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①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截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②“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③“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写之写”体现了文本理解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B. 描述宝钗的“好处”时所用的“不写之写”,巧妙引导了读者对宝钗联想的随意生发。
C. “不写之写”中“写”的权力在作家手中,而对“不写”的感知权却在读者手中。
D. “不写之写”包括使用语言省略、情节省略和“半截话”等方式来创设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则材料都从审美价值的层面上,分析了《红楼梦》中留白写法的艺术效果。
B. 材料一中提到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对“不写之写”进行机械解读,作者对这种理解持否定态度。
C. 材料二通过“宝玉醉酒撵李奶妈”的情节,说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画人物形象。
D. 材料三中作者引用刘勰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是“无言之美”的最佳载体。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 第十八回,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B. 第二十八回,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C. 第三十三回,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
D. 第七十七回,晴雯对宝玉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 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
4. 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
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2年广东省茂名市一中2022-202高二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庭长一早就来到法庭。他是个又高又胖的人,留着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成了家,可是生活十分放荡。今天早晨他收到瑞士籍家庭女教师来信,说她下午三时至六时在城里的“意大利旅馆”等他。因此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结束,好赶在六点钟以前去看望那个红头发的克拉拉。去年夏天在别墅里他跟她可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啊。
他走进办公室,扣上房门,从文件柜的最下层拿出一副哑铃,向上,向前,向两边和向下各举了二十下,然后又把哑铃举过头顶,身子毫不费力地蹲下来三次。
“要锻炼身体,再没有比洗淋浴和做体操更好的办法了。”他边想边用无名指上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摸摸右臂上隆起的一大块肌肉,他还要练一套击剑动作。这时房门动了一下。有人想推门进来。庭长慌忙把哑铃放回原处,开了门。
“对不起。”他说。
一个身材不高的法官,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耸着肩膀,脸色阴沉,走了进来。
“马特维②又没有来,”那个法官不高兴地说。
“这是说还没有来,”庭长一边穿制服,一边回答,“他总是迟到。”
“真弄不懂,他怎么会不怕难为情。”法官说,生气地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闹了起来。“嘿,规规矩矩过日子就落得如此下场,”他心里想,眼睛瞧着那容光焕发的庭长,庭长正宽宽地叉开两臂,用细嫩的白手理着绣花领子两边又长又密的花白络腮胡子,“他总是扬扬得意,可我却在活受罪。”
书记官走进来,拿来一份卷宗。
“多谢,”庭长说着,点上一支烟。“先审哪个案?”
“我看就审毒死人命案吧。”书记官仿佛漫不经心地说。
“好,毒死人命案就毒死人命案吧,”庭长说。他估计这个案子可以在四点钟以前结束,然后他就可以走,“马特维还没有来吗?”
“还没有来。”
“那么布雷威来了吗?”
“他来了。”书记官回答。
“您要是看见他,就告诉他,我们先审毒死人命案。”
布雷威是在这个案子中负责提出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遇见布雷威。布雷威耸起肩膀,敞开制服,腋下夹一个公文包,沿着走廊像跑步一般匆匆走来,鞋后跟踩得咯咯发响。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书记官说。
“不用说,我总是准备好了的,”副检察官说,“先审哪个案?”
“毒死人命案。”
“太好了。”副检察官嘴里这样说,其实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们给一个同事饯行,喝了许多酒,打牌一直打到半夜两点钟,又到正好是玛丝洛娃六个月前待过的那家妓院去玩女人,因此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书记官是个自由派,布雷威却思想保守,书记官不喜欢他,但又很羡慕他这个位置。
“那么,阉割派③教徒一案怎么样了?”书记官问。
“我说过我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副检察官说,“因为缺乏证人,我也将这样向法庭声明。”
“那有什么关系……”
“我不能审理。”副检察官说完,往自己的办公室跑去了。
他借口一个证人没有传到而推迟审理阉割派教徒的案子,其实这个证人对本案无足轻重,他只是担心由受过教育的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被告很可能被宣告无罪释放。但只要同庭长商量妥当,这个案子就可以转到县法庭去审理,那里陪审员中农民较多,判罪的机会也就大得多。他功名心很重,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认为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件都非达到判罪的目的不可。
走廊里熙熙攘攘,越来越热闹,人群多半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在审讯休息时,民事法庭里走出一位老太婆,她被人们口中的那个天才律师硬敲出一大笔钱给了被控方的生意人,而那个生意人是根本无权得到这笔钱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很清楚,原告和她的律师当然更清楚;可是那个天才律师想出来的巧计已经把案子弄到这样一种地步:那老太婆非拿出这笔钱来不可。老太婆身体肥胖,衣着讲究,帽子上插着几朵很大的鲜花。她从门里出来,摊开两条又短又粗的胳膊,嘴里不断地对她的律师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您帮个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律师望着她帽子上的鲜花,自己想着心事,根本没有听她。
那位名律师跟在老太太后面,敏捷地从民事法庭走出来。他敞开背心,露出浆得笔挺的雪白硬胸,脸上现出得意扬扬的神色,因为他使头上戴花的老太太倾家荡产,而那个送给他一万卢布的生意人却得到了十万以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律师身上,他也察觉到这一点。他的全身仿佛在说:“用不着对我做出什么钦佩得五体投地的表示。”他迅速地从人群旁边走过去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部分为毒死人命案(妓女玛丝洛娃被控毒死商人)审理之前法院的情形。②马特维是参与本次庭审的法官之一。③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认为生育是罪恶,因而阉割自己。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选取庭长办公室这一场景,合理而自然让庭长、法官、书记官等人在开庭前依次登场,并顺理成章地引出一起民事案。
B. 庭长形象有多面性。他一早来到法院并非为了工作,体现其私心;对总是迟到的下属,他并不追究,表现其敷衍和不负责任。
C. 副检察官布雷威想把阉割派教徒案子转移到县法庭去审理,是因为陪审员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
D. 无论是老太婆自己的律师还是被控方的律师,他们都不在意当事人的利益,也不在意是非曲直,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仅介绍了庭长、法官等的私人琐事,而且具体描述其隐秘心理。
B. 小说用词讲究,画线处“仿佛”一词,写出书记官看似很不经意、实则别有用心,与下文内容形成呼应。
C.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并通过个性化语言传达人物真实的想法,符合“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原则。
D. 与契诃夫“漫画式”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托尔斯泰善于在朴素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透露出讽刺的意味。
8. 作为检察官,布雷威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 文末写老太婆民事案,似与毒死人命案不相干,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年重庆市八中高二期中考)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B.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C.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D.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薨,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古时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B.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文中“千乘”“万乘”指国力雄厚。
C.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用社稷来泛指国家。
D. 战国,本指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文中指的是楚国领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王为阻止楚太子归楚,提出索地要求。太子征求慎子建议后,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 齐国遣使索地,楚襄王询问群臣对策。群臣基于各自的利益,各抒己见,分歧较大。
C. 齐国大举兴兵,志夺楚国东地。后因五十万秦军逼近齐国边境,迫于压力,放弃索地。
D. 危机之下,楚襄王采纳慎子的建议。三策齐用,使楚国未出兵卒,就确保了东地安全。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15. 为破解齐国索地的难题,慎子建议三策齐用。请结合文本思考三策各有何可取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年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高二期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是道家著作,论养生之道。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④造物:创造万物的上天。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阕前两句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极优美,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融入其中,暗示纷繁的人世所无法比拟。
B. 上阕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生活环境高洁而极令人向往。
C. 下阕开头三句表明生活态度:就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要尽情畅快一番。
D. 全词尽写作者的闲情逸致,笔触潇洒豁达,语言简洁平易,基调清新明快,堪称隐居闲适诗作的典范。
16.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如何理解?它在词中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2年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高二期中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2年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二期中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① 。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
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② 。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③ 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
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有④ 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产。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候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数千年来,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于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较多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气象专家建议, ① ,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询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 ② ;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 ③ ,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B. 领导将于下个月初到你校检查指导,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C. 当你走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山中,一定会流连忘返。
D. 你热得这一脸的汗,赶紧进屋里喝点水凉快凉快。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期中考)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32届东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将保持了百年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新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令全世界为之一振。在奥运赛场上,我们看到了始自里约奥运会创举的难民代表团;看到了卡塔尔选手巴尔希姆和意大利选手坦贝利在巅峰对决后,放弃加赛而选择共同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看到了新西兰名将亚当斯在中国选手巩立姣历经四届奥运会终圆冠军梦后的拥抱……
即便如此,仍有人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成见和偏见,充满了人种、信仰、意识形态等差异,“更团结”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
在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更团结”这一提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私信获取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