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是由古黄河在多个历史时期流经,携沙冲积而成,总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是丁庄镇小庄村海拔24米,最低点是宋家镇管饭堂村海拔13米,平均坡降1/4455。按1990版 《陵县水利志》,陵城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马颊河西河漫滩高地(简称马西河漫滩高地)、马颊河北缓平坡地(简称马北缓平坡地)、陵中背河槽状洼地(简称陵中槽状洼地)、陵东决口冲积扇高地(简称陵东冲积高地)四个类型区,每个大类型区中又有高、坡、洼地相间分布,大平小不平。关于马西河漫滩高地的形成原因,笔者在《陵城“西上崖”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已有说明,今天再将马北缓平坡地、陵中槽状洼地、陵东冲积高地作简要论述。
图1 1981年绘制的陵县地貌图
一、马北缓平坡地
据吴忱教授《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周大河过德州后,分五支入海,以在河北省孟村入海一支为主流,以徽王庄附近古堤(图2中的④)和乐陵市王寨子至杨安镇、寨头堡一带的残堤(图2中的⑥)走向判断,早期曾有周大河的支河在陵城以北,宁津县城以南,也就是今天朱家河流路一带流过,后在西汉以前的某个时期断流,改行在孟村入海的主道。
从今天的地形图上看,周大河古大堤的右堤在徽王庄(图2中的④)至河北省东光县砥桥村(图2中的⑤)之间是缺失的,应是西汉末期屯氏别河北渎、鸣犊河在此交会流经所致,说明公元前109年后,又有屯氏河冲破人工堤,形成屯氏别河,在此地带行流。以今已发现的徽王庄镇王解重丘故城遗址、徽王庄镇北卢庄北宋韩氏墓地、宋家镇王集唐墓群、宋家镇崇兴街重平故城遗址和东汉王子坟判断,马北缓平坡地区域自西汉以后,未再受到黄河大规模的冲淤加积。
图2 根据吴忱教授《“汉志河”下游河道复原图》手绘的西汉以前陵城附近古河道图
由于早期周大河支河断流北徙,其人工堤也失修废弃,至西汉屯氏别河再次流经,汉王朝已没有能力实施有效治理,由于北有武陟-庆云高古河道带阻隔,黄河水大则冲破残堤流向东南方向,形成泛流,加之早期周大河支河在人工堤形成以前的漫流冲积,造就了马北缓平坡地形。由于是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也是高地向洼地的单斜面,依距主河道近远分为高坡地、平坡地和坡洼地,此坡地地貌特征在马北缓平坡区均有对应。
马北缓平坡地西及南面西部以避雪店河一线为界与马西河漫滩高地相连,南面东部以马颊河故道一线与陵中槽状洼地相接,北面接宁津县缓平坡地,东延续宁津、乐陵二县市平坡地,包括前孙镇、宋家镇,以及义渡镇、糜镇、徽王镇的北部,2020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以前面积283.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24.5%,地面高程由18.0米到13.0米,平均坡降1/5300。
马北缓平坡地内以潮土为主,高坡地多为褐化潮土,少量低坡地为盐化潮土,总体来说,耕层为壤土,土地肥沃。该地形区内有马颊河故道、朱家河、前刘河、避雪店河、赵芙蓉河、陵宁输水渠、李家岸地下输水渠、跃进沟等多条支流河道分布,排涝引黄较为顺畅,地下水水质较好,属于粮食高产区。
二、陵东冲积高地
陵东冲积高地属于决淤高地,史上主要有三次黄河行流对此高地的形成产生影响,第一次是《史记·河渠书》所记黄河过大丕“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中二渠之一的漯水,即今徒骇河基本走向,时间按禹疏九河至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计算,也有近2000年,漫流河水的冲积泥沙塑造了流域基本地貌。
第二次是西汉商河,经考,商河流经今郑家寨镇、滋镇、在糜镇南出境,行流时间较短,对地貌塑造相对影响较小,且居三条行流路线最北,成为陵东冲积扇形高地与陵中背河槽状洼地的过渡区域。
第三次是东汉王景治河之东汉大河,由平原县东北边界入陵城界,曾流经今郑家寨镇东南芦家入境,到王墨韩村出境,经临邑县盘河街北行流东北,按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王景治河成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北流断绝、夺淮入海止,断续行流1000多年,且行流此地域时间最晚,故对今地貌的形成影响最大,由于这次行流仅经陵城区东南极小部分区域,基本不在河漫滩高地范围,行流期间黄河左岸的决口、泛滥、漫流,造就了现在的陵东冲积扇形高地地貌。
位于郑家寨镇的“金傅寨商周遗址”,在2016年2月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古文化遗址是德惠新河开挖时,在地下五六米处发现,遗址堆积层厚约4米多,上半部分为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文物,底层部分出土的文物有兽骨、鹿角和石刀、石镰、石斧、蚌镰、陶纺轮等,根据考古专家考证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现在已经考证认定糜镇为东汉西平昌县故城,糜镇境内的田家极有可能是西汉般县故城,基山可能是商周、战国时期的古观象台,田塚村的田塚、李楼村的陆家台子可能是春秋古墓,而糜镇这些遗址今天淤埋较浅或仍位地表,可证陵东由郑寨向滋镇、糜镇方向,距离古黄河由近及远,淤积厚度由厚渐薄的冲积规律。
平原县王凤楼镇马腰务村的汉安德县故城遗址和陵城区神头镇的秦汉厌次县故城遗址,由于处于晚更新世以前黄河支河流淌所形成的古笃马河微高古河道带,地势相对较高,得以免受秦汉以后黄河泛滥冲淤的加积,同样,古笃马河上游的平原县王庙镇张官店村汉平原县故城遗址、下游的陵城区糜镇东汉西平昌县故城遗址、田家西汉般县故城遗址、基山古观象台遗址、乐陵市郑店镇盘城孟、盘城李东汉般县故城遗址、奎台西汉平昌县故城遗址等,较少淤埋或仍出露地表,也是由于处于古笃马河微高古河道带。
陵东冲积高地为洼坡地,南部接续于平原县东北的平坡地,东则连接临邑县西部的平坡地,西隔笃马河与陵中槽状洼地相接,北部与陵中背河槽状洼地以圈刘向东延伸至省道S323一线为界,包括郑寨镇、滋镇,及临齐街道、神头镇、糜镇部分区域,地面高程19-14米,平均坡降1/6800,面积596.3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51.2%。
此地形区内有大宗旱河等几十条沙质河槽,和谷马、金傅寨等浅平洼地分布,冲沟纵横,土质以褐化潮土为主,零星分布盐化潮土,地下水矿化度0.5-3克/升。干流河道德惠新河西南-东北方向穿过,支流河道有大宗旱河、禹临河、凤凰河、张丰池河、李楼河、厌次河、神滋公路沟,2013年德惠新河彻底治理后,已无洪涝之虞。
图3 吴忱教授《东汉河水下游河道复原图》
三、陵中槽状洼地
陵中槽状洼地属马西河漫滩高地、马北缓平坡地和陵东冲积高地之间的相对洼地,在古河道研究中称为低古河道带。据《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的成果分析,因其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大规模、长时间的河流流经,所以,地势相对低洼,其左边是古黄河高古河道带,右边是东汉大河、古漯水微高古河道带。
陵中槽状洼地位于老马颊河-马颊岔河-马颊河故道与笃马河之间,南延续平原县马颊河与古笃马河背河槽状洼地,西部与马西河漫滩高地呈断崖式交界,陡降5米左右,北部在辛安街北与马北缓平坡地相接,低其2米,东部隔笃马河与陵东冲积高地相接,低其1-2米,为西南坡向东北的狭长形状,范围包括于集乡,及丁庄镇、安德街道、临齐街道、徽王镇、边临镇、神头镇、义渡镇、糜镇、宋家镇部分区域,地面高程20-13.4米,平均比降1/12500,长36千米,最宽处如马颊河故道右岸王解至笃马河左岸彭家寺宽13千米,面积196.7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7%。
笔者在《陵城“西上崖”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曾分析认为已埋没地表二米以下的将军寨战国遗址,是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改道时的冲淤。在陵中漕状洼地范围内,有今陵城区政府驻地北魏初建设的临齐故城遗迹,有神头镇笃马河左岸的汉墓群,有丁庄镇河沟刘与孙集之间的疑似汉鬲县城遗址等都在地表,说明此区域自秦汉以后未再受大规模的河流冲淤加积。
此地形区地势相对低洼,土壤类型多为盐化潮土,土地多盐碱,易受洪涝灾害,经过近几十年的综合治理,涝碱区已基本改造为良田,内有干流河道新马颊河、马颊岔河,支流新鬲津河、平陵河、赵王河、李塔子河等河道流经。
此文已在2024年第三期《陵城文艺》发表。
2024年第三期《陵城文艺》封面
2024年第三期《陵城文艺》内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