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就是古代的“高考”,现在高考的语文科有“卷面分”一说,而古代科举制对考生字迹的要求更严格。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有1300多年,最初唐朝要考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到了明朝就专门考经义了,但不管内容怎样,字迹都是一个可以决定成败的点。辟如洪秀全多次“高考”,怎耐字迹毫无章法,及第无果,真可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是,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寥寥无几。虽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并不使用分数对文章进行评价,但也是分等级的。状元乃“第一甲第一名”,其文章完全可以视作科举制度下的“满分作文”。
- 明万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赵秉忠殿试答卷。
这张试卷大约有2000多个字,从头至尾没有一个错字,并且字距把控得当,字体刚劲有力且书写工整,如同印刷的一般。
赵秉忠状元卷为19折册页,长268厘米,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可想而知写了多少字,事实上也还真不少,一共2460字,翻译成白话文之后,也得奔5000字了,想想我们的800字,顿时有点惭愧,更重要的是,人写的字所有都是1厘米大小的小楷,比不少大书法家尤胜一筹,还无一错字别字漏字,就是印刷字有时候还有问题,需要重印呢!
细看赵秉忠的卷子,这字迹完全可以比肩现代的书法家,如果没有事先说明,恐怕有人会以为是古代印刷出来的作品。其字体端正富有韵致,工整之余不失秀丽,一笔一画间可以看出书写者胸中自有丘壑,如果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根本就练不成。
根据万历皇帝朱翊钧出的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赵秉忠用2460字作答。在答卷中,赵秉忠有理有据,他总结历代帝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并针砭时弊,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十条建议。我们如今能看到这份状元答卷,要感谢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斌,是他于1983年将答卷无偿捐给了国家。
赵秉忠,是大明万历27年的状元。生于1573年卒于1626年。时正是明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的年代。赵秉忠崇向正义的东林党派,痛恨魏忠贤祸国殃民的阉党。看透了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腐朽场面,于1625年致仕还乡。但终未逃脱魏忠贤的魔掌,被朝廷以“与刘仲英久依门户”的罪名,削官夺俸。
史载,天启六年(1626年),赵秉忠因愤懑而病,不治而死,年仅53岁。直到崇祯初年(1628年),崇祯帝重振朝纲,听了大臣的建议,才为赵秉忠平反,回复原官职,并加封太子太保,按大臣规格重新安葬,赐祭葬。
赵秉忠的墓地建在(山其)山之阳,洗耳河畔,莹地规模宏大,有雕龙碑,石人,石马,石羊,石柱等分列两旁,是为神道。松涛阵阵,蔚为壮观。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及“文革中”被毁坏,墓迹无存了。
据赵秉忠的后人记载,赵秉忠的祖辈便生活在这里,一世祖赵谨之祖籍河北省枣强县,始居乐安(光绪二十二年所续家谱中记载)。明朝中期成化年间,迁于临朐县忠普乡杭山社赵家庙村。赵谨之墓在赵家庙村的凤凰台,赵瑛,赵绅之墓在赵家庙村的虎埠北坡(现王家庙村南,一九六六年挖掘)。四世祖赵通迁于青州郑母村(傅国《云黄集》中语谓:“秉忠原籍临朐,四世祖迁益都郑母乡”)。
赵秉忠之父乃五世祖赵禧,在山西文水县任县丞,赵秉忠出生于文水县官舍。据说,赵秉忠出生之时天地忽生异象,血红的太阳其大如轮但有日无光,紫,黄,蓝三环套日,大放异彩。众人皆以为奇。
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郑母村人。《赵氏族谱》载,赵家的始祖为赵谨,赵谨生一子赵英,赵英生一子赵绅。赵绅生一子赵通,为赵秉忠祖父。以上皆为单传。赵通生二子——赵禧、赵祉。赵禧生四子——赵秉正、赵秉公、赵秉直、赵秉忠。赵秉忠排行老四。
赵秉忠自幼跟随其父,天资聪敏,从小深受其父熏陶。赵禧为官清正廉洁,宽厚爱民。当地发生灾荒,饥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赵禧见后,立即“遣人持箕掩插,痊骼无算”。其费用全由自身俸禄支付。由于赵禧的行为,所以辞官离任之时,当地百姓万人哭泣送行,并供奉他的画像。《赵氏族谱》记载:赵禧年幼时外出,“见遗金,于道守不去,俟其人至,还之。”赵禧曾经在青州城遇见一个被官府严刑拷打待毙的人,顿生恻隐之心,把他安置在弥陀寺,为其治疗伤病,救活了这个人。这个人非常感激,问赵禧姓名,赵禧避而不答。通过此事,赵禧撰一副对联“暗里分明如秉烛,寸中检点莫欺天”来勉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