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凭试(DSE)历史科出现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试题,被各界批评为“卖国试题”,事件持续发酵。多位政界及教育界人士昨日(10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时指,所谓“利弊题”常被用来引导学生价值观,而考试又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相关题目设置有可能扭曲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并认为是次事件暴露香港的历史教育缺乏国人视角,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国民情感培养亦严重不足。
根据香港文汇报记者取得的评卷参考显示,该题答案被分为三等级,L1是“答案含混,未能有效运用资料及个人所知。”最多可得两分;L2则为“欠缺均衡,仅能有效运用资料或个人所知。”最多可得4分;而最多能得满分8分的L3级答案则要求“答案合理且均衡,能有效运用资料及个人所知”。
相关的答案举例中则列明“同意”与“不同意”两类,当中“同意”利多于弊的论据,包括“日本对清政府的改革作出支援。(资料C)”、“日本的野心增强了中国民族主义。(个人所知)”等,而“不同意”的理据中,备受市民关注的“1930及1940年代日本侵华造成大量伤亡,大大影响国府的安全。(个人所知)”的内容则是罗列最后一条理据时才被提出。
张国钧恐考生为高分扭曲历史
行政会议成员、民建联教育政策发言人张国钧坦言,从评卷参考可见,考生要得到高分必须利弊两方面都要陈述,但容易造成扭曲,“即是,就算黑白是非已经非常清楚,侵华期间只有弊无利,(考生)为了得到高分都要扭曲历史,说成有利有弊。”
他分析,今次事件更严重的后果是有关试题、评卷参考会成为未来的“pastpaper”,变相容易令学生误会,在侵华期间的一段历史是“好坏参半”,扭曲学生的历史观,因此反映有关试题的设置绝不合适。他形容,今次事件可说是“找了不合适的题材作为考试题型”。
5月18日,香港渔民团体联会、香港农业联合会成员到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湾仔办事处谴责考评局所出的中学文凭试历史科一条试题严重偏颇,罔顾日本军国主义侵华铁证及严重伤害国民感情和尊严,要求有关当局严查事件/香港中通社
教联会会长黄均瑜指,考试是指挥棒,根据一贯的应试经验,学生处理开放式资料题,会清楚知道答案“合理且均衡”可以拿到高分,定会有学生为拿到高分而答日本侵华“利大于弊”。他并指,教育界常用“利弊题目”指导学生价值观,但相关题目肯定有误导性。
他解释,香港历史科教育缺乏历史观,好像“太空人看历史”,“不讲立场,不讲对错,只是说发生了什麽事。”抗日战争是涉及中国人核心情感的重大问题,是民族伤痛和灾难,作为一个中国人答一道中国历史的题目,不应该如此“隔岸观火”。他批评,很多科都存在缺少价值教育,过分强调中立、分析,而没有讲清楚是非对错的问题。
邓飞:中史科无培养民族情感
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指,开放式题目的答题模式标准化,在学校和补习社对学生的应试训练下,应对相关问题,学生会懂得按照答题模板作答,而此次设置会导致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判断产生错觉,但日本侵华是是非问题,什么“利”都不能抵消人命的损伤。
他强调,中学时期尤其高中教育,都是以文凭试为指挥棒,“考试这样考,为了学生的应试,就要这样教。”他表示,历史科、中史科都存在缺乏让学生以中国人身份看历史的问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培养国家民族情感。”虽然在教育局资料中会提及相关价值观教育,但他坦言,教学前线都是“先看考评局,再看教育局”。
家长会:评分准则教坏青少年
“学生考试就是要取得分数,试题这样设计,他们就会这样答。”多名家长代表得悉评分准则必须答到1900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对中国“利弊都有”才会满分,都表示要关注以至谴责有关情况,担心有关试题及评分准则的设置,无形中是将学生洗脑,以模棱两可的答题方式,令他们对明明是民族大义的历史产生扭曲的理解。他们要求考评局和教育局认真检讨事件,日后设计试卷亦要认真把关。
团体“新年代”昨日在立法会门前举行集会,抗议文凭试一道历史题美化日本侵华历史/新华社
香港优质家长学会总干事奚炳松表示,有关问题试题被揭发后,不少家长都向他表达关注,相信大家知道评分准则后,反响会更强烈。他强调,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不可能做如此的比对,但学生为了取得满分,只能满足试题要求,“这是用模棱两可的方式,令同学对这种民族大义有不清晰、扭曲的理解。”
他认为,整件事由拟题、出题到设立评分准则,都能看到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教育界接连出现的问题教学现象,希望考评局、教育局都要认真检视。
屯门区家长教师会联会主席关爱冰表示,有关试题引起身边部分家长的担心,反映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洗脑手段“好叻”,“考生其实只是想取得分数,不会理题目设置是否合理,事后也不会去查究有关历史。”她直指,教育界接连出现问题,今次试题只是冰山一角,“要检讨要整个教育体制去做。”
-- 往期精选 --
编辑:邓炜锴 审核:李孟展
来源:香港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