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综合应用题
1.(2022·江苏扬州·九年级阶段练习)(1)某化学实验探究小组对一暗紫色固体化合物 A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A _____ ;B _____ ;G _____ 。
②写出⑤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_____ 。
③反应④、⑤中固体 C 的作用是 _____ ;在①至⑤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_____ 。
④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写出其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_____ ; 该反应的现象 _____ 。
(2)分离空气可以获得稀有气体、纯度较高的氮气和液氧。分离空气的简易流程如下:
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约占总体积的 ________ 。
②空气的净化装置除了除去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外还除去了空气组成中的 ________ 。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E 水
③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使灯泡经久耐用的原因是 _________ ;用于飞艇的稀有气体是 ______ 。
④操作A的名称是 _________ ,分离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________ (“熔点”或“沸点”)不同,发生 ______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贮存液氧的钢瓶外壁涂 _____ 色。
2.(2022·江苏无锡·九年级阶段练习)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空气成分的发现其实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1)空气成分的测定:
① 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如下图),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___(多选)。
A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 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C 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②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Ⅰ.图甲中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t2时打开止水夹,最终集气瓶中水平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处。若用甲装置测得的结果偏小,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Ⅱ.结合乙图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空气的保护
① 图丙是某地PM2.5来源分布图。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_____。
A 减少汽车的数量
B 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C 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② 除了上述PM2.5外,下列也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___。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硫 D PM10
(3)实验反思与再探究:为了更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其中注射器容积50ml,试管中空气体积100ml,红磷足量。(说明:导管中的空气忽略不计,夹持装置已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 实验前,注射器活塞在amL刻度处,a的最小合理值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17 B 19 C 22
② 使用该装置正确操作,可能仍会产生的安全问题是___________,某同学认为去掉止水夹可解决此问题且也能达成实验目的,理由是__________。
③ 若实验中橡皮管上无止水夹,实验过程中注射器活塞的运动情况是____________。
3.(2022·河南洛阳·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干燥的氧气应选______和______(填字母)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__。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是______。
(4)足量的稀盐酸与100g碳酸钙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______?要制得这些二氧化碳需要多少克木炭充分燃烧______?
4.(2022·广东·广州四十七中一模)化学在生命科学、生产等方方面面都有应用。
I: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植物的某一生命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A瓶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A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若有现象_____,则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II:Mg(OH)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小林同学用氨水在实验室模拟制取该物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氯化镁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经过滤、洗涤得到Mg(OH)2晶体。为探究获得较高Mg(OH)2晶体转化率条件,小林进行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编号 | 氯化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反应温度/℃ | Mg(OH)2转化率/% |
a | 10% | 30 | 27.06 |
b | 15% | 30 | 56.77 |
c | 15% | 40 | 69.64 |
d | 15% | 60 | 54.30 |
e | 20% | 60 | 50.60 |
(3)为了进一步节约药品和能源并优化反应条件,在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情况下,设计以下实验,其中氯化镁溶质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组全中合理的为_____。
A 13% 40℃ B 15% 35℃ C 15% 50℃ D 17% 50℃
(4)在氯化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都是15%情况下,60℃时Mg(OH)2的转化率比40℃时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
5.(2022·江苏常州·二模)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水浴温度控制在21℃,二氧化锰均为0.5g,过氧化氢溶液均为5mL,三颈瓶容积为250mL)该小组采用了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依据数字传感器数据绘制图像如图乙:
(1)实验中,恒压漏斗(漏斗的支管与三颈瓶相连)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图乙中,图1从气压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______(填“快”或“慢”),以10%过氧化氢溶液为例,三颈瓶内气压由高缓慢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乙中,图2从温度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高,反应越____(填“剧烈”或“平稳”)
6.(2022·江苏徐州·二模)小明同学利用下列五种装置探究气体制取,请你参与小明同学研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上述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小明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气体检验时,发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不会复燃”请你帮小明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写一个).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________装置(填编号,下同),该装置不足的地方是______,收集O2可选用______装置,写出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把导气管撤离水面,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⑧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请你帮小明排出正确的操作顺序________.(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A②⑦③⑧①④⑥⑤ B⑦②③⑧①④⑤⑥
C⑤⑦⑧③②①④⑥ D⑦③①⑧②④⑥⑤
(4)小明若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他选用________作反应装置(填A或B),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________.
(5)小明同学选用图2的装置制取氧气,你知道小明加入的药品中:
①X是________,Y是________;
②刚产生的气体不宜马上收集的原因:________.
(6)小明同学利用此方法制出的氧气进行了如图3的氧气性质探究活动.现请你根据右下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帮助小杰同学总结归纳出三个共同点,分别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7.(2022·四川省都江堰中学二模)氧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理由是_____,在氯酸钾制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要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
(2)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看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从燃烧条件分析原因是_____。
(3)根据图示信息,2.4g镁条完全燃烧计算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多少g?_____
8.(2022·河南商丘·一模)利用下列实验来制取CO2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1)制取CO2。
①简述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
②用B装置(烧瓶)收集CO2时,如何证明CO2已经收集满了?_____
(2)探究CO2的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图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a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丙一个烧瓶容积均为250 mL,分别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液体。
步骤2: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步骤3:利用“数字化实验”得到如图3所示的甲、乙、丙三个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曲线1、2、3。
①烧瓶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曲线1中 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_____,曲线2与曲线3差别较大的原因是什么?_____。
③对比曲线1与曲线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a.CO2能溶于水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CO2能与 NaOH 溶液发生反应
④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400s时,烧瓶丙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向盛有12g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样品的锥形瓶中加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呈酸性,锥形瓶内固体与溶液的总质量为107.6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_____
9.(2022·山东淄博·九年级期末)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元素之义,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所有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古希腊学者提出复杂的物质世界是由“水、木、火和空气”四种基本成分组成的。
I.空气是元素吗?
(1)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将磷放在密闭钟罩内的水面上方燃烧(如图1所示),产生白烟(成分为五氧化二磷),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钟罩内水面大约上升_____,被消耗的气体是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舍勒接着把一支燃着的蜡烛放进剩余的空气里,蜡烛立即熄灭了。舍勒把不能支持蜡烛燃烧的空气称为“无效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_____(写化学式),上述实验证明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因此,空气不是元素。
II.水是元素吗?
【实验探究】
(2)1781年,英国科学卡文迪什通过实验发现,将氢气和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点燃后能生成水,写出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水通电时能分解,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上述两个实验说明,水不是组成物质的元素。
①图2为电解水实验,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结论 |
_____放在玻璃管a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 玻璃管a上方收集的气体_____,(写化学式),不是水蒸气 |
_____放在玻璃管b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玻璃管b上方收集的气体为_____,(写化学式),不是水蒸气 |
②实验表明,水通电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老师指出,该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小组同学通过填写物质的构成及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关系图,理解了老师的说法。请将图3中的a、b、c三处填写完整a_____、b_____、c_____。
III.木和火是元素吗?
(3)查阅资料:“木”(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得到木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CO)、氢气(H2)、甲烷(CH4)]、木焦油、木炭等,这种生产方式化工生产中称为干馏,由此判断“木”_____(填“是”或“不是”)元素。“火”不属于物质,因此,“火”不是元素。
IV.元素的概念及其应用
(4)课本上元素的概念是:“把具有……的原子归为一类,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其中“一类原子”包括_____。
A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的所有原子
B 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相同的所有原子
C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所有原子
(5)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重水(D2O)分子中的重氢原子(符号“D”)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1,氢原子和重氢原子是否都是氢元素的原子,为什么? _____。从宏观的角度看,重水是由_____(填名称)元素组成的。
(6)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图4为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其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元素密码——元素周期表
(7)①自元素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已发现元素的排列规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_____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排列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图5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空白部分被墨水沾黑,图6是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②结合图6分析镁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_____。
③图5中空白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若用R表示该元素,则R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10.(2022·河南·柘城县实验中学二模)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B或C装置均可作为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B装置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请简述使B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_____。
(3)可用D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____
(4)康康同学用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用pH传感器测得乙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
②BC段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除去NaCl溶液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有①溶解 ②依次加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 ③过滤 ④加适量的盐酸 ⑤蒸发结晶,过滤后滤液中的溶质有___种,请写出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6)称取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与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二氧化碳气体8.8g。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