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看似“缺乏动力”时,是家长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时!
每天看着很多小学生有“无力感”出现时,我内心有“心疼感,无力感,恐惧感,无助感,愧疚感,惋惜感”……复杂的心境。因为这样的孩子数量挺多,还分了不同的“无力”层次,例如,因为疫情居家时间久,对于开学不适应,但内心有力量感的这部分孩子,给到他们能量填充,“班会”加劲儿,个别谈心,课堂正反馈……他们调整起来相对来说会快一些!但有的孩子会反反复复,原因是什么???………这里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无力”的真相所在!也有少数同学,内心无力时间太久,没有被及时发现,越来越严重,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和一般的激励方式能把孩子“唤醒”的。
比如:和孩子拆解了学习任务,把任务简单化处理,让孩子在“小步子”中找回丢掉的“学习成就感”……但能做到“一对一”的跟踪反馈的成年人能有几个?能这么坚持下去的有几个?更多的是“指出问题”,而不是陪伴找出解决方案……
关于“内驱力”不足,作者提出了几条的原因,主要是“孩子对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一种反应”。我梳理了一下,可能是没有兴趣,还没有找到在学校学习的意义;可能是对家长控制欲的一种反抗;可能是家长过多的“包办”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可能学习的信心;可能是生活与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可能是家长的比较把孩子推向了对立面;也可能是孩子尝到了“学习带来的痛苦体验”……
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找出孩子的“病根”所在,再做“补救措施”,或再去寻求帮助……而不是盲目的质疑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你不该这样!为了你……这么辛苦……”或认定孩子“不是学习的料!这个孩子没救了!………”
让孩子明白“问题不在于失败,而在于失败后怎么做。”家长要清析一件事,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不要让孩子为家长而活,不要让自己为孩子而活。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并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