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2020年下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jié)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bào)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 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chén)涔而泪潸(shān)潸了。
C.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象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zàn)时躲在一间僻(pì)静的小屋里。
D.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chǎn)在粥里搅合。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nóng) 稠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B.“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中的“象”应写作“像”,“涔”应读cén,而不是chén;
C.“就象外走”中的“象”应该改为“向”;
D.“锅里的粥也象是”中的“象”应写作“像”;
故选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鲜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含贬义,与原语境意同学们为班级争光不符;
B. “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语境无此“变化”之意,故此词使用不当;
C. “不耻下问”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使用对象不正确。
故选D。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临近期中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B. 多读书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 通过开展“捐助”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关爱他人。
D. 早晨,我尽情地呼吸着空气和阳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搭配不当,“学习态度”不能用“提高”,可改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C.缺少主语,把“通过”或“使”删除一个;
D.搭配不当,呼吸的宾语不能是“阳光”,可改为:我尽情地呼吸着空气,沐浴着阳光;
故选B。
4. 下面句子用错标点的一项是( )
A. 我不知道他今天为什么迟到了。
B. 我不管你们是怎么想的,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
C. 明天早上几点出发,在哪儿休息,都搞清楚了吗?
D. 今天我哪儿也不去、你能把我怎么样。
【答案】D
【解析】
【详解】D.“今天我哪儿也不去”是一个陈述句,后面的顿应该改为逗号;“你能把我怎么样”是一个问句,后面的句号要改为问号;
故选D。
5.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
B.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
C. 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比喻)
D.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不是反问句,而是疑问句。反问句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其中,和肯定句一样。
故选B。
6. 下列表述,不正确
一项是( )
A.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军事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可作为图书馆的公益广告。
D. 《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话剧《茶馆》,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
【答案】B
【解析】
【详解】B.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并非军事家,所以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B。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朱自清《匆匆》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时候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7. 对文章第①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用排比句,一气呵成。
B. “燕子”“杨柳”“桃花”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逝去、无迹无痕的时光。
C. 作者的用意是描绘春的实景,让读者有真情实感。
D. 一连串的疑问,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8. 第②段中“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清”的原因是( )
A. 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
B. “我”是一个容易伤感的人。
C. 辜负了他们(父母)的希望。
D. 时值抗日期间,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9. 第③段主要运用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
A. 空间 B. 时间 C. 逻辑 D. 无顺序
10. 关于第③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她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揶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
B. 作者用一系列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吃饭、洗手、默思,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
C. 由本段可以看出当作者企图挽留时间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
D. 作者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生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作者心灵的震颤。
【答案】7
C 8. A 9. B 10. B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能力。
C.理解不准确,本段写“燕子”“杨柳”“桃花”三种有形的事物,用意不是描绘春的实景,而是借物起兴,反衬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情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A.正确。结合第②段“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第③段“去的尽管去了,来的时候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可知作者深感自己虚度了光阴,浪费了时光,所以不禁感到悲伤和自责,同时也表现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和惋惜。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理解。
通读第③段,从“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天黑时”“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可知本段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错误,本段没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来去匆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不断变化的时间形象,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时间的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仿佛听到了作者心灵的颤动。
故选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只有一个地球》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⑤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⑥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⑦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⑧“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⑨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告诉我们,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
B.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C. 本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D. 文章让我们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2. 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关丽壮观,和蔼可亲。——打比方
B.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他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作比较
C.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列数字。
D.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举例子
13. 对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B. 地球向我们人类提供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C.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D. 地球不仅外表美丽,和蔼可亲,而且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资源。
1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保护地球的口号( )
A.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B.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保护野生生物,人与自然共存
【答案】11. A 12. B 13. D 14. C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文章层次以及说明方法的掌握。
A.有误,课文从宇航员遥望地球时的景象引入,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拥有资源有限、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以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们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运用。辨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全面掌握说明方法的分类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
B.有误,从“拿矿产资源来说”可知,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B.表达过于片面;
C.强调了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不能揭示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原因;
D.从第①段中“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以提炼出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从第③段中“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第④段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地球能够为我们人类提供各种资源,这就是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原因,此项正确;
故选D。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宣传标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树木能给地球制造氧气和养分等,是地球之肺,对地球来说意义非凡,没有树地球也就没有生命,所以说有了它,地球才有脉搏,才有生命,是保护地球的口号;
B.这则标语告诉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保卫这美丽的家园,是保护地球的口号;
C.这句话是说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不是保护地球的口号;
D.这则标语是说人要尊重生命,与野生生物和谐相处,是保护地球的口号;
故选C。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迢迢牵牛星》,完成下面小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 关于这首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题目为后人所加。
B.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意思是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C. “纤纤”,读qiān qiān,意思是:纤细柔长的样子。
D.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16. 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B. 此诗描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C.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 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D. “脉脉不得语”,意思是说牛郎织女相见后温情似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7.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B. 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C. 本诗押“u”韵,有韵律之美;同时富有节奏感,比如:“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D. 本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 “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答案】15. C 16. D 17. C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C.“纤纤”应该读xiān xiān,而不是“qiān qiān”;故选C。
【16题详解】
D.“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而不是“相见后温情似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故选D。
【17题详解】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节奏划分不正确,应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故选C。
五、大阅读考查,共9分,每小题3分。
18. 《科学家故事100个》的作者是( )
A. 叶永烈 B. 马晨明 C. 刘永烈 D. 陈永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科学家故事100个》是叶永烈创作的少儿科普读物,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些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
故选A。
19. 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阿基米德 C. 哥白尼 D. 欧几里得
【答案】C
【解析】
【详解】哥白尼在上中学时就对天文学很感兴趣,曾经跟着老师在教堂的塔顶上观察星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他每天坚持观测天文现象,30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故选C。
20.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是哪国人?(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主要内容:美国的强大是从培养杰出高效青少年开始的。《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是一个密集的训练计划,在美国青少年中最具影响力,它直接影响着美国青少年的素质。作者肖恩·柯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演讲家。
故选B。
第Ⅱ卷(表述题共90分)
六、(12分)
2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工欲善其事, ____________。
(2)本自同根生,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4)今夜月明人尽望, 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钩。
(6) 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留清白在人间。
(7)咬定青山不放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 ①. 必先利其器 ②. 相煎何太急 ③. 春城无处不飞花 ④.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⑤. 大漠沙如雪 ⑥. 粉骨碎身浑不怕 ⑦. 立根原在破岩中 ⑧. 千磨万击还坚劲
【解析】
【详解】注意以下字形特别容易出错:利其器、煎、粉骨碎身、坚劲等。此外还要注意“落”是上下结构,“漠”是左右结构,“粉骨碎身”不要写成“粉身碎骨”等。
22. 简单讲述“刑天舞干戚”的故事。
【答案】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于是他用乳头当做眼睛,用肚脐当做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故事情节
理解。
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但被炎帝阻止。后来蚩尤被黄帝铲平,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
②非然也____________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
④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
24. 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为是其智弗若与?
25. 从学弈这件小事,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你还知道古人哪些关于学习的精辟论述?试举出一则。
【答案】23. ①. 教导 ②. 这样 ③. 拉、引 ④. 擅长、善于
24. (1)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2)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一个好啊。
(3)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25.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举例: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①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诲:教导;
②句意: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③句意: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援:拉、引;
④句意: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善:擅长、善于。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2)虽:虽然;与:和;俱:共同,一起;弗若:比不上;
(3)为:因为;是:这;弗若:比不上;与:同“欤”,语气词“吗”。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理解。
根据“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两个人面对学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位专心致志,一位三心二意;结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最终的结果可知:认真学习棋艺的人学习效果好;道理:做事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古人关于学习
精辟论述示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点睛】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八、(1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26.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27. 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28.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29. 从A B 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26.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7. 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28. (l)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2)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3)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4)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29. 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解析】
【分析】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结合⑩段的“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可知,文章题目有两层含义:自然界当中的每一棵草都能开花的现象,无论什么人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功。
结合②段“我问:‘怎么草也开花?’”和③段母亲的回答“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可知,母亲的话,只是在说自然界的每一种草都会开花这一自然现象,没有深层的含义。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试题语段的作用。
结合⑩段的“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可知,文章首尾呼应;重点要表现的是“草”,是像“草”一样不被人重视的学生,是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各种草开的花,是为下文⑧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写小男孩的成功埋下伏笔。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内容筛选。
从⑤段的“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⑥段的“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⑦段的“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和⑧段的“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可筛选出答案。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A句,“盛开的野菊花般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充满阳光的野菊花比喻男孩的笑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男孩的阳光健康,突出了小男孩快乐的心情,表现了小男孩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句话中男孩的阳光乐观与第⑤段“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形成对比;也为下文⑧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写小男孩的成功埋下伏笔。
B句,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台下的安静,表现出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即使不起眼的人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九、作文。(50分)
30.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古今中外有许多惜时如金的名言和事例,请你以“珍惜时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书写工整规范; (4)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的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