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友友都跟我聊过,没想到一进初中,道法居然成了拉后腿的薄弱项,娃觉得又枯燥,又难背,就算背了,也不见得材料大题能拿到高分。
结果就是分数总也不上去。
我家娃的道法也渣,正经考了两回了,都混不进班级前十。
我们总结过,主要有三个地方做得“不够”:
第一,客观题不够满分。
先插一句,每个地区道法的分值、考试形式都不太一样,有的地方是满分60开卷考试,有的地方是满分80闭卷考试。
而我们这儿,是满分100的卷子,闭卷考试,60分客观题 40分的主观题,题型和中考保持一致,将来按100的原始卷面分打80%,再正式计入中考分数。
根据我的观察,道法要高分,第一步就是客观题60分要全拿。
我们道法老师在公布成绩时,除了总分,还会把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的得分也单列出来,但基本上都是在主观材料题上丢分多。
所以说,如果连前面的客观题也失分严重的话,那成绩肯定好看不了。
但怎么解决客观题也会错那么2-3个选择题呢?
多见题,把错题细抠成两类,要么是分析不够细腻(这一点语文成绩好的娃要占优势),要么是思路不对上(这一点情商高的娃要占优势)。
举个例子:
一道关于家庭关系的选择题,以时下流行的周末全家去露营为应用场景。
大部分娃都能从融洽家庭关系的角度去做合理选项,可我家萌娃就能选,这是去搞家庭劳动的。
再看课本上的这个例子,说不定遇上性格“刚烈”的男娃或是比较“敏感”的女娃,这友谊的小船说不定就翻了。
但总体上说,60分的客观题,在七上这个阶段难度并不高,想在期末有所突破,就把前面所有的错题都好好盘一盘,把理解思路给“掰正”一下。
第二,知识点背得不够全。
大伙儿别小看背书背得勤不勤这么看似简单的一回事,其实很多娃就是栽在“偷懒”上。
包括我家娃,事后一分析错题,该背的没有背,背了的没背熟。
这会导致什么呢?这会导致主观材料题不会做。
其实咱们七上道法,从主体内容上说并不难,讲自我和梦想,讲家庭、师生、集体,讲生命,讲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我觉得那都是些离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话题,就算书上不讲,大人以前也多少讲过。
但是,讲到为了实现梦想该如何学习,那几点能背下来吗?
讲到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能用书上的语言默出来吗?
如果这些重要考点的条条框框都记不住,默不出,那就算审清了材料大题的题意,也想到了要考哪个知识点,可你答不出,不也照样没用吗?
所以说,上了三个月的初中,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小四门的背,真是重要,时间花在哪一科,基本哪一科就能出效果。
如果孩子不够自觉,那么就还是麻烦老母亲们亲自下场监督一下吧。
这个事情,没啥花头的,干就完了。
第三,答题“模板”不够熟。
还有一些娃的问题,就是老老实实背了老师发的资料,材料大题也能做出来,但就是得分不高,总在90分上下徘徊。
这基本上就是答题“模板”不够熟,应试的各种技巧还需要多磨炼。
是的,我也是娃进了初中以后,才发现原来历史、道法和语文一样,在阅读理解、写作部分(历史有“小论文”题型),也都是有答题模板的。
而学校其实也相当重视各种答题技巧的培训。
我看过娃记在书上的笔记,关于答题的格式、句式,关于某一类问题的注意要点,关于标准学科术语的运用(不准说自己的大白话),关于答题公式的组合等,记得其实也是挺细致的。
跟我后来买的答题模板书相比,只是相对零散些,估计是跟着课本进度走,还没到进行系统总结的时候。
但毋庸置疑,模板很重要,是否能熟练掌握,标志着娃是否成功适应了该科的思路逻辑和规范答法。
而且,我个人觉得,道法的模板,咱们七上多花点心思,多适应一下,是值得的。
因为七上的内容最为简单好理解,七下就会开始加难度,八年级开始以法制为中心内容,九年级的各项建设,则开始涉及了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时事等),有理解难度的专业术词也会越来越多。
到了那个时候,相对于内容上的“艰难”,答题形式上的不陌生,乃至熟练,就成了一件好事。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