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日本通过维新,不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以欧美为主流的世界体系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日本一直所尊崇的公平的教育制度所起的作用恐怕也不容忽视。早在100多年前,日本就致力于教育的平等与普及,努力实现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平教育体系。
一
日本向来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度,自1900年起,全国实行义务教育,小学已全部实现了免费,所以不仅入学率相对非常高,相关制度也非常成熟。
在日本,中小学大概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种。公立学校的入学根据就近原则,也就是按照所在学区来确定入读学校,但是,日本却不会因此出现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状况,各学区教育水平基本一致。
据近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调查显示,在全球35个富裕国家中,日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是最公平的。在日本,家庭背景只能解释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9%,而35个国家的平均值是14%,美国则为17%。
这种教育的公平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优良的硬件设施,二是优质的教师资源。
硬件方面,标准化的教室、游泳馆、室内体育馆是日本国内任何地方任意一所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的标配。笔者刚来日本的时候,对这些配置的齐全度十分惊叹,尤其对于每个校园都必有一个游泳馆的设置,非常好奇,后来才知道,游泳馆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水中逃生的本领,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防地震时引发的火灾。
教师资源方面,日本的教师雇佣机制非常有特色。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并不是受雇于学校,而是当地政府。在他们教师生涯中,工作地点基本每三年(或五年、七年)会发生一次变动。
政府这样做就是一方面为了保证将最合适的老师分配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使老师们从不同环境中得到学习,面对资质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摸索出恰当的教学方法。
当然,对于具体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也都有全国统一、规范的要求。正是通过样精心的设计,这么几个方面的努力,使得全国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基本相同,不会让人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的体系之下,自然没有人拼命择校,也就无所谓学区房了。
二
近年来日本少子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定员不足的情况,但是学生人数减少,并未对教学设施、教师配置等产生丝毫影响。
除公立学校外,日本还有少量的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大多数由私立大学或者资本雄厚的私立教育机构出资设置,规模相对较小,办学历史较长,在当地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口碑。入读私立学校,并不看家庭住址,而是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私立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和私立大学的学费相当(至少在90万~110万之间),所以年收入至少要达到600~7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才有一个小孩的名额,选择私立学校((据统计超过900万日元的家庭只占3.7%,而普通的工薪家庭年收入在549万以下的占61%))所以从整体的教育来看,私立学校的对于教育公平产生的影响非常小。
而且,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公立学校大体相当,差别大约只在于两方面:一是私立学校的课外活动较多(棒球、足球、芭蕾、射击、射箭、马术、交响乐等),只要有兴趣的几乎都可以找到专业的老师;二是私立学校实行一贯制,从幼儿园到大学,没有太大升学的压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当然也有一部分私立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所以其教育理念、活动、侧重也会有所不同。
日本的小学一般是在孩子6岁的时候入学,上学前,也就是幼儿园大班时,学校就会向家长确认住所,向所在学区的小学报送入学名单,同时还会定期组织孩子们提前去参观学习,体验小学生活。
小孩子正式入读小学后,每个月会安排多次不同科目课程参观的机会,还有学校的午餐试吃、参观等,让家长从各个方面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除了以上这些细心的安排以外,学校还特别重视公平教育。比如,小学里的座位则是按照纵横两条线,按月轮换,完全不存在所谓根据学力来安排座位的情况。当然对于相邻伙伴的选择,作为负责的教师考虑最多的仍然是学生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等。日本的小学里也有经常性的考试,为了不让学生感受到考试的压力,不仅试卷设置得非常精美,而且成绩只有老师和自己才能知道,永远都没有班级成绩的排行榜。
虽然每个学期都有通报学生学习和各方面表现的家长会,但也永远都是一对一的。家长只能按照预先约定好的时间,到达教室,老师会隔着一张桌子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学习状况。至于孩子在同班人中的坐标,也就是作为参照的同班同学的状况,永远都无法知道。
除此之外,无论什么时候,参加什么比赛,举行什么活动,抑或是期末的总结,凡是有颁奖,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同等的奖励。比如每年一度的马拉松,跑完全程的发个鼓励奖,没有跑完全程的发个参与奖,甚至没有参加的也会发个啦啦队奖。
期末的阅读绘本总结奖励也是一样,读了超过100册的,发个超过100册奖,超过50册的,发个超50册奖励。学期内全勤的发全勤奖励,有休过假的,鼓励奖照样也不会少。这样不攀比、无差异对待的教育方式,无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力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不仅如此,尊重孩子们自然的天性,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约束,尽量多的鼓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和学习,可以算得上是日本小学的一个特色。
三
在日本的小学教室里,很少会强调不准孩子们做什么,更多的则是鼓励孩子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一般教室的正面和侧面的一边均有黑板,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正面来上课,而侧面的黑板上则写有近期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坐在课桌上,一扭头就可以看到学习的内容。
侧面的黑板上方,则贴着一条又一条的纪律(更类似指南)。上课前应该怎么做,课后应该怎么做,学习用品及私人物品的收拾整理应该按什么步骤进行等等。
正面黑板的一侧也是鼓励孩子们上课积极提问、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等。比如,发言时应该声音洪亮,面向全班同学,发言完毕后,应该询问其它孩子们是否有相同意见,而不发言的同学应该向发言的同学注目,如果同学询问意见时,应该举手赞成,或者等同学发言完毕后,起立、面向大家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等。
小伙伴们之间从来不会以学业的好坏判断对方。当然,她们的老师也从来不会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老师看到的永远都是每个孩子最擅长的强项,都是孩子们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年度都有四十多项的测评指标,学习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也可以从小学的核心课程中反映出来,和国语和算数同等重要的还有生活、手工、音乐、体育、道德等,而从三年级以后,每天课后还有各种兴趣课指导(球类、音乐(各种乐器为主)、舞蹈、田径等)。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如何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生活能力是非常看重的。
日本的小学也强调学习,但是显然学习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也不是终点。日本小学一直都有定期的课程参观,迄今已经参观过国语、算数、生活、道德等大多数科目的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道德课了。道德课大概相当于国内中小学里的思想品德课,主要讲述一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条例等内容。小学道德课的基本目标是要学生学会思考自我的生存价值,基于自我的判断而行动,养成作为自立的个体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基本道德。
而作为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则要求更细致,比如要学生学会判断善恶、不能撒谎,要正直、诚实、不任性、养成规律的生活;还要学会寻找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热情对待身边的人;要学会感恩、学会尊重生命、亲近自然,待人礼貌、互帮互助等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日本的中小学特别是公立学校存在着较强的平均主义思想,既不让学生掉队,也不太鼓励拔尖。
学校追求的不是几名好学生的拔尖成绩,而是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所以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靠课堂根本“吃不饱”。加上,近年来日本又全面推行“宽松教育”,继续让学生“减负”、老师“减压”,导致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但是,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无数个人命运的改变则最终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日本这种追求公平的教育体系,也许是对优秀的个体有所亏损,但是也给了无数个个体公平竞争、共同拔高的机会,当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能良好成长,又何愁不强大呢?
这,或许就是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之一。
,