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考模拟试卷难度大吗

成都中考模拟试卷难度大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2-16 01:04:59

2020年成都中考延时一个月以后,终于落下帷幕,那么今年中考试题有何特点?难易程度如何?对明年的考生备考有何启发?一起看看川大附中数位名师点评成都中考试卷。

语文:守正出新 彰显成都文化

点评名师:戢丽蓉,武侯区学科带头人,武侯区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武侯区智慧教育种子教师,武侯区科研骨干教师。

成都市语文中考一直坚持“两考合一,素养立意”。从命题形式与结构上看,语文试题有平稳和连续的特点,过渡自然,守正出新,稳中有变。

一、重点突出,凸显浓郁的成都文化

2020年的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比如古文考查了经典篇目《北冥有鱼》和《马说》。说明文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等。同时,考题再次呈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摩珂池,消逝的仙湖》、《过摩珂池》、明代首辅杨廷和的《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何满子的《成都的卖水人》,选材都围绕成都文化展开,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使考生答题的同时领略本土经典文化,感受成都文化的丰厚底蕴, 加深了成都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进而增长了考生的学识见识。

二、理性思辨,提升学科的思维品质

2020年的中考命题落脚于“认识和思考”的建构与表达,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学科素养,聚焦学科知识及能力点,关注能力层级。

语言运用题,要求仿照媒体点评来点评作文题目,这本身就需要丰富的学科素养。《出发》或者《到达》的作文题目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贴近与开放、大气与哲思、简约而深刻的风格,给考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辨空间与言说空间,广大考生有感可思,有话可言,突出了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可以写自己出发或到达所经历的波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也可以用虚实结合的双线结构,既写真实出发或到达的经历,又可以虚写内心的出发或到达所带来的成长。

2020年成都语文中考试卷真可谓学科能力把握精准、学科问题捕捉准确,同时也是成都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数学:推陈出新 体现课改理念

点评名师:陈勇,数学备课组长,多次为全区教师上示范课

2020年的中考考生相比往年来说时间延后了许多,因为新冠病毒疫情,九年级下学期仅有100天的学习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在7月酷暑中参加考试,因此本次中考即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的考察,又是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本次考试中A卷部分难点总体与以往难度相当,A卷数学的考察的重点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统计与概率,考试中的热点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本次考试中第18题,测成都电视“339”高度问题,需要将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三角函数问题加以解决。第19题与往年问题类型基本一致,第一问为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第二问为函数背景下的面积类问题。第20题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三问综合考察了圆、三角形等知识,中等学生做起来比较费时费力。

B卷部分考察知识较为灵活,第21、22题分别为代数式求值和根的判别式问题,第23题为正多边形与圆的规律性问题,学生只要仔细读题,分步推敲,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第24题为反比例函数问题,由于需要自己画图,需要能力较高。第25题为运动过程中的最值问题难度较大,第27题是几何题,中考中的几何基本是就是全等、相似, 27题第一问为求角度,第二问第三问均是考察相似,尤其是第二问已经条件中出现了线段之积问题,通过线段的关系,还原到具体三角形中来找相似来解决问题。第28题第二问考察知识较为灵活,需要学生先将面积比转化为线段比,最后通过做平行线来解决。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总的来说,从这次中考数学命题来看,今年的中考命题任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更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试卷的结构题型难易比搭配合理,尽可能适合大多数考生,其中容易题、较易题、难题的分值比例适中。

英语:从A卷阅读板块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点评名师:唐棠,成都市英语骨干教师、武侯区英语学科导师、四川省周丽名师工作室成员

中考英语要想得高分,A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从A卷的分值比例和难度系数来说,A卷的后50分尤为重要。从题型来看,A卷后50分就两个题型: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但就分值而言,除完型B篇51-60,每小题一分,其余剩下的20个选项全部是2分一个,在分粒必争的中考考场上,要想A卷得高分,对于这50分的把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学生对这个版块所涉及题型及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主旨大意题的总结归纳能力;对于细节题有没有细致而严谨的答题习惯,将直接影响到A卷是否能得高分,进而影响到整个AB合卷的总成绩。所谓:得阅读者得高分!这个版块是非常重要的。

就刚出炉的2020年成都中考英语A卷阅读语篇来分析,文本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题目设计巧妙,文化底蕴浓厚,时事热点丰富,话题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且文本具有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可借鉴性。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完形填空A篇,话题是关于扫描指纹买单支付,科技改变生活,即二维码识别,人脸识别之后,指纹识别这门新技术无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完形填空B篇,话题是买鹦鹉之人用自以为鹦鹉会喜欢的方式去饲养鹦鹉,却忽略了鹦鹉最本质的需要,最后导致鹦鹉因为饥饿而亡。阅读理解之判断正误,选用的是防疫防控话题,选材及题型设计皆图文并茂,创意满满。选取了国际品牌以更换logo的诙谐方式,提醒人扪“疫情无国界,社交有距离”的道理。阅读理解A篇,通过赏析诗圣杜甫在成都定居期间所写的诗作《春夜喜雨》,体会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诗韵之美。考题中对《春夜喜雨》的诗韵和修辞手法的判断是难点。阅读理解B篇,通过美食杂志编辑给读者的一封信,以及目录查阅,既考察了学生应用文阅读能力,又通过考试,检测了教师是否进行了话题复习?是否训练了学生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是否训练了学生信息筛选,提炼,总结归纳的能力?是否在平常的教学中坚持训练了学生推测的能力?是否训练了学生整合并转述文本信息的能力?是否训练了学生思考文本主题及写作目的?

鉴于此,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A卷阅读能力:

1、理解主旨和大意;

2、理解文章的具体信息(包括图文转换和文本转换);

3、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含义;

4、对信息进行判断,提炼,归纳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挖掘其人文内涵,情感态度。

6、根据自身体会和文本描述做出准确且有道理的推测;

7、广泛接触各类题材,体裁的文章,揣摩段落观点,熟悉题型,准确理解句意,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捕捉关键的字词句,正确地判断和选择。

物理:稳中求新,全面考察

点评名师:代亚秋,备课组长,武侯区论文一等奖,成都市论文二等奖获得者

今年成都物理中考“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对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贯彻落实到所有题型,体现了教材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考查内容坚持学科素养导向的原则,注重基础、重点突出、难易恰当、保持稳定。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概念及规律本质的理解以及应用;重视考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而今年物理AB卷各有千秋:

一、A卷贴近生活,题型正常,难度适中

整套A卷的题型正常,难度跟以往持平,范围也与往年相差不大,对于认真复习的考生不会造成太大困难。一些题目中也一如既往的加入了一些时事新闻,如“人工智能”、“超导体”、“海斗一号”、“北斗系统”等,体现出物理跟生活的息息相关,这是成都中考命题的一个趋势。物理本身来源于生活,考生可以试着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更好的将物理运用于生活。

二、B卷选择题回归常态,大题难度有所提升

 今年的物理B卷选择题回归于常态,仍然是以往的模式,重点考查了能量转化、光学原理、物态变化、简单机械与动态电路。题目难度也较为保守,因此可以预测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都应该能得到不少分数。但与去年相比,B6综合题的难度有些许提升。看到电学题第一眼就感觉似曾相识,其实今年的电学题是以平时的油量表练习题改编而来的,都是深度考查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理解。但是除去第一个小问,后面三问的思维难度都比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即使是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这题都不会很轻松。而今年B7压轴题难度与去年持平,还是压强与浮力结合,并且计算量不大,从心理角度没有制造太大压力。

化学:贴近生活,重视实验,考察思辨

点评名师:徐兵,武侯区初中化学专家组成员,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

总体评析:属于正常难度的试题,延续了近年的命题思路,增加了化学实验的权重。

1. 试题知识覆盖度广,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

仍然为基础题、思维题、难度题按照7:2:1的比例命题。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和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也是学校教研预料中的方式。只是某些知识的呈现稍有改变,如溶液的形成、化肥知识由选择题改为了填空题,都在正常的处理范围内。

2. 选择题部分与川大附中模拟题相比,大部分知识吻合,化学实验部分有加强。川大附中预测的第15题和第16题都与中考题非常相似(图例)。这里可以显示出川大附中化学组对中考的研究情况。

3. 第17题和第18题也与预测题目完全相似。川大附中近2年都在作专项研究(由徐兵老师、夏淑杰老师牵头研究中考的第17、18题)分别在武侯区、川大附中进行多次公开课展示。

4. 第19题今年加大了难度,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了考察,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才能很好完成。总共13分中有6分为较基础题、4分为中档题、3分为高难题,仍然给予学生一定的开放度,对于优秀学生也有很好的区分度。总体来说也是极高质量的试题。

5.对于明年中考题的预测

(1)化学实验部分会更加重视,不再是原样重现,而是考察队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变通运用。

(2)第19题连续5年使用了数字化学的呈现方式,明年很可能会改变。方向为信息给予类型的化学或化工流程分析(参考近2年北京市、广州市的中考难度题)

(3)仍然重视基础、常规的主干知识,但是会使用更加多样化的考察方式,创新求变。

(4)突出学科思想:化学知识就是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的。平时教学、各种考试都应围绕此主题展开。

川大附中李晓燕校长认为各学科骨干教师对2020年中考试题的敏感、直觉和及时的深入研究是川大附中研究型文化特质在教师身上的充分彰显。在"立德树人,笃行两责"办学理念引领下,川大附中构建了阳光生命课程体系,持续二十多年的核心问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全面发展,长于研究,实现了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的多维交织,互相促进和良性互动。川大附中用“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学生”,高位发展,必将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