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榴莲的ai
编辑 | 榴莲的ai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心灵鸡汤”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年,书店里总少不了《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的身影,我们捧着这些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励志”故事,幻想着“外面的世界”,那些故事里,有“德国良心下水道”,有“美国霸气小护照”,有“日本街头一尘不染”,还有“芬兰考试试卷背面自带答案”,我们一边感叹着“外国的月亮真圆”,一边暗自反省着自己的“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意识到,那些曾经让我们深信不疑的故事,如今读来却充满了“黑色幽默”,那些被刻意夸大的“外国优点”和被刻意贬低的“中国缺点”,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意林”式的“神吹”现象,如今却在西方世界“重演”了,只不过这一次的对象变成了中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我们被灌输“日本制造”代表着极致的严谨和认真,一篇名为《一定要洗7遍》的文章,讲述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餐厅打工,因为“偷懒”少洗了两遍盘子,就被餐厅老板用“专门的试纸”检测出不合格,最终被“日本全国通告,永不录用”,这个故事在当年引发了不少人对“日本制造”的顶礼膜拜,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更像是一则充满荒诞色彩的都市传说,试想一下,一家餐厅真的会为了一个洗碗工“大动干戈”到“全国通告”的地步吗?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篇名为《芬兰试卷背面有答案》的文章,讲述了芬兰公务员考试的“奇葩”规定:试卷背面竟然印着答案!芬兰人却“从不看答案”,非要凭自己的实力考到合格为止,这个故事试图向我们传达一种“芬兰人天生自带诚信基因”的理念,现实中的芬兰公务员考试制度真的如此“儿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以上两个故事还只是停留在“夸大其词”的层面,那么下面这个故事就显得更加离谱了,一篇名为《美国剪断高压电线救麻雀》的文章,讲述了一只麻雀被高压电线缠住,路人发现后报警,警察上报白宫,美国总统竟然下令“撞断全国的总电线”,让全国暂时停电,只为救这只麻雀!这个故事的荒诞程度,即使是好莱坞编剧也未必能想得出来
除了“神化”外国,曾经的“意林体”文章还热衷于“贬低”中国,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讲述了中日两国孩子参加夏令营的故事,故事中,中国孩子因为背包质量差,一路“偷懒耍滑”,而日本孩子即使生病发烧,也坚持负重前行,最终,中国孩子因为“娇生惯养”,吃光了干粮“束手无策”,而日本孩子却能“自己生火做饭”,展现出超强的野外生存能力,这个故事的“用意”不言自明,它试图通过对比,暗示中国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而日本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捧一踩一”的叙事方式,在今天看来,无疑是狭隘且充满偏见的,中国孩子的坚韧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些曾经被“意林体”文章刻意塑造的“中国式缺点”,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对中国的一种“刻板印象”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曾经在国内流行的“意林体”叙事方式,如今却在西方世界“卷土重来”,只不过这一次的对象变成了中国,在TikTok和YouTube上,越来越多的西方博主开始用“意林”式的夸张手法,吹捧中国,他们热衷于用各种“奇闻轶事”来塑造一个“神奇的中国”,甚至将一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当作“事实”来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幸福的“乌托邦”,仿佛那里的一切都完美无瑕
这种“反向意林”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惊叹甚至畏惧;他们又不愿意放弃对中国的“优越感”,试图用这种“神吹”的方式来掩盖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将中国的基建成就称为“基建狂魔”,将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称为“黑科技”,将中国的社会治安称为“夜不闭户”,他们用这种夸张的语言,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一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类”,以此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反向意林”式的“神吹”,最终只会让他们自己陷入一种“认知失调”的怪圈,他们越是“神化”中国,就越是难以正视中国发展背后的真实原因,也越是难以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反向意林”式的“神吹”,还可能会对西方社会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当他们习惯于用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来理解世界,当他们习惯于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的形象,他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对真相的追求
“反向意林”的盛行,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方社会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假难辨、信息茧房等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方民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被那些耸人听闻、迎合他们心理预期的信息所吸引,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难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反向意林”式的“神吹”就有了可乘之机,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虚假信息,更容易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的民众所接受
“反向意林”现象的出现,也提醒着我们,要警惕任何形式的“信息茧房”,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那些看似“高大上”的“神吹”所迷惑
我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信息,学会多方求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信息茧房”所束缚,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世界
“意林”也好,“反向意林”也罢,其实都是一种“信息茧房”的体现,它们用一种看似“励志”或“警醒”的方式,向我们灌输着一种片面的世界观,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一种扭曲的认知
而要打破这种“信息茧房”,就需要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信息,不要被那些“神吹”或“贬低”所迷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才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