外,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三年级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从孩子喜欢的漫画书入手
- 家长要了解孩子喜欢的漫画书类型,比如 “马小跳” 系列。一般漫画书都有很多本,孩子可能无法全部购买。而漫画书通常都有配套的文字书。
- 家长与孩子沟通阅读的事情时,从孩子喜欢的漫画书切入话题。当孩子想要买一套喜欢的漫画书时,家长可以答应,但提出条件:买一套漫画书的同时,还要买同名的文字书以及其他一到几本文字故事书。并且建议孩子将漫画书和文字书配合阅读,比如读一本漫画书再读一本文字书。
-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城,让孩子在有书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去了书城后,让孩子在家长给定的选择范围内自主决定买书,以文字书居多。随着家里书的增多和对有书环境的熟悉,孩子会逐渐开始阅读。
- 创意读书游戏
- 我就是主角:读完一本书后,把故事主角的名字换成孩子的名字,还可以加入孩子的玩具、朋友的名字等。父母在读的时候,碰到故事主角都读成孩子的名字,让孩子成为故事主人公,体验故事世界。读完后询问孩子的感受。
- 邀请故事的主角来赴宴:读完一本故事书后,和孩子一起写一张邀请函邀请故事主角来赴宴,要图文并茂。比如读完《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后,写一封邀请信给毛毛虫先生,邀请他来家里吃饭,并描述吃饭前后可以做的事情。
- 给故事画一张故事发生的时间表:读完一本故事书后,和孩子一起画一张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线,就像学历史画时间线一样。
- 课堂阅读教学
- 课前预习:根据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预习学习指标。包括每个生字拼读后书写,找出形近字组词;读课题抓题眼,设想课文内容并通读了解大意;再读课文,勾划不明白的词语先自己解决,实在弄不明白的在课堂上解决。久而久之,学生能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 课堂教学方法:
- 采用学习 “三步法”:第一步,默读课文画词句;第二步,联系中心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默读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琢磨,勾划重点词是抓住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
- 围绕题眼找中心:对于篇幅短小、层次清楚的课文,从课题中找出文章中心,理清文章层次。如教学《新型电影》,从题目中引导学生找出中心 “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采用 “扫读法” 让学生了解新型电影的特点,课后安排学生看图想象写自己的新型电影,巩固所学方法。
- 运用简易教具和简笔画创设情景:对于抽象、较难理解的教学问题,运用简易教具和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海底世界》,挂上挂图,画上海面和船的简笔画,用潜水员模型演示下海底的情景,让学生扮成 “潜水员” 汇报看到的一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创设舞台展示才华:组织课本剧表演、配乐朗读等活动,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检测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 课外阅读
- 创设阅读环境,培养阅读习惯:学校安排每日 30 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从必须读到自然养成阅读习惯。老师在点拨指导阅读的同时,教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为习作练笔做准备。
- 家庭学校配合,促进读书:开展 “我为父母读书报” 活动,将读书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拓宽学生的读书空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 创设思维活动空间,调动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各种比赛,如 “诗歌朗诵会”“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谁摘录的好词佳句多”“谁读的书多”“制作剪贴报” 等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增加阅读量,体现学生为本的观念。
总之,培养三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运用创意读书游戏,加强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等方法,可以让三年级小学生爱上阅读,主动阅读,从而提高语文分数,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三年级小学生阅读现状- 部分孩子只喜欢看漫画书,对文字书兴趣不高。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孩子只热衷于看漫画书,对文字书的兴趣却不高。例如,有的孩子会反复阅读科普类漫画书,如《百问百答》《丁丁历险记》《神探狗狗》等,却对全文字的儿童小说兴趣不大。孩子只看漫画书,可能是觉得文字书籍枯燥无味,相比之下,漫画书更具娱乐性。然而,很多漫画书只是为了娱乐,缺乏营养价值,对提升孩子的素养作用有限。
- 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
目前,三年级小学生普遍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一方面,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差,对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都有所不足,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吸引注意力,放弃阅读。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读还不够全面,对于文章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和文章内涵不能理解透彻,找不到准确的阅读目的,阅读主观性较为随意,难以明白阅读的意义。此外,在当前的三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小学生不具备主动发现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要求才会在学习中运用阅读知识。
三、引导三年级小学生主动阅读的方法- 从兴趣入手
- 了解孩子喜欢的漫画书,找到配套文字书。很多三年级的孩子对漫画书情有独钟,比如《百问百答》《丁丁历险记》《神探狗狗》等科普类漫画书常常让孩子们反复阅读。然而,漫画书虽具娱乐性,但缺乏营养价值,对提升孩子素养作用有限。一般情况下,漫画书都有配套的文字书,家长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漫画书类型入手,了解其喜好方向,为引导孩子阅读文字书做好准备。
- 与孩子沟通,提出购买漫画书的同时购买文字书和其他故事书的条件,并建议配合阅读。家长与孩子沟通阅读事宜时,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漫画书切入话题。当孩子想要购买一套喜欢的漫画书时,家长可以答应,但提出条件:买一套漫画书的同时,还要买同名的文字书以及其他一到几本文字故事书。并且建议孩子将漫画书和文字书配合阅读,比如读一本漫画书再读一本文字书。这样,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漫画书,一般会愿意听从家长的建议。
- 执行协议,让孩子逐步养成阅读习惯。达成协议后,家长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此外,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城,让孩子感受 “有书” 环境。去了书城后,让孩子在家长给定的选择范围内自主决定购买书籍,以文字书居多。随着家里书的增多和对有书环境的熟悉,孩子会逐渐开始阅读,越到高年级,孩子看漫画书的欲望会越小,因为漫画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且年龄越大,孩子也会越不好意思再看漫画之类的书。
- 创造阅读环境
- 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城,感受 “有书” 环境。图书馆和书城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好地方。带孩子去图书馆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阅读是扩展孩子知识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图书馆也是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律能力。带孩子去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观赏艺术品和文物,他们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历史、文化和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样的经历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观。带孩子去科学探索中心或科技馆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这些地方通常提供丰富的互动展览和实验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的奥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 让孩子在选择范围内自主决定购买书籍,以文字书居多。孩子在书城有了自主选择权后,会更有兴趣阅读。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选择书籍时以文字书居多,让孩子逐渐适应文字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在有书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慢慢养成阅读习惯。
- 课前预习:
- 拼读生字、找形近字组词,掌握字形字义。学生在预习时,要认真拼读课文中的生字,然后找出形近字进行组词,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 “辩” 字时,可以找出 “辨”“辫” 等形近字,分别组词为 “辩论”“分辨”“辫子”,这样不仅能掌握字形,还能明确字义。
- 读课题设想课文内容,通读了解大意。看到课题后,学生要发挥想象力,设想课文可能讲述的内容。然后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比如,看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个课题,学生可以设想课文可能会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包括四季的变化、丰富的物产等。通读课文后,对小兴安岭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再读课文,勾划不明白词语,自行解决或课堂解决。再次阅读课文时,学生要仔细勾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于一些简单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行解决;对于较难理解的词语,则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
- 课堂教学:
- 学习 “三步法” 默读课文画词句。联系中心谈体会。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首先,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可能是描写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或者揭示文章中心的关键内容。然后,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谈谈对画出词句的体会。最后,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画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这句话,联系文章中心,体会桑娜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的品质,再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桑娜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围绕题眼找中心,理清课文层次。对于篇幅短小、层次清楚的课文,学生可以从课题中找出题眼,进而确定文章的中心。然后,采用 “扫读法” 理清课文的层次。比如,在学习《新型电影》时,从题目中引导学生找出中心 “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新型电影的特点,课后安排学生看图想象写自己的新型电影,巩固所学方法。
- 运用简易教具、简笔画创设情景,帮助理解内容,培养分析能力。在教学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时,运用简易教具和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海底世界》时,可以挂上挂图,画上海面和船的简笔画,用潜水员模型演示下海底的情景,让学生扮成 “潜水员” 汇报看到的一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创设舞台,展示才华,培养听说能力。组织课本剧表演、配乐朗读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汇报读书情况,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检测阅读效果,提高阅读兴趣。比如,学习《陶罐和铁罐》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人物性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创设阅读环境,培养阅读习惯
- 安排每日阅读时间,逐步养成习惯。学校可安排每日 30 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从必须读到自然养成阅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 教给学生摘录好词佳句的方法。老师在指导阅读的同时,要教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为习作练笔做准备。学生可以将好词佳句记录在笔记本上,时常翻阅,加深记忆。
- 家庭学校配合
- 开展 “我为父母读书报” 活动,拓宽读书空间。将读书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孩子为父母读书报,不仅能影响父母,还能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父母也可以激励孩子,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 创设思维活动空间
- 组织各种比赛,激励学生多读书。可以组织 “诗歌朗诵会”“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谁摘录的好词佳句多”“谁读的书多”“制作剪贴报” 等活动,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增加阅读量,体现学生为本的观念。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
- 初读了解全文大意,自学字词,初步把握内容。
在初读阶段,学生通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同时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和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例如,在阅读一篇故事时,学生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然后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学习不认识的字词,初步理解文章的含义。
- 精读边读边想,弄清句段关系,掌握中心思想。揣摩重点段落和佳句,体会思想感情。
精读时,学生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读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比如,在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精读,画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这句话,联系文章中心,体会桑娜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的品质,再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桑娜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悟读深入思考,悟出作者目的。
悟读阶段,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例如,读完一本故事书后,学生要理解体会出书中的思想内容,不能仅仅依靠故事内容,而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或情感。
- 熟读多读成诵,消化语言,用于写作。
熟读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语言,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以便在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比如,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优美的散文段落,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将其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牢记于心,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七、小学生主要读书方法- 三读法
- 浏览性泛读:对于大部分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用浏览法。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 探求性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或完成任务,如寻求问题答案、搜集特定知识等,这就要求 “一目十行”。快速阅读能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 200 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
- 品味性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 “不动笔墨不读书”
- 圈点勾画:用相关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 “____”“?”“——”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 作批注: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理解、体会和感想,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 作卡片:为便于记忆和积累,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做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 边读边思考
-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读完一本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 “我就是主角” 的游戏。比如孩子读完《小王子》这本书后,把故事主角小王子的名字换成孩子的名字,还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朋友的名字等加入到故事中。家长在读的时候,碰到故事主角都读成孩子的名字,让孩子成为故事主人公,体验故事世界。读完后询问孩子的感受,这样能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2. 邀请故事的主角来赴宴读完一本故事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写一张邀请函邀请故事主角来赴宴,要图文并茂。例如读完《绿野仙踪》后,写一封邀请信给多萝西,邀请她来家里吃饭,并描述吃饭前后可以做的事情。可以这样写:“亲爱的多萝西:你在奥兹国的冒险一定很精彩吧!我为你准备了很多美味的食物,有蛋糕、水果和果汁。我特意邀请你来我家里吃一顿饭。吃饭之前,我们可以一起分享你的冒险故事;吃饭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玩游戏。如果你能参加,我会非常开心。期待你的到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还能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
3. 给故事画时间表读完一本故事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一张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线,就像学历史画时间线一样。比如读完《夏洛的网》后,可以以时间线的形式画出:小猪威尔伯一开始是怎么回事,然后遇到了夏洛,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故事是如何结束的。把这条故事线弄清楚,对孩子很有帮助。因为这个故事是以画为主,配合一些口语表达,孩子会很投入,很喜欢的。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开发。
九、提升三年级小学生语文分数的方法- 阅读习惯培养
- 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进行阅读,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专注于阅读,逐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孩子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从而扩展词汇量,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 词汇积累
- 鼓励孩子每天学习新词汇,可以通过阅读、观看教育节目等方式。让孩子了解新词汇的拼写、词义和用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例如,孩子在阅读中遇到一个新词汇 “璀璨”,可以让他们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光彩夺目,然后在写作中尝试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夜晚的星空。
- 语法知识理解
- 向孩子讲解基本语法规则,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句子的结构等。通过练习和实际运用,让孩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比如,在写作中让孩子注意主谓一致、动词的时态等问题。
- 写作练习
- 多给孩子布置写作任务,如写日记、作文、故事等。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孩子注意文章的结构、逻辑和语言表达。可以让孩子先列出写作大纲,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写作。写完后,让孩子自己检查和修改,也可以请家长或老师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巧。
- 阅读理解练习
- 让孩子阅读各种文章,然后回答问题。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例如,读完一篇故事后,让孩子回答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事件、故事的寓意等问题。
- 听力和口语
- 鼓励孩子多听英语,可以通过听英语歌曲、看英语动画片、听英语广播等方式。参加口语活动,如英语角、演讲比赛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讲故事等方式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 学习计划制定
-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确定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分配。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写作、语法学习等。让孩子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提高学习效率。
- 家庭支持
- 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书籍,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