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讲述人:张晓明(58岁)
照片故事:1977年10月,停了11年的全国高考恢复了,当时,有多少徐州学子在高考中得偿所愿?
铜山中学的张晓明根据父亲张梦涛(当时徐州地区高校招生工作的参与者)生前撰写的回忆录,讲述了47年前徐州地区的高考往事。
1966年至1976年,高考中断了11年。这期间,只有少部分表现突出的青年才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10月中旬,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让成千上万的青年激动不已。
我父亲张梦涛此前在铜山县文教局工作,为此被借调到徐州地区教育局,参加1977年徐州地区高考的筹备及后勤保障工作。
△上世纪70年代的张梦涛
那时,江苏省的行政区划里,徐州市与徐州地区是不同的,徐州市是徐州地区的行署所在地,徐州市作为一个省辖市,当时下辖云龙区、延安区(即鼓楼区)、贾汪区、矿区和郊区办事处,并不管辖任何县。徐州地区管辖的铜山、丰县、沛县、邳县、睢宁、新沂、东海、赣榆8县与徐州市不存在隶属关系。
1977年10月底,经过多日筹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徐州地区招生工作会议在徐州地区第二招待所召开。1977年的高考招生包括高校、中专招生,各省自行命题,江苏省确定1977年高考分初考和统考两次进行。
地区招生工作会议召开后,徐州地区和所属8个县相继建立了高校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办事机构。
1977年11月初,徐州地区发动高考宣传,各县设的高考报名现场红旗招展,热火朝天,诸如“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听从祖国挑选!”“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广大知识青年都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报考者积极踊跃。
江苏初考科目为政文(政治、语文)和数学,由各地区(市)自行命题,各县负责组织考试、评卷工作,初考日期定为11月28日、29日两天。对考生而言,初考只有不足一个月的复习时间。
当时,徐州地区各县中学都在为自己学校的各届毕业生及社会青年复习、备考做准备,每场辅导课都挤满了迎考的复习生。我父亲生前回忆说:“那是一种动人的场景,年龄差距大是1977年高考生的鲜明特征。知识改变命运,在当年体现得特别明显。”
由于初考是由地区自行命题,徐州地区行署、地区教育局都很重视,边开会边布置相关筹备工作。1977年所有物资都是靠计划调拨。从连云港调来了印刷试卷的纸张,位于青年路公园巷的国营徐州新华印刷厂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设备和保密条件最好的印刷单位,高考初考试卷就是由徐州新华印刷厂印制的。
11月28日、29日,徐州地区高考初考在8个县如期进行。初考结束后,徐州地区高校招生办向8个县招办下达了初考评卷标准,各县根据要求组织教师进行阅卷和录分工作。由于复习时间短、文化课基础差,大部分考生初考成绩很不理想。有些地方四五百人参加初考,初考后能参加高考统考的仅有十多人。
1977年江苏高考统考是由省命题,分文理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省里直到12月中旬,才正式下达关于参加省统考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江苏省1977年高考统考将于12月23日—25日进行。
我父亲生前回忆说,1977年高考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竞争空前激烈。
根据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要求,1977年高考阅卷工作是分地区(市)进行的,由各地区(市)教育局、高校招生办负责组织评卷。
1977年12月底,高考即将结束时,徐州地区教育局又委派我父亲负责高考阅卷的后勤保障工作。阅卷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地处大马路的宏达宾馆当时是徐州地区第一招待所(简称:一招)。考虑到一招的位置较为隐秘幽静,且靠近徐州火车站,便于地区所辖各县阅卷老师往返。综合考虑,徐州地区的高考阅卷地点就确定在一招。
上世纪70年代的一招,主要从事接待贵宾工作,那个年代,“吃饭到一招”是徐州人观念中的“最高规格”礼遇。但一招餐饮部人手太少,对于工作量较大的团体性接待能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我父亲从铜山县的几所完中点名要来了10名烹饪水平较高的炊事员到一招协助工作。
1977年12月26日,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徐州地区教育局、高校招生办,从地区8个县的部分完中和邳县运河师范抽调了177名教师,来到一招集中阅卷,其中来自铜山县的教师最多,有24名。
为做好后勤保障,我父亲与徐州肉联厂沟通协调,保障肉类和食用油(猪油)供应;又与位于东贺村的徐州地区农科所联系,调来黄豆给徐州市团结豆腐店,保证了豆制品供应;还设法从连云港购进了海鱼,同时与青年路的国营青年菜场建立联系,保障蔬菜供应。阅卷老师的伙食,基本做到了每餐菜肴不重样。
当时正值寒冬,徐州的天气滴水成冰,一招条件简陋,两座小白楼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因为是高考阅卷重地,也不能使用火炉取暖。但阅卷老师们工作热情非常高涨,表示再苦再累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阅卷任务。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由阅卷组长排出进度,并公布上墙,晚上还要挑灯加班,劳动强度大,工作非常紧张。
1977年徐州地区高考阅卷的教师及所有工作、服务人员,是没有任何阅卷津贴和工作补助的,阅卷教师们所能享受的也只是单位给报销往返的差旅费。在177名阅卷教师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8天紧张、有序而又繁重的工作,徐州地区的高考阅卷及统分工作圆满完成。
阅卷统分工作结束后,按照国家和省高校招生工作意见的要求,徐州地区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考生的成绩划定了体检和政审线,提出参加政审、体检的考生名单。
△上世纪80年代离休后的张梦涛
徐州地区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地区8个县考生的政审、考试和体检情况,统计全地区的初选名单,并汇总全部材料报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最终由省和各招生院校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1977年高考录取工作一直到1978年2月底才结束,录取结束后,国家临时又决定扩招,一些院校开始招收了走读生,当年的徐州师范学院也从徐州地区录取了一些走读生。我父亲生前曾说,1977年高考,很多脱颖而出的考生都是靠自己多年的老底子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短短一个多月的备考,最终成为“幸运儿”。
上世纪70年代,徐州属江苏省教育落后地区,1977年的高校招生工作中,徐州地区共有1850名考生成为“幸运儿”。档案资料显示,当年被高校(本科、大专)录取的有950人,被中专学校录取的有900人。
△2012年,张梦涛(右)与1977年徐州地区高考阅卷语文学科复审组组长徐新民合影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关于1977年高考的回忆,镌刻在我父亲内心深处,作为一名我国恢复高考的见证者,他感到很荣幸。
一审:吴过
二审:张胜杰
三审:郝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